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活动课倾向、信息技术课倾向、自习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教师对新课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误解,以及对课堂教学巡回辅导环节的轻视。对此,教师应分清主次、合理整合、重视巡回辅导环节,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场所。
关键词: 非美术现象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传统美术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学
在现代和传统、新的和旧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设计彼此交锋的当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非美术现象”都有哪些呢?为何会产生这些有悖于课堂教学常规的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改变美术教学中的“非美术现象”呢?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非美术现象”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美术课堂逐渐失去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不再把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大量呈现在美术课中。在课堂变得热闹的同时,课堂的美术成分越来越少,大量“非美术现象”充斥美术课堂。
1.活动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在美术课堂中,在学生动起来的同时,教师往往会忽略教学内容的科学预设,使精彩的动态生成变成游离于美术教学之外的“花招”。如在小学美术二年级《动物朋友》一课中,教师播放了一段不同动物的各种叫声,让学生学叫声,猜情景。学生听到动物的各种叫声,纷纷学着叫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打斗起来,好不热闹。紧接着,教师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动物头饰,在教室中间模拟森林场景,伴着音乐的节奏,大家笑着、叫着、奔跑着……在完成创作时还余兴未了,叫着、学着,笑着。如此出现活动课倾向的美术课堂成师生表演的舞台,教学效果很不好。
2.信息技术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成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鼠标替代传统的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充斥着美术课堂。如在小学美术一年级《画味觉画嗅觉》一课中,老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课题,新授环节过多地采用电脑屏幕展示,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在作业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不知道怎样画的情形。这样一节课堂只是一些图片资料的堆砌,教学效果甚微。
3.自习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部分美术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轻视课堂作业时的巡视辅导。如在小学美术二年级《机器人伙伴》一课中,教師巡回辅导时,不是积极引导学生更有创意地创作,而是运用各种话语对学生进行催促:“我们的作业有时间的规定,速度提高呀!”“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上色了,速度慢的抓紧啊!”看到学生创作的速度不够快,教师不惜花费血本,用奖品进行刺激,全然不顾学生作品的创作效果如何。在这样的催促下,学生无心创作,草草几笔便完成作业。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非美术现象”的分析
1.教师误解新课标。新课标提出用形体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为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表达空间,并以此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认识。如果学生愿意用表演的方式,如动作、舞蹈、喜剧等进行表达,应当给予鼓励。[1]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美术课堂纷纷出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美术教学的现象。“美术”是一种人和人之间通过美的心灵的交流。没有审美主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不会有审美活动本身。[2]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要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本身,而不是走个过场,热闹一下。
2.教师误解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电脑技术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校评价一堂美术课的优劣,就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评价指标,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电脑课件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肤浅的理解,给美术教师造成了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如果哪位美术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件怪事。[3]
3.教师轻视教学辅导环节。教师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辅导是教师巡回指导的中心任务,但一些美术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课堂练习时教师辅导的重要性。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是走马观花,上一环节草草结束就开始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更有甚者,觉得某位学生肯定无法完成作业,便匆忙拿起画笔帮学生完成。长此以往,教师的巡回辅导只会流于形式,只巡视不辅导,无事可做,就像晚自习的值班老师,走几圈了事。这样一来,学生在黑暗中摸索,作品创作失败率居高不下,学生便渐渐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非美术现象”的建议
1.分清主次。美术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艺术。[5]教师想通过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本无可厚非,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分清,那就是美术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其他的感受只是为了辅助和强化视觉感受。教师如果过于强调听觉、触觉、动觉,课堂看起来热闹,但往往形式新颖却华而不实,学生应在视觉上得到的东西更是一无所获。
2.合理整合。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夸大多媒体技术在新课改中的作用,既要认识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积极意义,又要估计到多媒体课件存在的不足,发挥美术教师的艺术特长,使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合理整合。我们应该在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避免丢失传统教学中那些已经证明是优秀的教学手段。
3.全体与个体相结合。学生作业环节,教师巡回辅导,全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全体辅导时,教师快速地对学生作品进行整体巡视,然后对学生作品不当的、突出问题给予及时纠正,为全体学生创作出成功作品创设一个好的起点。个别辅导时,教师声音不要过高,要与对全班学生进行讲授的声调有明显区别。[6]教师在巡回辅导时,要循序渐进,先整体再个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指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利用提示、激励、对比等丰富手段。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日趋成熟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要领,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美术知识,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89.
[2]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26.
[3]周信达.试论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告诉”[J].中国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4.
[4]张丽.审美教育与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8(9):54.
[5]周信达.透析基础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6):23.
[6]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59.
关键词: 非美术现象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传统美术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学
在现代和传统、新的和旧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设计彼此交锋的当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非美术现象”都有哪些呢?为何会产生这些有悖于课堂教学常规的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改变美术教学中的“非美术现象”呢?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非美术现象”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美术课堂逐渐失去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不再把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大量呈现在美术课中。在课堂变得热闹的同时,课堂的美术成分越来越少,大量“非美术现象”充斥美术课堂。
1.活动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在美术课堂中,在学生动起来的同时,教师往往会忽略教学内容的科学预设,使精彩的动态生成变成游离于美术教学之外的“花招”。如在小学美术二年级《动物朋友》一课中,教师播放了一段不同动物的各种叫声,让学生学叫声,猜情景。学生听到动物的各种叫声,纷纷学着叫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打斗起来,好不热闹。紧接着,教师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动物头饰,在教室中间模拟森林场景,伴着音乐的节奏,大家笑着、叫着、奔跑着……在完成创作时还余兴未了,叫着、学着,笑着。如此出现活动课倾向的美术课堂成师生表演的舞台,教学效果很不好。
2.信息技术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成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鼠标替代传统的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充斥着美术课堂。如在小学美术一年级《画味觉画嗅觉》一课中,老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课题,新授环节过多地采用电脑屏幕展示,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在作业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不知道怎样画的情形。这样一节课堂只是一些图片资料的堆砌,教学效果甚微。
3.自习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部分美术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轻视课堂作业时的巡视辅导。如在小学美术二年级《机器人伙伴》一课中,教師巡回辅导时,不是积极引导学生更有创意地创作,而是运用各种话语对学生进行催促:“我们的作业有时间的规定,速度提高呀!”“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上色了,速度慢的抓紧啊!”看到学生创作的速度不够快,教师不惜花费血本,用奖品进行刺激,全然不顾学生作品的创作效果如何。在这样的催促下,学生无心创作,草草几笔便完成作业。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非美术现象”的分析
1.教师误解新课标。新课标提出用形体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为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表达空间,并以此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认识。如果学生愿意用表演的方式,如动作、舞蹈、喜剧等进行表达,应当给予鼓励。[1]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美术课堂纷纷出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美术教学的现象。“美术”是一种人和人之间通过美的心灵的交流。没有审美主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不会有审美活动本身。[2]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要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本身,而不是走个过场,热闹一下。
2.教师误解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电脑技术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校评价一堂美术课的优劣,就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评价指标,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电脑课件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肤浅的理解,给美术教师造成了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如果哪位美术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件怪事。[3]
3.教师轻视教学辅导环节。教师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辅导是教师巡回指导的中心任务,但一些美术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课堂练习时教师辅导的重要性。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是走马观花,上一环节草草结束就开始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更有甚者,觉得某位学生肯定无法完成作业,便匆忙拿起画笔帮学生完成。长此以往,教师的巡回辅导只会流于形式,只巡视不辅导,无事可做,就像晚自习的值班老师,走几圈了事。这样一来,学生在黑暗中摸索,作品创作失败率居高不下,学生便渐渐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非美术现象”的建议
1.分清主次。美术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艺术。[5]教师想通过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本无可厚非,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分清,那就是美术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其他的感受只是为了辅助和强化视觉感受。教师如果过于强调听觉、触觉、动觉,课堂看起来热闹,但往往形式新颖却华而不实,学生应在视觉上得到的东西更是一无所获。
2.合理整合。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夸大多媒体技术在新课改中的作用,既要认识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积极意义,又要估计到多媒体课件存在的不足,发挥美术教师的艺术特长,使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合理整合。我们应该在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避免丢失传统教学中那些已经证明是优秀的教学手段。
3.全体与个体相结合。学生作业环节,教师巡回辅导,全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全体辅导时,教师快速地对学生作品进行整体巡视,然后对学生作品不当的、突出问题给予及时纠正,为全体学生创作出成功作品创设一个好的起点。个别辅导时,教师声音不要过高,要与对全班学生进行讲授的声调有明显区别。[6]教师在巡回辅导时,要循序渐进,先整体再个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指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利用提示、激励、对比等丰富手段。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日趋成熟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要领,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美术知识,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89.
[2]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26.
[3]周信达.试论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告诉”[J].中国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4.
[4]张丽.审美教育与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8(9):54.
[5]周信达.透析基础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6):23.
[6]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