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中国和菲律宾船只齐聚位于南沙群岛的仁爱礁,一时间该海域似乎又再现去年中菲黄岩岛对峙场景,甚至被菲律宾媒体炒作为“仁爱礁事件”,此一情势打破了南海今年以来少有的平静。
然而,细细梳理自5月9日以来的媒体报道,发现实际情况是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在仁爱礁海域正常巡航并保护渔民安全生产,而菲律宾派出三艘军舰进行“监视”。在台湾渔民遭菲律宾海警开枪射杀的背景下,中国海上执法船只及随后一艘军舰到达仁爱礁海域进行护渔是完全正当的。所谓的“仁爱礁事件”完全是菲律宾的刻意炒作,上演一出贼喊捉贼的闹剧。
菲律宾炒作悲情背后
今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争端中的主要动作放在把中菲南海争端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上,其就中菲南海争议提请国际仲裁的照会及所附通知被中国拒绝,随后菲律宾单边推动仲裁,希望取得“政治及法律胜利”给中国带来舆论压力。但此一动作效果不大。菲律宾外长前后两次声称中国已控制了黄岩岛,菲渔民不得不另觅其他海域捕鱼。不过,此类悲情也并未吸引媒体太多报道,也说明黄岩岛已经不能成为菲律宾升温南海争端的热点了寻觅新的热点使仁爱礁进入菲律宾的视野。
此次“仁爱礁事件”的直接原因,无疑是菲律宾的炒作。即炒作中国“入侵”,炒作所谓中国在仁爱礁搭建设施,炒作悲情。
菲方称中国在仁爱礁上搭建设施,有包括用做标记的金属和绳子。类似的炒作今年以来没有间断过。3月20日,菲律宾声称发现一艘中国登陆舰进入它所谓的“自由群岛”的一个岛礁并卸载建筑材料,5月初也出现类似的报道。相反,据国内媒体报道,菲律宾三艘军舰中有一艘运兵舰,曾装载礁盘建筑材料试图修复坐滩在仁爱礁的坦克登陆舰及其上面所搭建的临时建筑。有报道说,中国海监船只及军舰巡航仁爱礁,目的在于防止菲律宾乘机加固仁爱礁上的设施。
为了博取舆论同情,菲律宾高官一会儿誓言保卫领土,一会儿称采取“静观”策略“什么也不做”,对海洋纠纷采取最大克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5月下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称,中国如何处理相关争议,将影响外界对大陆崛起的看法,“你可能在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或是南海得到什么,但是你会输掉名誉和世界上的地位,这些都要仔细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近来在南海的维权活动清晰透明,海监等执法船只定期巡航、海军舰队在南海开展常态化战备巡逻、渔民赴南海捕鱼作业等,都会发布新闻或媒体报道,都体现中国对南海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的正常活动。
去年以来中国明显加强了对南海海域的管控。2012年6月中国政府设立三沙市,负责管辖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不但如此,中国海监、渔政等民事执法力量定期巡航,中国海军实现对南沙海域进行常态化的战备巡逻。此举对菲律宾在南海的活动是一个极大的震慑,大大压缩了菲律宾在南海的活动空间。中国加强管控的行动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据大陆媒体报道,2012年在南沙海域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没有一艘遭到外国的非法扣押,渔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此次听谓的仁爱礁事件中,菲律宾行为本质与去年在黄岩岛海域对峙时是一样的,都企图宣示其所谓的“主权”和“控制权”,只不过外在表现影式不同——黄岩岛对峙以菲律宾互扣中国渔民为表现形式,而仁爱礁事件是以菲律宾企图体现其“占领”“控制”为表现形式。
从维持南海争端现状这一角度来看,此次仁爱礁事态中菲律宾行为更加过分,违反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核心精神,即各方保持克制,不改变南海争端现状。菲律宾把一艘废弃的坦克登陆舰放置在仁爱礁上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占据、控制了仁爱礁,并想当然地企图把这当做“现状”,另一方面联合其他争端国依靠东盟极力推动南海行为准则,企图以此对抗中国,进而名正言顺地把所谓的“现状”固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香格里拉会议、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等系列会议接下来依次会召开,东盟预计还将于明召开有关南海问题的会议。因此,提前推升南海争端为这些会议重点讨论南海问题和推动南海行为准则造势,也应是菲律宾的意图。
就南海争端来说,一国随便把旧军舰或别的什么东西往南海某个岛礁上一放就可以声称占领、控制了岛礁,就可以向中国声称拥有“主权”,岂不荒唐可笑?
并非缺乏准则,而是缺乏互信
不过,中国在此次事件中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首先是维护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时机选择问题。在此一事态中,时机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年6、7、8月是东盟系列会议的集中召开时期,还包括前面提到的香格里拉会议也在此一时期召开,在此前夕中国海军、海监、渔船集中维权刚好被菲律宾炒作利用,再加上某些区域外势力别有用心附和,很容易使南海问题成为系列会议的主要议题。二是从近年来南海争端出现的时机来看,每隔一定的时间菲律宾等有关国家必定会设法推升争端。今年上半年菲律宾除了在所谓上国际法庭起诉中国外,在南海并无多少实质性动作,使南海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平静期,因而菲律宾借题发挥升温南海争端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常态、定期,适当把握时机的维权,既体现了维权,同时尽可能少给甚至不给菲律宾等国炒作的机会,这是今后中国在维权行动中应当注意的。
其次是大陆媒体报道与相关部门公开、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的问题。此次事件中,大陆相关部门较少发布信息,相比菲律宾军政人员频频放言更是明显,尤其是菲律宾军政官员及媒体发布有关仁爱礁情势的信息甚至是诬蔑中国的信息时,并未见到相关部门的反驳。比如,菲律宾诬称中国要在仁爱礁上搭建建筑物时未见到相关部门及时澄清。相应地,大陆媒体也会缺少信息来源,而舆论和分析由于信息量不足可能滑向推理与猜测,这些都不利于与菲律宾等国进行舆论战。
实际上,此次所谓的“仁爱礁事件”并未有真正的冲突。到目前为止,中菲船只都出现在该水域,既未出现对峙,更未出现所谓的中国搭建建筑物的相关报道,却着着实实让菲律宾打了一把悲情牌。中国南海维权行动是正大光明的,遇有对方或其他别有用心者诬蔑或舆论猜测时及时反应,有利于争夺舆论制高点,反制菲律宾等国的炒作行为。
再次,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问题。仁爱礁情势发生后不久,有海外舆论认为这说明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紧迫性。实际上,此次仁爱礁情势的发生无关行为准则的有无,更无关行为准则制定的紧迫与否,只是反映中菲互信的不足。因为无论准则如何,都不可能阻止中国维护南海权利的行动,菲律宾也必然以维护其所谓海洋权益为名侵犯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
中方此前已多次声明,对推动行为准则的态度是开放的,在条件成熟时可进行探讨制定,在此之前应继续致力于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保持对话与协商,增进互信,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着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努力。这也是有关各方的共同立场。菲律宾企图打桩加固的行为是对《宣言》核心精神的破坏,恰恰说明制定行为准则的条件仍不成熟。
4月下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所提到的有关菲律宾目前共侵占中国南海8个岛礁的情况,反映出中国对中菲南海争端现状的态度——不认可随便放置什么东西在南海岛礁上就可以当成现状。如若菲律宾加固其在仁爱礁上的设施,即便已成功加固,也应当将其摧毁,这既是维护《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同时也应是中国的南海政策底线。
(凤凰周刊)
然而,细细梳理自5月9日以来的媒体报道,发现实际情况是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在仁爱礁海域正常巡航并保护渔民安全生产,而菲律宾派出三艘军舰进行“监视”。在台湾渔民遭菲律宾海警开枪射杀的背景下,中国海上执法船只及随后一艘军舰到达仁爱礁海域进行护渔是完全正当的。所谓的“仁爱礁事件”完全是菲律宾的刻意炒作,上演一出贼喊捉贼的闹剧。
菲律宾炒作悲情背后
今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争端中的主要动作放在把中菲南海争端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上,其就中菲南海争议提请国际仲裁的照会及所附通知被中国拒绝,随后菲律宾单边推动仲裁,希望取得“政治及法律胜利”给中国带来舆论压力。但此一动作效果不大。菲律宾外长前后两次声称中国已控制了黄岩岛,菲渔民不得不另觅其他海域捕鱼。不过,此类悲情也并未吸引媒体太多报道,也说明黄岩岛已经不能成为菲律宾升温南海争端的热点了寻觅新的热点使仁爱礁进入菲律宾的视野。
此次“仁爱礁事件”的直接原因,无疑是菲律宾的炒作。即炒作中国“入侵”,炒作所谓中国在仁爱礁搭建设施,炒作悲情。
菲方称中国在仁爱礁上搭建设施,有包括用做标记的金属和绳子。类似的炒作今年以来没有间断过。3月20日,菲律宾声称发现一艘中国登陆舰进入它所谓的“自由群岛”的一个岛礁并卸载建筑材料,5月初也出现类似的报道。相反,据国内媒体报道,菲律宾三艘军舰中有一艘运兵舰,曾装载礁盘建筑材料试图修复坐滩在仁爱礁的坦克登陆舰及其上面所搭建的临时建筑。有报道说,中国海监船只及军舰巡航仁爱礁,目的在于防止菲律宾乘机加固仁爱礁上的设施。
为了博取舆论同情,菲律宾高官一会儿誓言保卫领土,一会儿称采取“静观”策略“什么也不做”,对海洋纠纷采取最大克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5月下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称,中国如何处理相关争议,将影响外界对大陆崛起的看法,“你可能在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或是南海得到什么,但是你会输掉名誉和世界上的地位,这些都要仔细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近来在南海的维权活动清晰透明,海监等执法船只定期巡航、海军舰队在南海开展常态化战备巡逻、渔民赴南海捕鱼作业等,都会发布新闻或媒体报道,都体现中国对南海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的正常活动。
去年以来中国明显加强了对南海海域的管控。2012年6月中国政府设立三沙市,负责管辖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不但如此,中国海监、渔政等民事执法力量定期巡航,中国海军实现对南沙海域进行常态化的战备巡逻。此举对菲律宾在南海的活动是一个极大的震慑,大大压缩了菲律宾在南海的活动空间。中国加强管控的行动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据大陆媒体报道,2012年在南沙海域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没有一艘遭到外国的非法扣押,渔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此次听谓的仁爱礁事件中,菲律宾行为本质与去年在黄岩岛海域对峙时是一样的,都企图宣示其所谓的“主权”和“控制权”,只不过外在表现影式不同——黄岩岛对峙以菲律宾互扣中国渔民为表现形式,而仁爱礁事件是以菲律宾企图体现其“占领”“控制”为表现形式。
从维持南海争端现状这一角度来看,此次仁爱礁事态中菲律宾行为更加过分,违反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核心精神,即各方保持克制,不改变南海争端现状。菲律宾把一艘废弃的坦克登陆舰放置在仁爱礁上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占据、控制了仁爱礁,并想当然地企图把这当做“现状”,另一方面联合其他争端国依靠东盟极力推动南海行为准则,企图以此对抗中国,进而名正言顺地把所谓的“现状”固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香格里拉会议、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等系列会议接下来依次会召开,东盟预计还将于明召开有关南海问题的会议。因此,提前推升南海争端为这些会议重点讨论南海问题和推动南海行为准则造势,也应是菲律宾的意图。
就南海争端来说,一国随便把旧军舰或别的什么东西往南海某个岛礁上一放就可以声称占领、控制了岛礁,就可以向中国声称拥有“主权”,岂不荒唐可笑?
并非缺乏准则,而是缺乏互信
不过,中国在此次事件中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首先是维护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时机选择问题。在此一事态中,时机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年6、7、8月是东盟系列会议的集中召开时期,还包括前面提到的香格里拉会议也在此一时期召开,在此前夕中国海军、海监、渔船集中维权刚好被菲律宾炒作利用,再加上某些区域外势力别有用心附和,很容易使南海问题成为系列会议的主要议题。二是从近年来南海争端出现的时机来看,每隔一定的时间菲律宾等有关国家必定会设法推升争端。今年上半年菲律宾除了在所谓上国际法庭起诉中国外,在南海并无多少实质性动作,使南海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平静期,因而菲律宾借题发挥升温南海争端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常态、定期,适当把握时机的维权,既体现了维权,同时尽可能少给甚至不给菲律宾等国炒作的机会,这是今后中国在维权行动中应当注意的。
其次是大陆媒体报道与相关部门公开、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的问题。此次事件中,大陆相关部门较少发布信息,相比菲律宾军政人员频频放言更是明显,尤其是菲律宾军政官员及媒体发布有关仁爱礁情势的信息甚至是诬蔑中国的信息时,并未见到相关部门的反驳。比如,菲律宾诬称中国要在仁爱礁上搭建建筑物时未见到相关部门及时澄清。相应地,大陆媒体也会缺少信息来源,而舆论和分析由于信息量不足可能滑向推理与猜测,这些都不利于与菲律宾等国进行舆论战。
实际上,此次所谓的“仁爱礁事件”并未有真正的冲突。到目前为止,中菲船只都出现在该水域,既未出现对峙,更未出现所谓的中国搭建建筑物的相关报道,却着着实实让菲律宾打了一把悲情牌。中国南海维权行动是正大光明的,遇有对方或其他别有用心者诬蔑或舆论猜测时及时反应,有利于争夺舆论制高点,反制菲律宾等国的炒作行为。
再次,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问题。仁爱礁情势发生后不久,有海外舆论认为这说明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紧迫性。实际上,此次仁爱礁情势的发生无关行为准则的有无,更无关行为准则制定的紧迫与否,只是反映中菲互信的不足。因为无论准则如何,都不可能阻止中国维护南海权利的行动,菲律宾也必然以维护其所谓海洋权益为名侵犯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
中方此前已多次声明,对推动行为准则的态度是开放的,在条件成熟时可进行探讨制定,在此之前应继续致力于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保持对话与协商,增进互信,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着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努力。这也是有关各方的共同立场。菲律宾企图打桩加固的行为是对《宣言》核心精神的破坏,恰恰说明制定行为准则的条件仍不成熟。
4月下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所提到的有关菲律宾目前共侵占中国南海8个岛礁的情况,反映出中国对中菲南海争端现状的态度——不认可随便放置什么东西在南海岛礁上就可以当成现状。如若菲律宾加固其在仁爱礁上的设施,即便已成功加固,也应当将其摧毁,这既是维护《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同时也应是中国的南海政策底线。
(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