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推进,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稳定发展,一些原来仅作为专业术语的统计指标,渐渐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君不见,GDP、CPI、PPI、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等时常出现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可是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上对统计指标的错误理解、错误运用也让人警觉。若不及时纠正,不仅容易误导公众,严重的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
关键词:统计指标;误读;统计新闻报道;对策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常见的误解、误读统计指标的情况。
(一)偷换概念的GDP。GDP的中文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对各个机构单位和行业部门来说,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也叫增加值,全社会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即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通俗的解释:企业的总产值包括消耗掉的物质及服务成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税金和利润。GDP基本就是扣除物质及服务成本后的这四项。这是我国GDP统计的基本方法,可见它与工业总产值不是一个概念。可是工作中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与时俱进”,使其文章看起来有时代感而将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改名为GDP,甚至有公立医院的院长在做年终总结时将全年业务收入冠名为GDP。可见这些管理者混淆了二者的涵义,岂不知这样偷换概念后GDP的内容及性质完全改变了。
(二)狗屎吃出来的GDP。有一个流传颇广的关于GDP的故事是:两个富翁走在路上,看到一堆狗屎。一人云:你如果敢把这堆狗屎吃了,我就给你500万。另一个当真吃了,于是得了500万。吃狗屎的富翁事后心中懊悔,刚好路上又看到一堆狗屎,于是叫板道,你要是把这堆狗屎吃了,我也付你500万。掏包的家伙正在郁闷自己出言不慎丢了钱,于是立即也吃了,夺回了500万。这时,一个经济学家走过来赞道:真了不起啊,你们二位瞬间就创造了1000万的GDP!实际上,上述二位先生是在赌博,赌场利税是可计入GDP的,但赌博本身的盈利绝不能计入,他们跟普通老百姓打麻将牌一样,并没有创造出有形或无形资产,所以说这种“收入”与GDP是毫不搭界的!
(三)对CPI的误解。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数,我国CPI涵盖了与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通讯、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数据采集于全国31个省(区、市)、6万多家价格调查点,包括杂货店、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市场、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产品市场等。一些百姓感到生活中某一、两项支出的涨幅显著,就对公布的CPI数据产生质疑,却不知CPI是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百姓想知道某一类支出的涨幅可以看食品、非食品、服务项目等等的价格变动。
(四)混淆了职工工资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不同概念。有一篇题为“天下第一雷事:政府统计的职工工资,不到1/3能到百姓手里”的博文,前两年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仔细阅读后您会发现:这位笔者错误理解了工资总额的概念。我国统计的职工工资总额范围一直是税前工资,它包括单位代缴的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单位代扣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等,这些是由职工工资应该支付的部分;不包括单位为职工应缴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是指扣除职工个人应缴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这位作者误读了统计指标,错误理解了统计指标的计算口径,将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也计入职工工资,夸大了职工的工资收入,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显然,只有在正确理解统计指标、明确统计指标的计算口径的基础上,统计出来的数据才有可比性。
二、统计新闻报道是统计指标误读的重要途径
人们在新闻报道上经常可见一些误读的统计数据,有些报道光看标题就把读者引偏了。其实任何人如果对统计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产生质疑,都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前提是要准确理解统计指标的内涵,作为统计新闻报道的媒体就更应如此,否则,由此产生的观点和议论就失去了科学的前提。因为对统计指标的内涵、计算的口径和方法等不了解而导致出现的失实报道,不仅违背了统计的初衷,还会混淆视听,错误地引导人们,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对策——如何防治统计指标的误读和误用
(一)使用者要正确理解统计指标的局限性。统计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也有其局限性。统计是为决策服务的,只有在正确理解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统计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单个的统计指标没有什么新闻意义的,而且也不存在什么全能型的统计指标。非要用一个指标去说明某个方面的问题或者仅仅为了利用统计数据哗众取宠、吸引大众眼球是不可取的。
(二)统计部门对今后发布的统计数据应附带相应解释,避免当统计口径不一致时,“缺少解释”的数据导致公众误读。
(三)政府应积极开展统计信息公开工作,宣传统计政务工作,解答统计数据信息问题。为确保统计新闻稿件质量,统计部门应主动向获取统计数据的有关媒体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对统计新闻稿件的初稿进行校对,以免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
(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普及与培训。企事业单位每年都有公共知识学习的要求,可以将一些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加进去,培训内容可以是:统计基本任务、统计基本方法、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等,详细解释统计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尤其针对新闻工作者要开展培训,答疑释惑,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统计业务知识,为确保统计新闻稿件质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方川.请不要误读统计指标[N].中国信息报,2009-04-02.
[2]黄忠.媒体报道统计新闻必须严谨[N].中国信息报,2011-08-25.
[3]肖舒楠.统计数据容易引起误读,应有为普通人服务的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0-4-20.
[4]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上海市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2012-02-28.
[5]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统计业务知识[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
关键词:统计指标;误读;统计新闻报道;对策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常见的误解、误读统计指标的情况。
(一)偷换概念的GDP。GDP的中文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对各个机构单位和行业部门来说,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也叫增加值,全社会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即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通俗的解释:企业的总产值包括消耗掉的物质及服务成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税金和利润。GDP基本就是扣除物质及服务成本后的这四项。这是我国GDP统计的基本方法,可见它与工业总产值不是一个概念。可是工作中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与时俱进”,使其文章看起来有时代感而将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改名为GDP,甚至有公立医院的院长在做年终总结时将全年业务收入冠名为GDP。可见这些管理者混淆了二者的涵义,岂不知这样偷换概念后GDP的内容及性质完全改变了。
(二)狗屎吃出来的GDP。有一个流传颇广的关于GDP的故事是:两个富翁走在路上,看到一堆狗屎。一人云:你如果敢把这堆狗屎吃了,我就给你500万。另一个当真吃了,于是得了500万。吃狗屎的富翁事后心中懊悔,刚好路上又看到一堆狗屎,于是叫板道,你要是把这堆狗屎吃了,我也付你500万。掏包的家伙正在郁闷自己出言不慎丢了钱,于是立即也吃了,夺回了500万。这时,一个经济学家走过来赞道:真了不起啊,你们二位瞬间就创造了1000万的GDP!实际上,上述二位先生是在赌博,赌场利税是可计入GDP的,但赌博本身的盈利绝不能计入,他们跟普通老百姓打麻将牌一样,并没有创造出有形或无形资产,所以说这种“收入”与GDP是毫不搭界的!
(三)对CPI的误解。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数,我国CPI涵盖了与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通讯、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数据采集于全国31个省(区、市)、6万多家价格调查点,包括杂货店、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市场、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产品市场等。一些百姓感到生活中某一、两项支出的涨幅显著,就对公布的CPI数据产生质疑,却不知CPI是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百姓想知道某一类支出的涨幅可以看食品、非食品、服务项目等等的价格变动。
(四)混淆了职工工资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不同概念。有一篇题为“天下第一雷事:政府统计的职工工资,不到1/3能到百姓手里”的博文,前两年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仔细阅读后您会发现:这位笔者错误理解了工资总额的概念。我国统计的职工工资总额范围一直是税前工资,它包括单位代缴的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单位代扣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等,这些是由职工工资应该支付的部分;不包括单位为职工应缴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是指扣除职工个人应缴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这位作者误读了统计指标,错误理解了统计指标的计算口径,将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也计入职工工资,夸大了职工的工资收入,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显然,只有在正确理解统计指标、明确统计指标的计算口径的基础上,统计出来的数据才有可比性。
二、统计新闻报道是统计指标误读的重要途径
人们在新闻报道上经常可见一些误读的统计数据,有些报道光看标题就把读者引偏了。其实任何人如果对统计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产生质疑,都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前提是要准确理解统计指标的内涵,作为统计新闻报道的媒体就更应如此,否则,由此产生的观点和议论就失去了科学的前提。因为对统计指标的内涵、计算的口径和方法等不了解而导致出现的失实报道,不仅违背了统计的初衷,还会混淆视听,错误地引导人们,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对策——如何防治统计指标的误读和误用
(一)使用者要正确理解统计指标的局限性。统计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也有其局限性。统计是为决策服务的,只有在正确理解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统计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单个的统计指标没有什么新闻意义的,而且也不存在什么全能型的统计指标。非要用一个指标去说明某个方面的问题或者仅仅为了利用统计数据哗众取宠、吸引大众眼球是不可取的。
(二)统计部门对今后发布的统计数据应附带相应解释,避免当统计口径不一致时,“缺少解释”的数据导致公众误读。
(三)政府应积极开展统计信息公开工作,宣传统计政务工作,解答统计数据信息问题。为确保统计新闻稿件质量,统计部门应主动向获取统计数据的有关媒体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对统计新闻稿件的初稿进行校对,以免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
(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普及与培训。企事业单位每年都有公共知识学习的要求,可以将一些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加进去,培训内容可以是:统计基本任务、统计基本方法、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等,详细解释统计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尤其针对新闻工作者要开展培训,答疑释惑,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统计业务知识,为确保统计新闻稿件质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方川.请不要误读统计指标[N].中国信息报,2009-04-02.
[2]黄忠.媒体报道统计新闻必须严谨[N].中国信息报,2011-08-25.
[3]肖舒楠.统计数据容易引起误读,应有为普通人服务的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0-4-20.
[4]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上海市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2012-02-28.
[5]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统计业务知识[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