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期解放老干部内情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周恩来费尽心血,全力推进解放使用老干部,一大批领导干部被解放出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这项工作受到了“四人帮”和极左思潮的严重阻挠。
  安置中央专案审查对象
  释放和安置中央专案审查对象,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落实干部政策的一件大事。1975年1月20日传达中央决定,将中专一、三办的案子,由中央政治局同志分管改由汪东兴、纪登奎、吴德、华国锋四人负责统一起来搞,争取三个月解决问题。
  2月10日,郭玉峰和中专一、三办负责人找河南、陕西两省有关负责人来京,传达毛主席关于释放杨尚昆、薄一波的指示:杨安置到山西,薄安排到河南,安置在中等城市靠医院条件较好的地方;在中央未作结论前暂送一般文件和报刊看;不限制本人活动,家属可去看望;安置后由省委负责管理;省委研究提出具体安置方案报来经同意后,派人来接,事先由中专一办同本人谈话。这些措施以后都得到落实。
  4月2日,党中央、毛主席批准了释放人员名单。4月上旬,中央专案工作会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召开。会议确定,于5月开始放人。这次集中释放的专案审查对象有近200人。例如,彭真安置到陕西商县干休所,李运昌安置到山西长治,刘澜波安置到山西忻县地区天桥水电站任顾问,等等。安置到外地的,释放后先在北京的招待所住几天,少数人坐飞机走,多数人坐火车走,直接送至机场或车站。此项工作至7月基本结束。
  落实干部政策的具体事项
  据统计,1972年8月至1975年7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批办和临时交办事项共198件、320人的问题。截至1975年7月,共办完135件、203人的问题。其中特别重要、机密性强的,部里多指定我亲自动手办理。比如,研究写出解放吕正操、胡乔木、黄新廷、王尚荣的报告。他们四人当时均为中央专案审查对象。在写出四人审查报告稿和摘录他们写的检讨后,中组部和中专一、三办主要负责人找我进行了几次研究。
  5月29日,纪登奎找中组部等几家单位负责人和我到京西宾馆开会。纪登奎讲:要将吕正操审查情况报告改为查证情况报告,前面写明审查他的要害问题,并说明他曾向毛主席写过“认罪书”。胡乔木的材料要写好,“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要抄他的家,毛主席亲自去他家保的(恰巧胡不在);他在延安编了《六大以前》和《六大以来》,供全党学习,立了大功;他的检讨要摘录好。黄新廷历史上没什么问题,让他写个检讨并对林彪事件表个态,然后中央批他的检讨。王尚荣的报告可以了,不必再改。会后我抓紧修改了报告,连同摘录的四人检讨报给了纪登奎。不久,四人获得解放。
  受“四人帮”阻挠
  1974年1月开始在全国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反右倾回潮”,矛头直接指向前一时期解放使用的老干部。中组部内传达王洪文的谈话:除特殊重要的案件以外,不要报告中央。在此形势下,落实干部政策工作举步维艰。我经手的一件事可以具体反映出当时的曲折过程。
  张春桥坚持定曹荻秋为“叛徒”,为曹平反工作受到百般阻挠和追查。曹荻秋原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1973年9月,上海市委向中央报告将其定为“叛徒”。曹荻秋给毛主席写信,详细叙述他1932年被捕情况,表示强烈反对。
  我对审查曹荻秋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他被捕后没承认党员身份和发表反共言论,没供出同志,不应定为“叛徒”,我向中央写了报告,经纪登奎同意批给中央政治局同志。不久,收到张春桥的批示:“曹荻秋的叛徒不是已经定了吗?”显然他硬要将曹荻秋打成“叛徒”。
  1976年3月,曹荻秋病逝,家属要求早日作出结论。4月5日,中组部核心组再次讨论曹荻秋案。纪登奎批,拟可同意中组部邀上海来人商量再向中央、主席报告。张春桥批,可以商量,但不同意中组部的结论。上海市委则表示,如何定“吃不准”。
  6月22日,中组部决定按上海1973年定曹荻秋为叛徒的意见上报。报告被纪登奎压下没有批出去,后退了回来。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12月,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2月11日,胡耀邦要我一起听取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关于干部问题的汇报。他明确表示,曹荻秋不仅不是叛徒,而且表现是好的,是张春桥一手陷害的,完全应当平反。不久,曹荻秋得到了彻底平反。(作者时为中组部调查组干部)
其他文献
刚退休不久,何中华和老伴就离开了生活了几十个年头的湖南邵阳,跟着儿子一路南下中山,一住就是两年。记者在紫马岭广场碰到老俩口时,他们正一个拉着二胡,一个唱着民歌。“总得自己找点乐子,不然待在这里太闷了。”  中山有 165万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的老人随着子女南下,子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晚年。离开家乡,落脚异地,面对忙于工作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环境,老来还需重新适应的他们,晚年生活过得好吗? 
期刊
元宵佳节一过,更多务工人员将返回城市,开始他们新的一年劳作,就在我们关注“北漂”、 “沪漂”等年轻群体的同时,还有一群为数众多的“老年漂”。他们中大多数早已年过半百,本该叶落归根,但却跟随在外打拼的子女,离开故乡,他们有着几乎共同的原因——照顾子女和他们的小孩。他们在新的城市里,通常面临着语言问题,结交朋友不易,生活圈子缩小,多半轻裘缓带,围着小孩转。  子女压力大求助父辈  据广州市老龄办原主任
期刊
春节结束,媒体开始聚焦回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打拼的“北漂”、“沪漂”们。事实上,在当前中国的大城市里,除了年轻的“漂一代”,还有一群“老年漂”。子女在外闯明天,他们跟着“漂”晚年。  俗话说“故土难舍”,有人老了却又去漂泊  相比较年轻流动人口,“老年漂”绝不是个案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俗话说“故土难舍”。可以肯定,在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是愿意在自己家乡终老此生的。然而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老
期刊
“把老人接到身边,让老人安享晚年,为老人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孝顺。”张益萍说,不过,行孝更多还是要考虑老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尽孝的心理需要,让自己心安。  一个儿子的困惑:接还是不接?对还是错?  “我要等有能力了才会把父母接过来住。”宁波一公司职员万先生说。他口中的“能力”,就是在宁波买到一套两房两厅的房子,“让父母住在出租屋或单位宿舍肯定不方便。但我现在还买不起房,若强行把
期刊
今年两会期间,一系列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推进时间相继公布,与老年人紧密联系的延迟退休方案和养老金统筹方案也已被推上了议程。关于延迟退休何时开展的难题,我们看到了中央战略部署的新契机和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  渐进式退休政策2017年正式推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渐进式退休政策今年能制定完方案,明年报请国务院,于2017年正式推出。  渐进式退休政策肯定是小步、徐趋、到位的,每年只
期刊
3月23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李光耀祖籍中国广东省,爱喝中国茶,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情缘”,任内多次访华。李光耀的逝世,无论对于新加坡本国,还是整个华人世界,都是震动性的事件。  任总理数十年 创立“新加坡模式”  李光耀早期赴英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担任律师和工会法律顾问。1955年,他在新加坡首届选举中当选为立法议会(后改称国会)议员。  步入政坛后,李光耀逐步走上事业的巅
期刊
听免费讲座,还赠送小礼品,不少老年人热衷于参加这样的健康讲座,不光从中获得了一些神乎其神的健康知识,还收获了大量保健品和保健治疗仪。这些来路不明的治疗仪却并未给他们带来健康,央视3月15日就此进行了曝光。  老年人随着“天增岁月”,机体不断老化,各种病正开始找上门来,在所难免。奔波了一辈子,能否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一致的追求。俗话说,人怕老了穷,麦怕胎里旱。笔者认为,人更怕老了病。如
期刊
蓝调1984@:我是一名“老年漂”,老家在临沂,曾是一名乡村教师,现在和女儿女婿住在济南,整天就忙着带孩子了。我过得挺寂寞,找不到可以唠嗑的人,过去家里亲朋好友不断,最怀念老家过年时的那份热闹,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寂寞和失落也在不断扩大。  初见小白:父母在,不远游。对儿女而言,父母的“老年漂”虽不得已,但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让父母跟随自己“外漂”,可以零距离行孝道,使父母安享晚年;另
期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0%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0%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受访者中,“80后”占36.8%,“70后”占40.0%。  调查中,29.9%的人说自己的父母正在“老年漂”,14.1%的人会选择让父母“老年漂”,31.7%的人表示“不会”,24.4%的人表示“不好说”。  老人为什么选择“漂”?调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奥盛集团总裁汤亮:“对温饱线以下的老人的养老困局,国家应该财政扶持,予以照顾。对中间这部分庞大的老人群体,国家应该结合金融改革的实践,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帮助这些老年人更好地‘理’好手中不多的养老积蓄,增加收益率,使他们日后有更多的养老经济保障。国家根据中国的养老国情,以金融改革的新思路,创立一家具有中国养老特色的‘中国老人银行’。由国家权威商业银行主办并负责投资运作,吸储的投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