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语言模糊性的深入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模糊语言的定义、模糊语言举例等方面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模糊;语言;精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升华、沉积、凝练。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国的文化给世人的印象是简单而凝重,空灵而厚重,言简意赅却无所不包。而西方的语言是极力做到表达准确,尽量保证表意精准。因此,从时态、语态、语气、格、性、数以及句子结构来量化语言。然而,这一努力却使得语言的使用变得很难掌握。而汉语正好相反,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表达的时候一般不受句子结构的束缚和限制,对单复数、格、时态、语气等也不严格,因此,汉语表达时非常灵活,这一特点正好与英语相反。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研究,我们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类。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1979年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模糊语言学的诞生,它是中国语言学诸分支学科中起步较晚却发展最快、影响面最广的一门分支学科。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模糊语言学面临的紧要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模糊理论的一般原理并对之加以限定和改造,界定出符合模糊语言学实际的、各模糊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过,语言模糊性根源等这类基础问题如何回答也不容忽视。
从1979年至2009年的30年间,我国学者发表了数百篇模糊语言学研究论文,出版了多部模糊语言学专著,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很少有将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在这方面有研究的有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他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但遗憾的是,他的著作中只在第十五章“翻译的模糊性和修辞学”(参见386)中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因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神韵是一种模糊现象,只可能以模糊翻译模糊, 逐词翻译的那种所谓准确只会导致对原文的歪曲。精密准确这些模糊概念就是这样地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二、对语言模糊性的界定
这里的语言模糊性,我们只强调语义的模糊性——意义的未特定性,这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我们说汉语译成英语是从模糊到精确,反之从英语译成汉语是从精确到模糊,这是我们主要的观点。
汉语中无主句比较多,这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型,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在习惯上就那样讲、那样写的;其主语到底是谁、是什么,不是很容易确定,但是它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表达完整而明确的意思。而在英语中一般都有主语,那么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无主句添加不同主语会产生不同的意思,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三、语言模糊性举例
有这样一段话足以反映出语言的模糊性:“一行大雁天上飞,一只飞在两只前,一只飞在两只后,一只飞在队中间,想一想一共有几只大雁飞上天?”(尖子生题库一年级上册P52)学生给出的回答有:三只,五只,七只。三只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呢?首先,认为七只的是这样排列的:第一行一只,第二行两只(一只飞在两只前),第三行一只,第四行两只,第五行一只。
译文1:There is a column of wild goose flying in the sky: the first one is in front of the other two; the second one is behind the other two(including the first one); the third one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column. The question: how many wild geese flying in the sky?
译文2:There is a column of wild goose flying in the sky: one is in front of two; one is behind two; one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column.The question: how many wild geese flying in the sky?从这道数学智力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本身的模糊性,即未特定性。这里面的答案3只和7只都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两只大雁”是哪两只,可不可以重复利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理解一种语言还要有整个知识作为背景,大雁一般飞行的方式成“人”字形,因此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语言和知识能够解决的了,而是要用到整个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解决。理论上讲7只也是对的,但从大雁飞翔的方式可以判断这种飞行方式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答3只是对的。
四、结论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得出结论:第一,目前(1979年至今)CNKI中的研究论文大多是研究词义模糊性的,对句意模糊性的研究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句意模糊性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二,汉语言受古汉语的影响,句意未特定性(模糊性)表现明显,这也是汉语中模糊性产生的一种历史原因。第三,通过实际翻译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汉译英是从模糊到精确(相对困难);反之,英译汉是从精确到模糊(相对简单)。这也证明了为什么汉译英比英译汉要困难,为将来的汉英教学提供了教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自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模糊;语言;精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升华、沉积、凝练。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国的文化给世人的印象是简单而凝重,空灵而厚重,言简意赅却无所不包。而西方的语言是极力做到表达准确,尽量保证表意精准。因此,从时态、语态、语气、格、性、数以及句子结构来量化语言。然而,这一努力却使得语言的使用变得很难掌握。而汉语正好相反,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表达的时候一般不受句子结构的束缚和限制,对单复数、格、时态、语气等也不严格,因此,汉语表达时非常灵活,这一特点正好与英语相反。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研究,我们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类。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1979年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模糊语言学的诞生,它是中国语言学诸分支学科中起步较晚却发展最快、影响面最广的一门分支学科。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模糊语言学面临的紧要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模糊理论的一般原理并对之加以限定和改造,界定出符合模糊语言学实际的、各模糊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过,语言模糊性根源等这类基础问题如何回答也不容忽视。
从1979年至2009年的30年间,我国学者发表了数百篇模糊语言学研究论文,出版了多部模糊语言学专著,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很少有将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在这方面有研究的有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他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但遗憾的是,他的著作中只在第十五章“翻译的模糊性和修辞学”(参见386)中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因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神韵是一种模糊现象,只可能以模糊翻译模糊, 逐词翻译的那种所谓准确只会导致对原文的歪曲。精密准确这些模糊概念就是这样地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二、对语言模糊性的界定
这里的语言模糊性,我们只强调语义的模糊性——意义的未特定性,这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我们说汉语译成英语是从模糊到精确,反之从英语译成汉语是从精确到模糊,这是我们主要的观点。
汉语中无主句比较多,这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型,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在习惯上就那样讲、那样写的;其主语到底是谁、是什么,不是很容易确定,但是它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表达完整而明确的意思。而在英语中一般都有主语,那么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无主句添加不同主语会产生不同的意思,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三、语言模糊性举例
有这样一段话足以反映出语言的模糊性:“一行大雁天上飞,一只飞在两只前,一只飞在两只后,一只飞在队中间,想一想一共有几只大雁飞上天?”(尖子生题库一年级上册P52)学生给出的回答有:三只,五只,七只。三只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呢?首先,认为七只的是这样排列的:第一行一只,第二行两只(一只飞在两只前),第三行一只,第四行两只,第五行一只。
译文1:There is a column of wild goose flying in the sky: the first one is in front of the other two; the second one is behind the other two(including the first one); the third one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column. The question: how many wild geese flying in the sky?
译文2:There is a column of wild goose flying in the sky: one is in front of two; one is behind two; one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column.The question: how many wild geese flying in the sky?从这道数学智力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本身的模糊性,即未特定性。这里面的答案3只和7只都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两只大雁”是哪两只,可不可以重复利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理解一种语言还要有整个知识作为背景,大雁一般飞行的方式成“人”字形,因此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语言和知识能够解决的了,而是要用到整个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解决。理论上讲7只也是对的,但从大雁飞翔的方式可以判断这种飞行方式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答3只是对的。
四、结论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得出结论:第一,目前(1979年至今)CNKI中的研究论文大多是研究词义模糊性的,对句意模糊性的研究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句意模糊性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二,汉语言受古汉语的影响,句意未特定性(模糊性)表现明显,这也是汉语中模糊性产生的一种历史原因。第三,通过实际翻译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汉译英是从模糊到精确(相对困难);反之,英译汉是从精确到模糊(相对简单)。这也证明了为什么汉译英比英译汉要困难,为将来的汉英教学提供了教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自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