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语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化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风俗习惯及生活智慧等,是汉语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往往能激起外国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它又不属于一般词汇,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特例,在语用、语构和语义上都具有一定与其他汉语词汇不同的特点,往往又会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和障碍。因此本文将以国家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写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中的127个“四字格”为例探析一下成语教学所使用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四字格”成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3-02
一、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其他一般词汇,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凝练的形式与极强的表现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成语“集中体现了语言的结构—功能—文化的特征”[1],同时“因为成语生动,说理性与概括性较强,人们日常交谈时非常喜欢使用成语”[2]。这就使得成语教学“在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它属于词汇教学的一部分,但它又别于一般的词汇教学,有其独特性” [3]。我们可以说,成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汉语词汇掌握程度的提高和使用能力的强化,也是词汇教学效果检验的一种标杆和尺度。
但是就笔者统计,由国家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写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一共收录词语8822个,成语却只有146个,而且大多数还被划分在丁级词类中;《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汉语六级词汇量为3820个,但是考纲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四字格”成语却只有117个,而汉语一到五级对成语的掌握几乎没做要求。很显然,成语因其特殊的结构和隐晦的语义,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收录的“四字格”成语只有117个,而且绝大多数分布在中高级阶段。这无疑给成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和挑战。
二、成语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根据洪波(2003)的研究表明,外国学生在学习理解成语意义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用已知字的义项去理解成语中生僻字的义项;不知道引申义和比喻义而误用成语;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误解为整个成语的意义,以偏概全;不理解成语反映的民族文化信息而造成障碍;没有把握住成语的附加含义。结合这些情况笔者通过对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考试中心编写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大纲》)中出现的成语,特别是127个“四字格”成语做了粗略统计分析后发现这些成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规律性,因此笔者想以这些成语为例,并结合词汇结构特点以及学习者在习得成语过程中的难点,简单的探析一下目前所整理出的词汇教学方法,希望能对成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一定作用。
经过对这127个“四字格”成语粗略分析后,发现汉语成语初步可以分成文化成语、数字成语等五类,再结合前人已研究的资料,笔者整理归纳出了专门针对某一类成语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文化成语。
这类成语多与我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乃至价值观念紧密相连,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结晶。经过统计,在《大纲》中出现的127条“四字格”成语中,有近20条来自神话寓言或历史典故,如:朝秦暮楚、滥竽充数、开天辟地等。
对这些故事性强、历史感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成语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先用溯源法,将这些故事剖开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再告诉他们这些成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配合视听法等其他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以播放故事视频或者录音,在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通过多渠道输入来增加学习这些成语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这些成语来源出处的理解和记忆,在自然而然中掌握其特定的意义,为以后在实践中的运用打好理论基础,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成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文化是形成于某一特定的社会团体并区别于其他团体文化,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观、价值观是不同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很有可能会造成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留学生民族的文化心理信息,在对比分析中进行成语教学” [4]。对于“大公无私”“百家争鸣”等这种体现出不同于一些外国学生价值观念或者表现的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成语,外国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很容易产生困惑和抵触。我们在对这类成语进行教学时,应当适当运用对比分析法,尽量结合外国学生的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引导他们清除理解和认知上的障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让学生产生抵触排斥心理。
我们以成语“四面楚歌”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我们可以先告诉这个成语的意义,即“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然后用翻译法,通过学生母语(本文以英语为例)来解释“四面楚歌”的内涵意义,即“be besieged on all sides and completely isolated”(释义来自《汉英双向大词典》)。再用溯源法,将这个成语发生的时代背景、主人公、情节脉络以故事的形式用汉语浅显易懂的讲给学生,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相关影视剧的片段,甚至是京剧《霸王别姬》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这个成语的形成、内涵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然后再请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试着梳理、复述这个故事的大概情节。最后再通过情景法,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例句,让学生通过例句的练习来强化对“四面楚歌”的理解,并达到运用的目的。
(二)数字成语。
数字成语是指含有数词的成语,当然也包括由纯数词构成的成语。据笔者统计,在《大纲》中出现的127个“四字格”成语中,数字成语有20个,占了近六分之一。“当数字融入成语后,它所显示的不仅仅是数字本身,而且是数字符号与具体事物、具体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对应后所赋予的修辞意义” [5]。 这些镶嵌在成语中的数字大多数不表示确指,而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表示虚化了的抽象含义,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夸张的意味。据笔者归类,这类词可以粗略分为两类(本文以《大纲》中出现的“四字格”成语为例,其他结构形式的数字成语并未分析):一类是以“一”、“百”“万”开头的成语,比如“一帆风顺、百花争鸣、万古長青”等;一类是由两个数词与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反义词交错镶嵌而成的成语,比如:“一干二净、接二连三、朝三暮四、七嘴八舌、千方百计”等等。 对于教学这类成语,我们可以先用翻译法向学生们讲解该成语的双语意义,同时用语素义法,利用汉语构词法的特点和规律,把这个成语的分解成几个独立的语素,用语素义解释词义,因为虽然成语的实际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语素义,但“成语的整体义可以由成语组成成分的语义相加而得出” [6]。然后再用类聚法,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观察与该成语有类似结构的成语,让学生自己用语素义法来解释这些成语的意义,最后用归纳法启发他们得出这类成语的具有派生能力的固定结构。
我们以“千差万别”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我们可以先结合学生母语和汉语,指出它的抽象意义为“a tremendous difference,即差别很大,带有夸张意味”,同时用语素义法把“千差万别”这个成语分解成“千、差、万、别”几个独立的语素,通过解构后,我们只需要重点指出“差”和“别”的意义都是表示“不同、差异”,而“千”和“万”在这里都表示夸张,是一种虚指,学生基本上就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差别很大,带有夸张意味”了。
然后再用类聚法,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观察与“千差万别”有类似结构的成语,如“千军万马、千山万水”等,让学生自己用语素义法来解释这些成语的意义,最后用归纳法启发他们得出“千×万×” 这样具有派生能力的固定结构。
(三)含虚词的成语。
据笔者对《大纲》中127个“四字格”成语的统计,含虚词的成语共有15个,且虚词主要是“而、所、之”,具体如下
而:总而言之、不辞而别
所:理所当然、前所未有
之:不正之风、一技之长、
在教授这类含有虚词的成语时,关键是对虚词的处理,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就根本无法把握这类成语的整体意义。
比如在教授“总而言之”这一成语时,我们可以先用翻译法用学生母语中与这“总而言之”意义对应的词或短语来直接翻译这个词的意思。再重点讲解“之”这个古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常用词,将作为助词“之”的意义和作为代词“之”的意义进行区分,并用比较法,将其他含有“之”的成语,比如“一技之长、敬而远之”等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进行辨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四)固定结构的成语。
大多数成语都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固定结构的成语占了成语的大多数,这也就为成语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除了上述的数字成语大多属于此类成语外,笔者对《大纲》中出现的127个“四字格”成语做了粗略的统计分析后,发现还有以下固定结构的成语:
A×A×式:各式各样、自言自语……
AA××式:格格不入、津津有味……
AABB 式:断断续续、浩浩荡荡……
无X不X: 无微不至、无孔不入……
……
对于这些在结构上有规律可循的成语,教学方法跟数字成语类似。比如对第一种A×A×式成语的教学,这类成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字相同(也有很多是意义相近的,比如“奇花异草、精打细算”等),第二个和第三个字一般是由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反义词交错镶嵌而成,一般而言,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可以一起提到前面一同修饰第二个和第四个字的,如“各式各样、半真半假”等。
对于这类结构具有派生能力的成语的教学,方法与数字成语类似,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
(五)类型成语。
汉语成语是由中华民族经过无数代的演变和锤炼而传承下来的语言瑰宝。在这个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随着社会、语言等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除了上述这些有规律可循的成语外,剩下的成语已经看不出它最原始结构意义,也无显而易见的规律可循,比如“乱七八糟”等。因此,筆者将这些成语都放在一起统一分析。
对于这类规律不明显的成语,我们可以先用翻译法,通过学生母语或者是目的语中相同的词或短语来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整体意义。
我们以“乱七八糟”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我们可以先结合学生母语和汉语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意义“be out of order; all a hideous mess,即形容乱糟糟的样子;毫无条理或秩序”,让学生对其整体意义有个初步的理解。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直观教学法,提前为学生们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比如乱七八糟的桌子、乱七八糟的房间等图片,通过图片展示等让学生明白“乱七八糟”所指意义。然后通过情景法或者搭配法为该成语设置一系列的语境、句子,
让学生们在语境中把握它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以及语法功能,并通过这些例句的强化练习达到让学生们能够自主运用这些成语的目的。
三、结语
“四字格”成语数量庞大,自然不止笔者所例举的这几种,还有大量有规律和无规律的成语尚未涉及。笔者只是以《大纲》中的127个“四字格”成语为例来简要分析了词汇教学方法在成语教学中的综合运用。可以看出,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根据成语的形式和结构,以及不同类型成语的特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成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新卫:《第二语言教学中成语教学探析》,《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4期,第67页。
[2]赵清永:《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0期,第15页
[3]潘先军:《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汉字文化》, 2006年第1期,第45页。
[4]崔娜:《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初探》,《语言教学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3页。
[5]刘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成语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年第9期,第39页。
[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作者简介:阮统(1990-),男,汉族,湖北十堰市人,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键词:教学方法;“四字格”成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3-02
一、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其他一般词汇,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凝练的形式与极强的表现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成语“集中体现了语言的结构—功能—文化的特征”[1],同时“因为成语生动,说理性与概括性较强,人们日常交谈时非常喜欢使用成语”[2]。这就使得成语教学“在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它属于词汇教学的一部分,但它又别于一般的词汇教学,有其独特性” [3]。我们可以说,成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汉语词汇掌握程度的提高和使用能力的强化,也是词汇教学效果检验的一种标杆和尺度。
但是就笔者统计,由国家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写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一共收录词语8822个,成语却只有146个,而且大多数还被划分在丁级词类中;《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汉语六级词汇量为3820个,但是考纲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四字格”成语却只有117个,而汉语一到五级对成语的掌握几乎没做要求。很显然,成语因其特殊的结构和隐晦的语义,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收录的“四字格”成语只有117个,而且绝大多数分布在中高级阶段。这无疑给成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和挑战。
二、成语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根据洪波(2003)的研究表明,外国学生在学习理解成语意义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用已知字的义项去理解成语中生僻字的义项;不知道引申义和比喻义而误用成语;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误解为整个成语的意义,以偏概全;不理解成语反映的民族文化信息而造成障碍;没有把握住成语的附加含义。结合这些情况笔者通过对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考试中心编写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大纲》)中出现的成语,特别是127个“四字格”成语做了粗略统计分析后发现这些成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规律性,因此笔者想以这些成语为例,并结合词汇结构特点以及学习者在习得成语过程中的难点,简单的探析一下目前所整理出的词汇教学方法,希望能对成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一定作用。
经过对这127个“四字格”成语粗略分析后,发现汉语成语初步可以分成文化成语、数字成语等五类,再结合前人已研究的资料,笔者整理归纳出了专门针对某一类成语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文化成语。
这类成语多与我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乃至价值观念紧密相连,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结晶。经过统计,在《大纲》中出现的127条“四字格”成语中,有近20条来自神话寓言或历史典故,如:朝秦暮楚、滥竽充数、开天辟地等。
对这些故事性强、历史感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成语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先用溯源法,将这些故事剖开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再告诉他们这些成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配合视听法等其他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以播放故事视频或者录音,在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通过多渠道输入来增加学习这些成语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这些成语来源出处的理解和记忆,在自然而然中掌握其特定的意义,为以后在实践中的运用打好理论基础,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成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文化是形成于某一特定的社会团体并区别于其他团体文化,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观、价值观是不同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很有可能会造成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留学生民族的文化心理信息,在对比分析中进行成语教学” [4]。对于“大公无私”“百家争鸣”等这种体现出不同于一些外国学生价值观念或者表现的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成语,外国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很容易产生困惑和抵触。我们在对这类成语进行教学时,应当适当运用对比分析法,尽量结合外国学生的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引导他们清除理解和认知上的障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让学生产生抵触排斥心理。
我们以成语“四面楚歌”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我们可以先告诉这个成语的意义,即“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然后用翻译法,通过学生母语(本文以英语为例)来解释“四面楚歌”的内涵意义,即“be besieged on all sides and completely isolated”(释义来自《汉英双向大词典》)。再用溯源法,将这个成语发生的时代背景、主人公、情节脉络以故事的形式用汉语浅显易懂的讲给学生,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相关影视剧的片段,甚至是京剧《霸王别姬》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这个成语的形成、内涵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然后再请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试着梳理、复述这个故事的大概情节。最后再通过情景法,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例句,让学生通过例句的练习来强化对“四面楚歌”的理解,并达到运用的目的。
(二)数字成语。
数字成语是指含有数词的成语,当然也包括由纯数词构成的成语。据笔者统计,在《大纲》中出现的127个“四字格”成语中,数字成语有20个,占了近六分之一。“当数字融入成语后,它所显示的不仅仅是数字本身,而且是数字符号与具体事物、具体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对应后所赋予的修辞意义” [5]。 这些镶嵌在成语中的数字大多数不表示确指,而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表示虚化了的抽象含义,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夸张的意味。据笔者归类,这类词可以粗略分为两类(本文以《大纲》中出现的“四字格”成语为例,其他结构形式的数字成语并未分析):一类是以“一”、“百”“万”开头的成语,比如“一帆风顺、百花争鸣、万古長青”等;一类是由两个数词与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反义词交错镶嵌而成的成语,比如:“一干二净、接二连三、朝三暮四、七嘴八舌、千方百计”等等。 对于教学这类成语,我们可以先用翻译法向学生们讲解该成语的双语意义,同时用语素义法,利用汉语构词法的特点和规律,把这个成语的分解成几个独立的语素,用语素义解释词义,因为虽然成语的实际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语素义,但“成语的整体义可以由成语组成成分的语义相加而得出” [6]。然后再用类聚法,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观察与该成语有类似结构的成语,让学生自己用语素义法来解释这些成语的意义,最后用归纳法启发他们得出这类成语的具有派生能力的固定结构。
我们以“千差万别”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我们可以先结合学生母语和汉语,指出它的抽象意义为“a tremendous difference,即差别很大,带有夸张意味”,同时用语素义法把“千差万别”这个成语分解成“千、差、万、别”几个独立的语素,通过解构后,我们只需要重点指出“差”和“别”的意义都是表示“不同、差异”,而“千”和“万”在这里都表示夸张,是一种虚指,学生基本上就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差别很大,带有夸张意味”了。
然后再用类聚法,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观察与“千差万别”有类似结构的成语,如“千军万马、千山万水”等,让学生自己用语素义法来解释这些成语的意义,最后用归纳法启发他们得出“千×万×” 这样具有派生能力的固定结构。
(三)含虚词的成语。
据笔者对《大纲》中127个“四字格”成语的统计,含虚词的成语共有15个,且虚词主要是“而、所、之”,具体如下
而:总而言之、不辞而别
所:理所当然、前所未有
之:不正之风、一技之长、
在教授这类含有虚词的成语时,关键是对虚词的处理,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就根本无法把握这类成语的整体意义。
比如在教授“总而言之”这一成语时,我们可以先用翻译法用学生母语中与这“总而言之”意义对应的词或短语来直接翻译这个词的意思。再重点讲解“之”这个古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常用词,将作为助词“之”的意义和作为代词“之”的意义进行区分,并用比较法,将其他含有“之”的成语,比如“一技之长、敬而远之”等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进行辨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四)固定结构的成语。
大多数成语都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固定结构的成语占了成语的大多数,这也就为成语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除了上述的数字成语大多属于此类成语外,笔者对《大纲》中出现的127个“四字格”成语做了粗略的统计分析后,发现还有以下固定结构的成语:
A×A×式:各式各样、自言自语……
AA××式:格格不入、津津有味……
AABB 式:断断续续、浩浩荡荡……
无X不X: 无微不至、无孔不入……
……
对于这些在结构上有规律可循的成语,教学方法跟数字成语类似。比如对第一种A×A×式成语的教学,这类成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字相同(也有很多是意义相近的,比如“奇花异草、精打细算”等),第二个和第三个字一般是由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反义词交错镶嵌而成,一般而言,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可以一起提到前面一同修饰第二个和第四个字的,如“各式各样、半真半假”等。
对于这类结构具有派生能力的成语的教学,方法与数字成语类似,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
(五)类型成语。
汉语成语是由中华民族经过无数代的演变和锤炼而传承下来的语言瑰宝。在这个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随着社会、语言等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除了上述这些有规律可循的成语外,剩下的成语已经看不出它最原始结构意义,也无显而易见的规律可循,比如“乱七八糟”等。因此,筆者将这些成语都放在一起统一分析。
对于这类规律不明显的成语,我们可以先用翻译法,通过学生母语或者是目的语中相同的词或短语来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整体意义。
我们以“乱七八糟”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我们可以先结合学生母语和汉语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意义“be out of order; all a hideous mess,即形容乱糟糟的样子;毫无条理或秩序”,让学生对其整体意义有个初步的理解。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直观教学法,提前为学生们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比如乱七八糟的桌子、乱七八糟的房间等图片,通过图片展示等让学生明白“乱七八糟”所指意义。然后通过情景法或者搭配法为该成语设置一系列的语境、句子,
让学生们在语境中把握它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以及语法功能,并通过这些例句的强化练习达到让学生们能够自主运用这些成语的目的。
三、结语
“四字格”成语数量庞大,自然不止笔者所例举的这几种,还有大量有规律和无规律的成语尚未涉及。笔者只是以《大纲》中的127个“四字格”成语为例来简要分析了词汇教学方法在成语教学中的综合运用。可以看出,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根据成语的形式和结构,以及不同类型成语的特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成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新卫:《第二语言教学中成语教学探析》,《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4期,第67页。
[2]赵清永:《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0期,第15页
[3]潘先军:《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汉字文化》, 2006年第1期,第45页。
[4]崔娜:《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初探》,《语言教学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3页。
[5]刘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成语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年第9期,第39页。
[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作者简介:阮统(1990-),男,汉族,湖北十堰市人,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