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变成心灵的财富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fi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已成为文明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美变成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要达到这一目标实属不易。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语文学习带来的美感,功利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主宰着大部分课堂教学,由此导致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难以提高。怎样才能走出语文教学这一困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美在和谐中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快乐的沃土,它是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与情的交融。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语文教师要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确立为朋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然后师生共同探究,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
  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有学生大胆坦言:“常言道: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我不喜欢文中的母亲,文中作者温顺懂事,当他犯小错时,母亲只需言语上教育,孩子就会铭记在心,何必重罚,导致作者得了眼翳。如果孩子眼睛瞎了,这真的是得不偿失。而且,母亲过于严厉的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利。”细细品味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想想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其言语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平时平等对话收到的效果。
  二、美在语言中
  著名的于漪老师说过:“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的语言,要具备情感的灌入。如,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就像作者一样慷慨激昂地批判对方错误的观点,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为更是咬牙切齿:他们把爱国人士扼杀在黑暗中,却大张旗鼓地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学中教师情感的注入,声音的高昂,让学生义愤填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依赖于教学中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富有美感的语言,还要具备文学性。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直接去感受,还可以从教师丰富的词汇中去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进行艺术分析,应该力求透过自然物象的形态,着力揭示它所蕴涵的内在审美本质。教师要对文本中的意象作充分的体验,从而安排教学语言。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画面,教师也在一旁练笔。除了让学生感受同龄人的佳作以外,也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语段:“江涛汹涌澎湃,奔腾急泻,像离弦的箭。白浪滔滔,像千军万马直奔沙场。江浪尽情地彰显了它强大的声威和磅礴的气势。好不壮美!”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提炼语言,这种训练经常进行,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美在真实中
  社会在进步,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私利,学会了虚伪,丢掉了真实,学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迎合现象较为严重。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尽量写真人真事,体现真情实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学生为了得高分或因为不善于观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写作文,结果适得其反。如,安排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写伞下亲情、病床守护、深夜织衣等,没有新颖之处,只有极少学生能从母亲细微的一言一行中发现爱意。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出门时,我系好鞋带,母亲帮我背上书包,轻轻地叮咛一句‘路上注意安全’,我点点头。离开时顺手把门关上,可母亲用力推着,探出身子目送我离去。”爱尽在不言中,母爱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诠释。学生的作文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借助恰当的文字,去表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让“美”成为笔下的旋律。
  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活力四射的教学;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奇迹层出不穷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断受美的熏陶,他们定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之花。
其他文献
新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多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身上仍套着一副沉重的枷锁,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倾听,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趣丧失殆尽。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语文教学富有个性化,就成了当代语文教师亟待探索和创新的主要
期刊
语文的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作为语文教师应考虑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展现语文教学魅力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决不能仅凭几节课堂上的发言和一学期几篇作文训练,而是更有赖于学生自觉自愿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语文。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开展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语言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听。集中进行听力训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一任务主要通过系统的口语训练来完成。根据口语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掌握学生说话的心理,让学生想说。  作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趋近或开始成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在感情上出现了内
期刊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作文中袒露真情  (一)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  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初中作文教学往往是为作文而作文,写作时也不能放开手脚。学生的个性有差异,认识能力有差异,知识水平有差异,但千篇一律的题目,既激发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教师可在学生入学之初的作文课上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不规定时间,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
期刊
学习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基本最核心的方法是阅读,在阅读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沉淀是不可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反之,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想贫乏的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想方设法地改变这种现状,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并加以指导,积累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一)关注课内,注重迁移,开展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期刊
中学德育现代化的课题,已经历史性地摆到了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面前,一种历史的紧迫感,一种现实的责任感,鞭策着,鼓励着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力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德育现代化的新路。  一、德育思想的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们应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现代德育思想的核心。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崇高理
期刊
中央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视,说明我国的“教改”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下面笔者谈谈做法和思考。  一、改革教学思想  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必须要改革教学思想,因为教学思想是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前提,也是确立教学价值和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教学思想又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当今是市场经济,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呢?如
期刊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作文有鲜活的素材,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真挚的情感,但缺少了靓丽的语言装饰也会黯然失色。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呢?  一、妙使修饰添色彩  修饰语就是修饰主要成分的字或词语,往往多用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等。这些修饰性词语能使作文中朴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张力,为作文的语言增添色彩。修饰性语言能更好的呈现出描绘事物的颜色、声音、形状、情态,语言表达婉转
期刊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作文是用文字书写灵魂,倾诉情感,每一个字必经“千锤百炼”。而现在许多学生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不知其所云;或是寥寥数字,虽言简而意不明;或是假情假意,真情不在。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大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中学生在作文写出既有生活的真,也有情感和美,还有思想的善的文章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 
期刊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评改的过程既是完善写作的过程,又是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过程。它是写出精品习作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学生怕写作,教师怕批改。学生的作文经过教师的字斟句酌的批改后,已面目全非,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完分数,就将作文本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地疲于应付,教师筋疲力尽,学生进步甚微。其实习作评价与其他的教育评价一样,它作为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更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