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本文通过七个方面说明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课前作用;提醒学生实验的规范性;实验过程的督促作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交流的调动作用;找准时机起到主导作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提醒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作用 体会
作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专业促进者,在推动、鼓励、激发学生不断积极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地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这个舞台上,主角不是教师,但教师却饰演着画龙点睛和指点迷津的角色——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领导者,又是主导者和组织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我对教师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前作用
首先,虽然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但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毫无目的地任学生随意游戏课堂。在实验前,教师必须事先拟订预习提纲,布置预习,并抽时间检查预习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再在课前有针对性地介绍操作程序和方法,同时提问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这样做可以防止学生对所做的实验一无所知,是实验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必不可缺的基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实验的规范性
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就应该了解:“面对每一次的生物实验,每位学生的态度都应该是认真而严谨的,科学实验不是游戏、不是生活小事,不能简单、随意对待。作为实验者,应当打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操作定势,时刻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才是对科学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每一个行动,保证学生实验的规范性。因为初中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好动,往往忽视教师的告诫试图猎奇;或者没有仔细观察教师的行为而使用错误的实验方法;又或者因为对实验的生疏而导致手忙脚乱,忘记了教师的提醒。比如,在使用显微镜时,按照要求实验者必须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用来记下观察的东西。而很多学生在进行显微观察时总是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这样不规范的行为,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以免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错误的行为定势。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纠学生错误的行为,并引起大家的注意,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方式。
三、实验过程的监督作用
生物实验大多要分组进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正确面对。所谓一母生九子,个个不一样。有的学生会偷懒耍滑或是投机取巧,不认真做实验、不仔细观察、不认真记录,还会有的同学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因为怕受批评而不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随意篡改数据。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仅凭书本知识随意应付会使实验课失去应有的教学效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也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容易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便于掌握和记忆,同时还能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需要老师在实验教学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各种敷衍应付的行为,适时监督指导每个同学都能亲自动手,认真完成实验。
四、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交流的调动作用
在多组实验中,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中出现出现的各种问题千差万别。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取得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提高实验兴趣,我总是适时、充分地调动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比如,我们在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时,课前设计步骤是这样的: (1)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在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5)染色。(6)把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然而在实验中有同学打乱了实验过程的顺序,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与正常顺序下实验结果不同的现象。盖盖玻片时有的同学看到的是细胞,有的看到的则是水泡。实验取材于口腔内侧壁的发现细胞数量较多、但不易分散;取材于上颚的发现细胞数量少、但分散较好,便于个体观察,可以说各有利弊。染色剂选取,使用碘液的在观察中发现细胞构成较为模糊,不易分辨;而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显然效果更好。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同学们由不同的方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他们由此求证了实验的科学严谨性,增加了对比性,发现了生物实验课的趣味性。
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我总是在给学生最大的自主交流空间的同时,通过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经常有一些意外的收获——通过倾听学生,我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疑惑和偏差,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强调或更改教学内容。
五、找准时机起到主导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示范、监督、调控、指导等多种方式实现。但是,实验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介入指导的时间,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目的。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反而会失去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则很可能浪费实验的时间而让学生一无所获。
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
科学是严谨的,但从来不排斥创新。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探求,勇于创新。每次实验有它要达成的目标,但在实验中仔细观察用心实验或许会有意外收获。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且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肉汤里,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又一个白中透绿和暗绿色的霉团。通过鉴定,弗莱明知道了这种霉菌属于青霉菌的一种,他把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这种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接着弗莱明又把这种霉菌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这极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种治疗化脓性感染药物的弗莱明。经过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这就是极其偶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史。敷衍了事永远不会有创新,为实验而实验永远不会有奇迹出现,幸运永远光临那些用心探求的人。实验结果重要,创新意识更重要。
七、提醒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看到实验现象的时候,往往兴致勃勃、情绪高涨,但是如果不注意总结,只是当作新奇的游戏,看过以后就抛之脑后了,则完全背离了实验的目的。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教师就应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总结实验的过程,写出实验报告,撰写小论文。这样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才能让学生明确生物课程的科学方法,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实验习惯。
总之,在多年生物教学中,重视实验课教学已经成为我的特色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浓厚兴趣和创新意识,而这也已经成为我教育教学的乐趣所在——在实验教学的互动过程中,与学生共成长。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作用 体会
作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专业促进者,在推动、鼓励、激发学生不断积极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地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这个舞台上,主角不是教师,但教师却饰演着画龙点睛和指点迷津的角色——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领导者,又是主导者和组织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我对教师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前作用
首先,虽然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但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毫无目的地任学生随意游戏课堂。在实验前,教师必须事先拟订预习提纲,布置预习,并抽时间检查预习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再在课前有针对性地介绍操作程序和方法,同时提问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这样做可以防止学生对所做的实验一无所知,是实验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必不可缺的基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实验的规范性
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就应该了解:“面对每一次的生物实验,每位学生的态度都应该是认真而严谨的,科学实验不是游戏、不是生活小事,不能简单、随意对待。作为实验者,应当打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操作定势,时刻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才是对科学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每一个行动,保证学生实验的规范性。因为初中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好动,往往忽视教师的告诫试图猎奇;或者没有仔细观察教师的行为而使用错误的实验方法;又或者因为对实验的生疏而导致手忙脚乱,忘记了教师的提醒。比如,在使用显微镜时,按照要求实验者必须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用来记下观察的东西。而很多学生在进行显微观察时总是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这样不规范的行为,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以免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错误的行为定势。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纠学生错误的行为,并引起大家的注意,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方式。
三、实验过程的监督作用
生物实验大多要分组进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正确面对。所谓一母生九子,个个不一样。有的学生会偷懒耍滑或是投机取巧,不认真做实验、不仔细观察、不认真记录,还会有的同学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因为怕受批评而不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随意篡改数据。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仅凭书本知识随意应付会使实验课失去应有的教学效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也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容易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便于掌握和记忆,同时还能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需要老师在实验教学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各种敷衍应付的行为,适时监督指导每个同学都能亲自动手,认真完成实验。
四、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交流的调动作用
在多组实验中,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中出现出现的各种问题千差万别。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取得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提高实验兴趣,我总是适时、充分地调动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比如,我们在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时,课前设计步骤是这样的: (1)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在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5)染色。(6)把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然而在实验中有同学打乱了实验过程的顺序,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与正常顺序下实验结果不同的现象。盖盖玻片时有的同学看到的是细胞,有的看到的则是水泡。实验取材于口腔内侧壁的发现细胞数量较多、但不易分散;取材于上颚的发现细胞数量少、但分散较好,便于个体观察,可以说各有利弊。染色剂选取,使用碘液的在观察中发现细胞构成较为模糊,不易分辨;而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显然效果更好。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同学们由不同的方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他们由此求证了实验的科学严谨性,增加了对比性,发现了生物实验课的趣味性。
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我总是在给学生最大的自主交流空间的同时,通过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经常有一些意外的收获——通过倾听学生,我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疑惑和偏差,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强调或更改教学内容。
五、找准时机起到主导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示范、监督、调控、指导等多种方式实现。但是,实验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介入指导的时间,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目的。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反而会失去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则很可能浪费实验的时间而让学生一无所获。
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
科学是严谨的,但从来不排斥创新。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探求,勇于创新。每次实验有它要达成的目标,但在实验中仔细观察用心实验或许会有意外收获。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且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肉汤里,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又一个白中透绿和暗绿色的霉团。通过鉴定,弗莱明知道了这种霉菌属于青霉菌的一种,他把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这种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接着弗莱明又把这种霉菌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这极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种治疗化脓性感染药物的弗莱明。经过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这就是极其偶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史。敷衍了事永远不会有创新,为实验而实验永远不会有奇迹出现,幸运永远光临那些用心探求的人。实验结果重要,创新意识更重要。
七、提醒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看到实验现象的时候,往往兴致勃勃、情绪高涨,但是如果不注意总结,只是当作新奇的游戏,看过以后就抛之脑后了,则完全背离了实验的目的。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教师就应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总结实验的过程,写出实验报告,撰写小论文。这样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才能让学生明确生物课程的科学方法,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实验习惯。
总之,在多年生物教学中,重视实验课教学已经成为我的特色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浓厚兴趣和创新意识,而这也已经成为我教育教学的乐趣所在——在实验教学的互动过程中,与学生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