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已成为文明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美变成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要达到这一目标实属不易。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语文学习带来的美感,功利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主宰着大部分课堂教学,由此导致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难以提高。怎样才能走出语文教学这一困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美在和谐中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快乐的沃土,它是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与情的交融。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语文教师要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确立为朋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然后师生共同探究,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
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有学生大胆坦言:“常言道: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我不喜欢文中的母亲,文中作者温顺懂事,当他犯小错时,母亲只需言语上教育,孩子就会铭记在心,何必重罚,导致作者得了眼翳。如果孩子眼睛瞎了,这真的是得不偿失。而且,母亲过于严厉的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利。”细细品味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想想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其言语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平时平等对话收到的效果。
二、美在语言中
著名的于漪老师说过:“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的语言,要具备情感的灌入。如,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就像作者一样慷慨激昂地批判对方错误的观点,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为更是咬牙切齿:他们把爱国人士扼杀在黑暗中,却大张旗鼓地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学中教师情感的注入,声音的高昂,让学生义愤填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依赖于教学中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富有美感的语言,还要具备文学性。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直接去感受,还可以从教师丰富的词汇中去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进行艺术分析,应该力求透过自然物象的形态,着力揭示它所蕴涵的内在审美本质。教师要对文本中的意象作充分的体验,从而安排教学语言。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画面,教师也在一旁练笔。除了让学生感受同龄人的佳作以外,也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语段:“江涛汹涌澎湃,奔腾急泻,像离弦的箭。白浪滔滔,像千军万马直奔沙场。江浪尽情地彰显了它强大的声威和磅礴的气势。好不壮美!”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提炼语言,这种训练经常进行,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美在真实中
社会在进步,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私利,学会了虚伪,丢掉了真实,学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迎合现象较为严重。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尽量写真人真事,体现真情实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学生为了得高分或因为不善于观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写作文,结果适得其反。如,安排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写伞下亲情、病床守护、深夜织衣等,没有新颖之处,只有极少学生能从母亲细微的一言一行中发现爱意。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出门时,我系好鞋带,母亲帮我背上书包,轻轻地叮咛一句‘路上注意安全’,我点点头。离开时顺手把门关上,可母亲用力推着,探出身子目送我离去。”爱尽在不言中,母爱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诠释。学生的作文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借助恰当的文字,去表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让“美”成为笔下的旋律。
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活力四射的教学;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奇迹层出不穷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断受美的熏陶,他们定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之花。
一、美在和谐中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快乐的沃土,它是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与情的交融。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语文教师要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确立为朋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然后师生共同探究,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
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有学生大胆坦言:“常言道: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我不喜欢文中的母亲,文中作者温顺懂事,当他犯小错时,母亲只需言语上教育,孩子就会铭记在心,何必重罚,导致作者得了眼翳。如果孩子眼睛瞎了,这真的是得不偿失。而且,母亲过于严厉的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利。”细细品味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想想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其言语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平时平等对话收到的效果。
二、美在语言中
著名的于漪老师说过:“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的语言,要具备情感的灌入。如,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就像作者一样慷慨激昂地批判对方错误的观点,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为更是咬牙切齿:他们把爱国人士扼杀在黑暗中,却大张旗鼓地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学中教师情感的注入,声音的高昂,让学生义愤填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依赖于教学中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富有美感的语言,还要具备文学性。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直接去感受,还可以从教师丰富的词汇中去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进行艺术分析,应该力求透过自然物象的形态,着力揭示它所蕴涵的内在审美本质。教师要对文本中的意象作充分的体验,从而安排教学语言。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画面,教师也在一旁练笔。除了让学生感受同龄人的佳作以外,也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语段:“江涛汹涌澎湃,奔腾急泻,像离弦的箭。白浪滔滔,像千军万马直奔沙场。江浪尽情地彰显了它强大的声威和磅礴的气势。好不壮美!”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提炼语言,这种训练经常进行,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美在真实中
社会在进步,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私利,学会了虚伪,丢掉了真实,学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迎合现象较为严重。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尽量写真人真事,体现真情实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学生为了得高分或因为不善于观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写作文,结果适得其反。如,安排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写伞下亲情、病床守护、深夜织衣等,没有新颖之处,只有极少学生能从母亲细微的一言一行中发现爱意。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出门时,我系好鞋带,母亲帮我背上书包,轻轻地叮咛一句‘路上注意安全’,我点点头。离开时顺手把门关上,可母亲用力推着,探出身子目送我离去。”爱尽在不言中,母爱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诠释。学生的作文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借助恰当的文字,去表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让“美”成为笔下的旋律。
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活力四射的教学;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充满“美感”的教学,应该是奇迹层出不穷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断受美的熏陶,他们定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