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在不断攀升,高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交际面越来越广,随之产生了各类心理变化。本文探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大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消极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140-03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已经成功地发展出了心理学教育的新思路 ——由传统的教科书式地灌输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积极地干预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能够保证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一些特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保障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幸福感的提升,融入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知,这对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心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
随着高校的扩招,新校区的大规模建立,许多高校的师资配置不到位,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在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从心理学教师的招聘层面来看,由于心理教育不是大多高校的特色课程,教师配置、课程安排也相对较少,这使得很多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使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次,由于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影响了积极心理情绪的形成,使学生一定程度上难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最后,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但是却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学偏向相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1]。
(二)大学生容易受到信息网络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得愈加频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数据显示,出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比达到了两成,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其次,在网络普及率日益提升的今天,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沉迷网络游戏,缺乏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造成心理封闭,形成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三)价值观导向缺乏有效的引导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心理教育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当代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独立,如果高校没有形成积极的校园环境,容易使大学生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其次,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进社会,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诱导,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校园贷”等带来的超前消费、盲目消费心理,都源于大学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在各种诱惑面前难以判断是非,在无法归还贷款时,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过大,从而走上违法道路[2]。
(四)个人情绪掌控能力相当弱
积极的情绪掌控能力,能够避免大学生在冲动的情况下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首先,在学生面对挫折时,如果进行自我封闭,容易造成不良情绪的蔓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在家庭出现问题或者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情绪控制,钻牛角尖地把这些问题放大化,不能很好地消除负面情绪,易造成大学生身心疲惫,出现心理危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最后,如果学生无法面对压力与挫折,在阐释一些因为外部原因或者运气环境等造成的困境时,无法变通地思考问题,容易将成败结果归于自身,产生自责心理,长期情绪低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构建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现代高校必须重视师资的配置,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应合理设置心理学课程,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心理课程,为其以后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建设;其次,要加强师资配置,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积极招聘相关从事心理学教育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教学环境;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心理学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心理学教育教学优势,通过小组讨论、心理问题分析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使其更好地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3]。
(二)正视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引,提升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是非分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校要提升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度,使其理性分析各类信息的真实度,在看到一些暴力性的新闻,勿盲目模仿,在发现一些信号时,要及时进行社会性分析,不能盲目自信。
其次,高校要鼓勵学生加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联系,不能长期迷恋网络游戏、网剧等,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的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沉迷于虚拟网络,应关注真实的校园生活;最后,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类社团活动,增加自己的社交面,通过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展现自我形象,远离各类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
(三)搭建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体系
帮学生搭建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体系是高校心理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应特别注重对学生金钱观的引导,防止学生因为校园攀比产生不良的消费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要注重构建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各类校园团体活动的积极性,防止因为落单而产生性格孤僻的问题;最后,要不断提升学生抗击金钱诱惑的能力,通过消费心理课堂的讲解,让学生提升对各类消费贷的判断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消费习惯[4]。 (四)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掌控能力
好的情绪状态是构建健康心理的基础,在大学生活中,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首先,高校要引导学生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遇到矛盾时,可通过及时寻找同学的帮助解决问题,不能随意发泄不良情绪,避免给其他的同学造成学习生活上的困扰;其次,高校应引导学生在产生较大心理负担时,及时与学校相关心理老师进行沟通,提升对不良情绪的认知度,并正视困难、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高校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控情绪的能力,在遇到困难、矛盾、冲突时,要注意对自己情绪的掌控,及时冷静地处理发生的问题,积极配合老师化解矛盾。
(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抗压心理建设
大学是一个处于半社会状态的场所,大学生应深知其中的压力和挫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应引导学生在遇到一些生活中的挫折时敢于面对困难,不能消极地逃避和封闭自我;其次,高校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通过正视挫折发生的原因,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转移压力,更好地度过困难时期;最后,高校应培养学生面对校园生活形成豁达的心理,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状态[5]。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为此,有必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探讨,发现存在大学心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容易受到信息网络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导向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个人情绪掌控能力相当弱等问题,就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高校应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引导大学生正视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搭建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掌控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抗压心理建设等,以此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秦茂娜.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4):36-37.
[2] 魏建国.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34(02):31-34.
[3] 卿再花,曹建平. 积极心理学視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75-78.
[4] 赖林. 基于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智库时代,2018(24):120.
[5] 陈淑萍,颜秀红.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 当代教育科学,2014(01):28-30.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消极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140-03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已经成功地发展出了心理学教育的新思路 ——由传统的教科书式地灌输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积极地干预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能够保证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一些特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保障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幸福感的提升,融入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知,这对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心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
随着高校的扩招,新校区的大规模建立,许多高校的师资配置不到位,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在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从心理学教师的招聘层面来看,由于心理教育不是大多高校的特色课程,教师配置、课程安排也相对较少,这使得很多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使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次,由于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影响了积极心理情绪的形成,使学生一定程度上难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最后,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但是却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学偏向相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1]。
(二)大学生容易受到信息网络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得愈加频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数据显示,出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比达到了两成,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其次,在网络普及率日益提升的今天,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沉迷网络游戏,缺乏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造成心理封闭,形成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三)价值观导向缺乏有效的引导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心理教育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当代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独立,如果高校没有形成积极的校园环境,容易使大学生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其次,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进社会,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诱导,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校园贷”等带来的超前消费、盲目消费心理,都源于大学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在各种诱惑面前难以判断是非,在无法归还贷款时,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过大,从而走上违法道路[2]。
(四)个人情绪掌控能力相当弱
积极的情绪掌控能力,能够避免大学生在冲动的情况下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首先,在学生面对挫折时,如果进行自我封闭,容易造成不良情绪的蔓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在家庭出现问题或者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情绪控制,钻牛角尖地把这些问题放大化,不能很好地消除负面情绪,易造成大学生身心疲惫,出现心理危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最后,如果学生无法面对压力与挫折,在阐释一些因为外部原因或者运气环境等造成的困境时,无法变通地思考问题,容易将成败结果归于自身,产生自责心理,长期情绪低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构建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现代高校必须重视师资的配置,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应合理设置心理学课程,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心理课程,为其以后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建设;其次,要加强师资配置,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积极招聘相关从事心理学教育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教学环境;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心理学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心理学教育教学优势,通过小组讨论、心理问题分析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使其更好地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3]。
(二)正视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引,提升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是非分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校要提升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度,使其理性分析各类信息的真实度,在看到一些暴力性的新闻,勿盲目模仿,在发现一些信号时,要及时进行社会性分析,不能盲目自信。
其次,高校要鼓勵学生加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联系,不能长期迷恋网络游戏、网剧等,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的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沉迷于虚拟网络,应关注真实的校园生活;最后,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类社团活动,增加自己的社交面,通过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展现自我形象,远离各类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
(三)搭建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体系
帮学生搭建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体系是高校心理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应特别注重对学生金钱观的引导,防止学生因为校园攀比产生不良的消费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要注重构建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各类校园团体活动的积极性,防止因为落单而产生性格孤僻的问题;最后,要不断提升学生抗击金钱诱惑的能力,通过消费心理课堂的讲解,让学生提升对各类消费贷的判断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消费习惯[4]。 (四)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掌控能力
好的情绪状态是构建健康心理的基础,在大学生活中,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首先,高校要引导学生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遇到矛盾时,可通过及时寻找同学的帮助解决问题,不能随意发泄不良情绪,避免给其他的同学造成学习生活上的困扰;其次,高校应引导学生在产生较大心理负担时,及时与学校相关心理老师进行沟通,提升对不良情绪的认知度,并正视困难、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高校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控情绪的能力,在遇到困难、矛盾、冲突时,要注意对自己情绪的掌控,及时冷静地处理发生的问题,积极配合老师化解矛盾。
(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抗压心理建设
大学是一个处于半社会状态的场所,大学生应深知其中的压力和挫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应引导学生在遇到一些生活中的挫折时敢于面对困难,不能消极地逃避和封闭自我;其次,高校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通过正视挫折发生的原因,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转移压力,更好地度过困难时期;最后,高校应培养学生面对校园生活形成豁达的心理,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状态[5]。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为此,有必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探讨,发现存在大学心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容易受到信息网络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导向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个人情绪掌控能力相当弱等问题,就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高校应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引导大学生正视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搭建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掌控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抗压心理建设等,以此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秦茂娜.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4):36-37.
[2] 魏建国.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34(02):31-34.
[3] 卿再花,曹建平. 积极心理学視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75-78.
[4] 赖林. 基于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智库时代,2018(24):120.
[5] 陈淑萍,颜秀红.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 当代教育科学,2014(01):28-30.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