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继续教育既是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高校继续教育定位于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沟通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研成果的主要平台。发展继续教育更是推动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学科、课程建设的孵化器,能够带动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大学开放式办学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继续教育 定位 社会服务
继续教育在我国通常是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是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补充与拓展,是提高、完善知识结构及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继续教育是传统学习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对继续教育的重要定位。
世界一流大学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继续教育实际上发挥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部分功能,它是将大学开放到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的重要手段。继续教育能够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原因之一就是大学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足够重视和准确定位,以及由此为高校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浙江大学在2006年底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建立了管理和办学相分离的基本框架。继续教育管理处对全校非全日制教育实施归口管理,专业院系从事针对相关行业的高层次、专业性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学院按市场需求拓展办学,学校鼓励继续教育学院为专业院系提供办学管理与市场推广服务,实现优势互补。
自停止成人学历教育招生以来,学校继续教育顺利实现了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到以高层次教育培训为主的转移,全校继续教育总收入从04年的1.8亿到09年的3.4亿,增长了88.9%,其中教育培训收入从04年的0.53亿增加到09年的1.68亿,为04年的3.17倍。同时继续教育培训的层次也不断上升,目前高层次人才培训已占全部培训的99.8%。学校继续教育工作业已形成高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和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继续教育与社会、政府、市场、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从多视角来思考继续教育的优化问题。继续教育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行内部结构的自适应性调整,才能强化自身,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协调发展。
继续教育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即生源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等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观点的普遍认同,就业知识环境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主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实现自我完善,继续教育培养目标也在向着综合化、多样化、专业化发展。所以,继续教育必须进行科学定位,调整办学结构、办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续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继续教育能否形成特色、品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继续教育的特色化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在相互竞争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实施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性主体行为;是凭借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出色的继续教育服务,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这是大学继续教育拓宽发展之路,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也是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教育培训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很好地承担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求生存,要有服务社会的理想、长期发展的规划、适应发展需要的商业模式。由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更多的是采用企业化运作机制,有时可能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损害高校形象。为此,我们注重规范继续教育管理,提出了继续教育必须坚持“三高”原则,即以高层次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以高质量推出精品培训项目,创建浙江大学教育培训品牌;以高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回报。改制以来,通过对开展的各项教育培训活动严格把关,培训项目注重实效,在实践中受到了学员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形象。
浙江大学严把过程管理环节,学校继续教育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及学校“八大行动计划”工作的要求,继续以高层次教育培训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非全日制教育为核心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树立教育培训高端品牌,打造精品项目,拓宽国际教育培训。继续推进继续教育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对象等方面努力体现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孟至和,吴志勇等,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0(6)
[2]张玫玫,创特色课程求优势发展[J]第七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2006
[3]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国际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论文集[C],2010(7)
[4]袁翔,高等學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思考[J]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7
[关键词]继续教育 定位 社会服务
继续教育在我国通常是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是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补充与拓展,是提高、完善知识结构及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继续教育是传统学习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对继续教育的重要定位。
世界一流大学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继续教育实际上发挥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部分功能,它是将大学开放到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的重要手段。继续教育能够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原因之一就是大学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足够重视和准确定位,以及由此为高校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浙江大学在2006年底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建立了管理和办学相分离的基本框架。继续教育管理处对全校非全日制教育实施归口管理,专业院系从事针对相关行业的高层次、专业性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学院按市场需求拓展办学,学校鼓励继续教育学院为专业院系提供办学管理与市场推广服务,实现优势互补。
自停止成人学历教育招生以来,学校继续教育顺利实现了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到以高层次教育培训为主的转移,全校继续教育总收入从04年的1.8亿到09年的3.4亿,增长了88.9%,其中教育培训收入从04年的0.53亿增加到09年的1.68亿,为04年的3.17倍。同时继续教育培训的层次也不断上升,目前高层次人才培训已占全部培训的99.8%。学校继续教育工作业已形成高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和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继续教育与社会、政府、市场、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从多视角来思考继续教育的优化问题。继续教育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行内部结构的自适应性调整,才能强化自身,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协调发展。
继续教育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即生源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等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观点的普遍认同,就业知识环境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主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实现自我完善,继续教育培养目标也在向着综合化、多样化、专业化发展。所以,继续教育必须进行科学定位,调整办学结构、办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续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继续教育能否形成特色、品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继续教育的特色化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在相互竞争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实施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性主体行为;是凭借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出色的继续教育服务,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这是大学继续教育拓宽发展之路,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也是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教育培训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很好地承担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求生存,要有服务社会的理想、长期发展的规划、适应发展需要的商业模式。由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更多的是采用企业化运作机制,有时可能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损害高校形象。为此,我们注重规范继续教育管理,提出了继续教育必须坚持“三高”原则,即以高层次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以高质量推出精品培训项目,创建浙江大学教育培训品牌;以高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回报。改制以来,通过对开展的各项教育培训活动严格把关,培训项目注重实效,在实践中受到了学员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形象。
浙江大学严把过程管理环节,学校继续教育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及学校“八大行动计划”工作的要求,继续以高层次教育培训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非全日制教育为核心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树立教育培训高端品牌,打造精品项目,拓宽国际教育培训。继续推进继续教育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对象等方面努力体现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孟至和,吴志勇等,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0(6)
[2]张玫玫,创特色课程求优势发展[J]第七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2006
[3]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国际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论文集[C],2010(7)
[4]袁翔,高等學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思考[J]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