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以来,缅甸掸邦(相当于我国的自治区)第一特区果敢地方政府与缅甸军政府因矛盾持续激化,最终演变成第一特区地方武装——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与政府军的激烈冲突,造成大量平民死伤,数万难民逃离家园,这也使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缅甸这个被人遗忘的东南亚小国身上
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被称为“圣狮之国”的缅甸一直是个神秘的国度,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该国的成见与挤压,几乎隔绝了它与外界的联系,关于缅甸军事装备情况,外界也知之甚少。2009年8月号的美国《SMA11 Arms Review》杂志恰好刊登了一篇关于缅甸轻武器的文章,其作者V.肯尼思有着长达15年在东南亚地区的生活经历,在此期间他一直居住在泰国和缅甸 长期以来,肯尼思始终关注着这一地区轻武器的发展情况,并向SAR提交过许多相关材料,其中就包括这篇罕见的关于缅甸轻武器的报告,在此,笔者特地将其翻译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但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观点和看法并未得到证实,仅为读者提供相关参考……
相关背景
缅甸,英文“Burma”,亦称“Myanmar”,二者同指缅甸。1989年,军政府将国名由“Burma”改为“Myanmar”,但该国的大多数民众至今仍沿用“Burma”。因为在许多人眼中,“Myanmar”是军政府压制民意的一个佐证。
缅甸在如今的国际事务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缅甸都会被忽视。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国家,地处迅速崛起的泰国和不断扩张的印度之间,政治氛围紧张,政府控制严密,而在其偏远地区则危机四伏。自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上台,废除联邦宪法,开始军人独裁统治以来,缅甸在国际社会中的名声已远不及当年。目前该国的领导人是另一位军人——1992年上台的三军总司令丹瑞将军。
用西方人惯常的眼光来看,缅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阀”和“警察”国家,其军队在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上总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意义上的缅甸军队,当地语言称之为“塔玛窦(Tatmadow)”,成立于1948年1月。那时缅甸刚从大不列颠的统治中独立出来。独立前,缅甸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其武装力量都是建立在英国式的结构体系和指挥系统上的。缅甸最初的轻武器装备包括李一恩菲尔德No.1/No.4步枪、布伦轻机枪、司登冲锋枪和其他英式武器。
缅甸独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缅军的轻武器通过众多途径得到了极大丰富。美国军事援助计划(MAP)、外国军事销售计划(FMS)、英国截止到1954年的军事援助以及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都进一步丰富了缅甸轻武器清单上的产品种类。缅甸还从意大利购得了TZ-45 9mm冲锋枪的生产许可证,其仿制品称为BA52冲锋枪(“BA”是“Burma Army”的首字母缩写),也称“奈温-司登”。此外,以色列在1954年出售给缅甸5万支步枪,而泰国则向缅甸提供过仿制的HK33步枪以及从北部叛军手中缴获的其他武器。最为重要的是,缅甸从联邦德国政府控制的弗里茨·维尔纳工业销售有限公司获得了很多帮助,这家公司专门从事武器贸易,向缅甸出售各种成品步枪,以及生产G3步枪的机器设备。而各种类型的仿制和进口G3步枪就是缅甸军队在接下来的40年间的主力作战步枪。
随着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军用步枪实现小口径化,缅甸于1990年代晚期也开始装备小口径武器,其标志是新式的MA(“MA”是“Myanmar Army”的首字母缩写)系列步枪。到2002年,前线部队中列装的BA系列已被MA系列替换完毕。
MA系列是缅甸首款自主开发的武器,使缅甸向武器国产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MA系列步枪出现之后不久,缅甸的另一个步枪系列——EMERK1也被西方媒体发现并报道。在2007年9月份的“番红花革命”期间,缅甸自主研制的两款40×46mm低速榴弹发射器也曝光在世人面前。
也就是说,缅甸轻武器发展现已进入一个新时代,一个自主创新、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尽管其基本的设计常常是从别处仿制过来的,但这些武器完全在本土诞生,使该国在武器国产化方面不断迈进。
BA系列:
德国G3系列的翻版
1953年,在进行了若干次谈判后,联邦德国的弗里茨·维尔纳公司开始向缅甸出售步枪以及生产步枪的相关机器设备。从此,7.62×51mm口径G3步枪就在缅甸开始自行生产了。到1961年,缅甸军队已全面装备了G3系列步枪。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弗里茨·维尔纳缅甸分公司的帮助下,位于仰光周边的卡帕萨兵工厂逐步建立起来,生产了BA63步枪(仿G3A2)、伸缩托BA72步枪(仿G3K)、BAl00步枪(仿G3A3 ZF,即装有瞄准镜的G3A3,“ZF”是“瞄准镜”的德文简写);此外还有带有两脚架、小握把以及加强型护手(具备散热孔)的轻机枪型号。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早期,缅甸军队一直同时列装德国制G 3和本土制BA系列。现在,BA系列偶尔还可以在一些偏远的小村庄以及叛军的手中见到。
MA系列:
从德系翻版到实现本土化
缅甸的MA系列包括早期系列与新式系列。早期系列主要是德国HK33与G41的翻版,新式系列则是在以色列伽利尔枪族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的产品。
随着西方国家的枪械转向5.56mm小口径,缅甸也随波逐流地开始着手生产同样口径的步枪。
首先是仿制德国生产的5.56mmHK33和G41突击步枪。缅甸仿制这两种步枪时也进行了改动,包括选用折叠式枪托以及为解决生产困难而制造的木质护手。这些武器的快慢机以及枪身上制造厂、型号的铭文都使用了缅语。
在仿制G41和HK33步枪的同时,新枪的试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首先诞生了MA11步枪。与德系步枪一样,MA11采用滚柱延迟闭锁原理,其口径为5.56×45mm,发射方式可选。MA11可以安装刺刀,并采用棕色的手枪式小握把和枪托以及黑色下护手,也有的枪上这几部分全部为黑色。MA11的下护手上有一排散热孔,在护手两边呈平行排列。弹匣上印有缅甸军队的标志,其外形尺寸与HK步枪的弹匣类似,可以互换使用。
MA11还有一种变型——MA12,是一种弹匣供弹的轻机枪,口径为7.62mm。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在于MA12增加了两脚架和携行提把,同时采用了重型枪管。
在开发了MA11之后,由于联邦德国对缅甸采取了新的政治立场,缅甸意识到他们不能再依靠德国人的帮助来生产现役步枪,于是彻底放弃了继续研究
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被称为“圣狮之国”的缅甸一直是个神秘的国度,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该国的成见与挤压,几乎隔绝了它与外界的联系,关于缅甸军事装备情况,外界也知之甚少。2009年8月号的美国《SMA11 Arms Review》杂志恰好刊登了一篇关于缅甸轻武器的文章,其作者V.肯尼思有着长达15年在东南亚地区的生活经历,在此期间他一直居住在泰国和缅甸 长期以来,肯尼思始终关注着这一地区轻武器的发展情况,并向SAR提交过许多相关材料,其中就包括这篇罕见的关于缅甸轻武器的报告,在此,笔者特地将其翻译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但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观点和看法并未得到证实,仅为读者提供相关参考……
相关背景
缅甸,英文“Burma”,亦称“Myanmar”,二者同指缅甸。1989年,军政府将国名由“Burma”改为“Myanmar”,但该国的大多数民众至今仍沿用“Burma”。因为在许多人眼中,“Myanmar”是军政府压制民意的一个佐证。
缅甸在如今的国际事务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缅甸都会被忽视。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国家,地处迅速崛起的泰国和不断扩张的印度之间,政治氛围紧张,政府控制严密,而在其偏远地区则危机四伏。自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上台,废除联邦宪法,开始军人独裁统治以来,缅甸在国际社会中的名声已远不及当年。目前该国的领导人是另一位军人——1992年上台的三军总司令丹瑞将军。
用西方人惯常的眼光来看,缅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阀”和“警察”国家,其军队在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上总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意义上的缅甸军队,当地语言称之为“塔玛窦(Tatmadow)”,成立于1948年1月。那时缅甸刚从大不列颠的统治中独立出来。独立前,缅甸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其武装力量都是建立在英国式的结构体系和指挥系统上的。缅甸最初的轻武器装备包括李一恩菲尔德No.1/No.4步枪、布伦轻机枪、司登冲锋枪和其他英式武器。
缅甸独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缅军的轻武器通过众多途径得到了极大丰富。美国军事援助计划(MAP)、外国军事销售计划(FMS)、英国截止到1954年的军事援助以及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都进一步丰富了缅甸轻武器清单上的产品种类。缅甸还从意大利购得了TZ-45 9mm冲锋枪的生产许可证,其仿制品称为BA52冲锋枪(“BA”是“Burma Army”的首字母缩写),也称“奈温-司登”。此外,以色列在1954年出售给缅甸5万支步枪,而泰国则向缅甸提供过仿制的HK33步枪以及从北部叛军手中缴获的其他武器。最为重要的是,缅甸从联邦德国政府控制的弗里茨·维尔纳工业销售有限公司获得了很多帮助,这家公司专门从事武器贸易,向缅甸出售各种成品步枪,以及生产G3步枪的机器设备。而各种类型的仿制和进口G3步枪就是缅甸军队在接下来的40年间的主力作战步枪。
随着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军用步枪实现小口径化,缅甸于1990年代晚期也开始装备小口径武器,其标志是新式的MA(“MA”是“Myanmar Army”的首字母缩写)系列步枪。到2002年,前线部队中列装的BA系列已被MA系列替换完毕。
MA系列是缅甸首款自主开发的武器,使缅甸向武器国产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MA系列步枪出现之后不久,缅甸的另一个步枪系列——EMERK1也被西方媒体发现并报道。在2007年9月份的“番红花革命”期间,缅甸自主研制的两款40×46mm低速榴弹发射器也曝光在世人面前。
也就是说,缅甸轻武器发展现已进入一个新时代,一个自主创新、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尽管其基本的设计常常是从别处仿制过来的,但这些武器完全在本土诞生,使该国在武器国产化方面不断迈进。
BA系列:
德国G3系列的翻版
1953年,在进行了若干次谈判后,联邦德国的弗里茨·维尔纳公司开始向缅甸出售步枪以及生产步枪的相关机器设备。从此,7.62×51mm口径G3步枪就在缅甸开始自行生产了。到1961年,缅甸军队已全面装备了G3系列步枪。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弗里茨·维尔纳缅甸分公司的帮助下,位于仰光周边的卡帕萨兵工厂逐步建立起来,生产了BA63步枪(仿G3A2)、伸缩托BA72步枪(仿G3K)、BAl00步枪(仿G3A3 ZF,即装有瞄准镜的G3A3,“ZF”是“瞄准镜”的德文简写);此外还有带有两脚架、小握把以及加强型护手(具备散热孔)的轻机枪型号。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早期,缅甸军队一直同时列装德国制G 3和本土制BA系列。现在,BA系列偶尔还可以在一些偏远的小村庄以及叛军的手中见到。
MA系列:
从德系翻版到实现本土化
缅甸的MA系列包括早期系列与新式系列。早期系列主要是德国HK33与G41的翻版,新式系列则是在以色列伽利尔枪族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的产品。
随着西方国家的枪械转向5.56mm小口径,缅甸也随波逐流地开始着手生产同样口径的步枪。
首先是仿制德国生产的5.56mmHK33和G41突击步枪。缅甸仿制这两种步枪时也进行了改动,包括选用折叠式枪托以及为解决生产困难而制造的木质护手。这些武器的快慢机以及枪身上制造厂、型号的铭文都使用了缅语。
在仿制G41和HK33步枪的同时,新枪的试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首先诞生了MA11步枪。与德系步枪一样,MA11采用滚柱延迟闭锁原理,其口径为5.56×45mm,发射方式可选。MA11可以安装刺刀,并采用棕色的手枪式小握把和枪托以及黑色下护手,也有的枪上这几部分全部为黑色。MA11的下护手上有一排散热孔,在护手两边呈平行排列。弹匣上印有缅甸军队的标志,其外形尺寸与HK步枪的弹匣类似,可以互换使用。
MA11还有一种变型——MA12,是一种弹匣供弹的轻机枪,口径为7.62mm。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在于MA12增加了两脚架和携行提把,同时采用了重型枪管。
在开发了MA11之后,由于联邦德国对缅甸采取了新的政治立场,缅甸意识到他们不能再依靠德国人的帮助来生产现役步枪,于是彻底放弃了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