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复习课如何上得有趣有料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lanse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语文复习课要以实效为重,小说复习课应走出题海战术,以提升阅读能力为要。以讲解小说中“物象”的作用为例,说明小说复习课可以从认真选材、重视能力并巧设活动等方面做出努力,使课堂不至于呆滞无趣。
  关键词:物象;鞋;能力
  高三语文复习须以考试说明为曲谱,以考点为节拍,所以无论哪里的高三语文课堂都演奏着相似的曲风。就教学实际来看,高三的课型较为固定,常是首先讲解试题,顺带总结规律(考点),辅以拓展训练。高效提分是高三课堂的第一要务,循此目标,高三课堂应该注重考点落实,追求到位的讲授,务求精细的落实。因而,课型相对固定而重实效,既是本然,又是应然。所以,突破凝滞的课型,为高三学生学习增色,是众多一线教师心中的渴求以及实践中的创新尝试。但课堂创设新意,究其内核,仍然是要提升学生的能力。
  最近,笔者面向全市同行上了一节公开课,几经思虑选定讲授小说中“物象”的作用——此点既较少被提及,又不可忽略。为了课程能有新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认真考虑,多次磨课才最终确定。

一、从教学内容出发,精选素材,突破试题


  “物象”常指小说中出现的特殊的、重要的物。小说借“物象”可蕴深意,可藏道理,可使故事更含蓄、更隽永。无论是经典长篇,还是微型小说,读者都不难发现“物象”的身影。依此寻踪,高考小说中自然不乏“物象”,并常被作为考查对象。往早期回溯,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争议较大,难度较高,“岸”这一物象的深味恐怕不易说清。高考语文全国卷也有好几年“钟情”于考查“物象”,例如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设问是“‘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再如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战争》则这样拟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而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锄》则考查“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可见,“物象”的考查并不冷门。
  为了避免课堂被这么丰富的试题充塞,笔者在众多考场阅读试题中只选取一篇为例——刘庆邦的《鞋》(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说,故事讲的是农村姑娘守明悄悄爱上了一个男青年,命运眷顾守明与对方结亲,在按习俗给这个未婚夫做鞋过程中倾注了全身心的深情与期盼……然而结局却似乎不得圆满。“这篇小说曾以唯一的满分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是作者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1]对于这篇小说的处理,笔者不是将它简单地作为试题评讲,而是另设题目,稍加指引,希望学生既能洞悉情节,整体把握,又可以抓取细节,深入文本。在说说做鞋或者送鞋时主人公的心理时,学生从“是否要把鞋做小”“调情的幻想”和“握手告别时的汗涔涔”等细处,读懂主人公心理,读出了味道。笔者还增补选为高考材料时被删减的守明做鞋时一二细节与学生加以细品,更深层地把握“鞋”对守明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回答高考设置的考题“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就顺理成章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追求,直接导致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碎片化。课堂关注的不是文本价值本身而是考试价值。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例子’的文本都遭到漠视。”[2]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就要能够尊重学生的解读能力和文本的独立价值。
  机缘巧合,笔者還发现了另一个以“鞋”为物象的优秀素材。它是埃及青年导演拍摄的一个4分钟短片——《The Other Pair》,既是影片,又可视为一篇非常优美的短篇小说。这个微电影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常在火车站附近玩耍的穷小子,因为家境贫寒,时常穿着一双拖鞋。这一天,那双穿得太久的拖鞋也坏了。这时,一位同龄的富家少年,穿着新皮鞋,与父亲一道来小站搭乘火车。上车时,拥挤的人群不小心踩掉了富家少年的一只鞋。但火车启动,富家少年无奈地看着被挤掉的鞋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穷小子拾到了这只新皮鞋,十分喜爱,他犹豫了一小会,还是决定追赶火车送还那只新鞋子。富家少年见穷小子给他送鞋,非常高兴地向穷小子挥手为他加油。可火车越开越快……穷小子用力一扔,鞋子朝富家少年飞去。可惜未能如愿,鞋子碰到火车皮,掉到地上。火车渐行渐远,富家少年见穷小子光着脚,赶紧把自己的另一只鞋脱下来,将它扔给穷小子。
  这样一个温暖的短片,既能指引学生加深对“物象”作用的理解,也能给予其真善美的熏陶。
  其实,“鞋”这一物象还有不少经典文本。比如,《灰姑娘》中的“水晶鞋”、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的“小鞋子”。本课借一说万,通过一个“鞋”,实际上在说万千物,以此打通所有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出发,尊重起点,提升能力


  在本课的初始设计中,笔者目标有二:一是明确答题角度;二是掌握答题术语。首先,从微电影《The Other Pair》中细化出三个问题:“请你复述微电影的主要情节。”“围绕那双‘新皮鞋’,两个孩子分别有哪些举动?体现了什么?”“这个微电影,揭示了什么主题?”这三个问题分别从情节、人物和主题设置,引导学生梳理了“鞋”的作用。这一环节,指引学生明确答题角度,在此基础上,进入刘庆邦小说《鞋》的分析,重点分析答案,从学生做题情况中摘引答题不规范的典型例子,投影出来让学生说出问题所在,其中突出学生答题术语运用不当之处,让学生识记“物象”作用几个角度的常见术语。
  这个设计也算有层次、有落实,但经其他老师提醒,这个思路弊病也十分明显:一是肢解材料,干瘪无趣;二是依赖预设,没有生成;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无视学生起点,矮化学生能力。
  推倒重来之后,在新的教学设计中,明确答题角度和掌握答题术语在导入环节完成。第一步,引起注意:开篇言明小说中出现的关键物,可称为“物象”。第二步,援引旧学:让学生说出学过的小说中的“物象”,例如《项链》中的“项链”,《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等。第三步,追问新知:让学生说说《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带出了答题角度和答题术语。   几分钟解决了知识识记问题,完全不需要用整节课的时间。实际上,高三学生应该能掌握小说答题的基本思路,即便不能,稍加指引也就能够梳理清楚。真正重要的还是在文本的解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上。
  调整之后,课堂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转到提升学生深耕文本,理解“物象”的能力上。相应地,教学素材(小说和微电影)的先后顺序也作了调整,笔者先引导学生读刘庆邦的《鞋》,不是停留在题目怎么答得规范,而是可以怎样深入地去理解“鞋”之于守明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观看《The Other Pair》,不再只是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思考“鞋”的作用,而是能够品味微电影的细节,能够从整体把握这个微电影的意义。在分析这个微电影时,有的学生看到穷小子因追不上火车而跺脚,表现出穷小孩还鞋的诚意;而有的学生则看到富小孩在丢鞋前多次擦拭皮鞋,可见他对鞋的珍爱,最后还大义成全,足见其高尚。还有学生总结道:两个孩子的身份背景不同,但是善意却是一样的,说明善良跨越阶级。减少预设,引发思考,学生确实能给出很多惊喜!
  “语文复习课学的逻辑要求复习课教学不可满足于知识的简单讲授上,须着力于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主要任务,借助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3]本课的教学目标正是从知识的讲授调整为能力的提升。实际上,这个过程也是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的转变。

三、从教学方式出发,巧设活动,有所超脱


  现在高考更多的是针对学生深层阅读能力的考察,教师仅局限于解决文本后的几道题目实在显得过于狭隘。对刘庆邦的《鞋》与微电影《The Other Pair》的处理,都注重让学生“入得其中”,即对文章不过度捆绑,展开浸润式解读。
  然而,高三课堂要务正业,似乎还是应该回到解题答题上来。寻思良久,笔者最终决定在最后环节创设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微电影《The Other Pair》中“鞋”这个物象自拟一道试题,并讨论出参考答案。“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要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维能力。但个人的思维有很多的局限,我们要借助合作、探究,以及借助工具占有更多的资源,才能分析、解决问题。”[4]自行拟题,也须考虑学生拟题不善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拟出试题,笔者在讲解刘庆邦的《鞋》时变换出多个题目,让学生知道考试题目可以有多种类型。具体来说,考查“物象”作用,有的是从人物、环境、情节等限定设题,也有的是综合灵活出题。有了这个铺垫,最后让学生借微电影拟题时就水到渠成了。经过几分钟的组织和讨论,一些学生设计的题目还挺像模像样。例如,从限定角度拟题的:“电影中贫穷男孩出现了多次心理波动,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围绕‘鞋’电影展现了什么情节?”“电影通过两位小男孩围绕‘鞋’展开的故事体现出那一位比较穷的小男孩什么性格特点?”也有的学生从综合角度拟题:“电影多次写‘鞋’表达了怎样的寓意?”“这个微电影以‘鞋’为拍摄重心,这有什么作用?”或许因为是学生自己拟的题,其组织答案时也显得更为顺畅、完整。
  多角度拟题,也就多角度理解了“物象”。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就无须畏惧“新高考”设题的灵活。
  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曾尖锐指出:“在现在的中小学小说教学中除了被拧干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5]这是现实问题,也是超越的机会,要让学生能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也要能指引学生在文本中爬梳,提升能力,读出深层次的意味。高三的语文复习课,更要在学生的能力上多“做文章”,不可停留在知识上。
  课后,有的学生评价说这个课“很有趣、很丰富”。学生的喜爱足以宽慰备课者的艰辛。

注释:


  [1]杨先武.高考语文测试别糟蹋了文学精品——评课标卷对短篇小说《鞋》的删改[J].名作欣赏,2015,(4).
  [2]毛征.对高三学生主讲语文复习课的实践及思考[J].课外语文,2018,(9).
  [3]成龙.语文复习课的教学逻辑[J].語文学习,2017,(11).
  [4]郭静静.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开发[J].中学语文,2015,(36).
  [5]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钟培旭(1988—),男,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5日,云阳县泥溪镇桐林社区。  忙碌了一个多月,桐林社区小湾香菇基地负责人刘俊终于可以歇口气了。  从当年10月初开始,每天1000—2000斤香菇的存储和发货的工作让他着实累得不轻。但疲惫背后,却蕴含着丰收的喜悦:“这个月出货量达到了上万斤,按照每斤5元计算,收入超过5万元。”  同样“累并快乐着”的,还有桐林社区贫困户方红军:“这个月在香菇基地干了20多天的活,每天工钱80元,
在工作繁忙的夜晚,我总爱读一些简单的童话。知道《我亲爱的甜橙树》这本书起初是出于对一张专辑的喜欢,那是韩国歌手IU的最新专辑《二十三》里的单曲《Zeze》,而泽泽就是《我亲爱的甜橙树》这本书的主人公。抱着好奇的态度,我在书店买回了这本《我亲爱的甜橙树》。  泽泽说他出生的时候降临的不是圣婴天使,而是一只挥动黑色翅膀的小恶魔,人们打他只是因为不喜欢他。他是班级和街头众人皆知的“保罗家的小混蛋”。他聪
冬意渐浓,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但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唐桂社区市民活动中心却一派祥和。  在活动中心里,居民们聚在一起打乒乓、拉家常……很是惬意。  然而,过去,这里只是闲置的架空层,并没有这么热闹。  从“无”到“有”,市民活动中心之变,得益于唐桂社区盘活潜在资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探索。  搭建平台解难题  “安置房下面的架空层脏兮兮的,你们何时来收拾?”  “社区没有活动场地,大家无法开展活动
如何制作磁化水?  罗 加    磁化水是经过一定强度的磁场处理过的水。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医院应用磁化水治疗肾结石,胆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临床实践和实验均证实,磁化水不仅有溶石,降石,排石作用,还能使尿量增多,有助于体内盐分的排泄。此外,它对高血压、高血脂,感冒,单纯腹泻,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  磁化水的制作非常简便,目前市场上已有专门制做磁化水的磁水器供应。如上海寿星牌
2021年2月5日,春节临近。  位于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的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终于热闹起来。  平时散落在各个项目上的重庆考古人,陆续回到研究院。而沉寂了近一年的研究院二楼,也不时传来人员走动和交流的声音。  “平时二楼办公室的大门都是紧闭的,好多同事也是等到现在才能见上一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方刚感叹道。  考古,从来不是一件热闹和浪漫的事。  即便是在交通、信息发达的今天,由于考
(一)父爱不用分辨  ○纳兰泽芸  4岁的豆豆在车厢里开心地蹦蹦跳跳,就像一颗可爱的“精灵豆”。  他满眼温情地看着聪明活泼的儿子,然后与坐在身边的妻子相视一笑。他觉得心里的幸福像电视特写镜头里的花儿开放一样,听得见“噼噼啪啪”的花开声。  他叫金建飞,是浙江瑞安的一名公务员。儿子金凡博,小名“金豆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金豆子,是爷爷奶奶的宝贝蛋,是外公外婆的开心果。这不,一家三口趁着周末从瑞安家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可以让同学们收获成功的人生。下面就和同学们谈谈课外作业要养成的良好习惯。    一、课外作业,要养成先复习的习惯    课外作业必须建立在课后复习、有足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然而,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同学上完课就急于做课外作业,
→ 宴饮画像砖拓片→ 车马过桥画像砖拓片→ 酒肆画像砖拓片→ 市肆画像砖拓片→ 桑园画像砖拓片  浣花溪带着花香在成都城西缓缓流过,经过几个蜿蜒曲折,在百花潭附近汇入南河,四川省博物院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  走进负一楼的《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第二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汉代画像砖藏品。据四川省博物院学术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志学研究员介绍,四川汉代画像砖主要出土于成都及其周边的郫县、双流、大
为了让近500名农转城学生融入城市,江北区滨江小学用“五彩银行”搭起一座温暖的桥梁。    问题频起    2010年8月31日,滨江小学因户改新政,迎来农转城学生入学高峰。  “蒋老师,梁忠义成绩很差,让他留两级吧!”一名母亲拉着四年级一班班主任蒋小红的手说。  梁忠义一家,转户进城才刚刚半月。母亲担心儿子成绩跟不上,要求留级。  “孩子入学就晚了两年,再留两级年龄实在太大了。”蒋小红坚持将梁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葬礼上所致的悼词,也是多年来人们追忆和怀念马克思的重要文献。两版汉译都曾先后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笔者认为本篇悼词不应只有供人敬仰拜谒之用,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透过理性色彩十足的文句言语所展现出来的深厚的情感和强大的逻辑力量。为此,本文将从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三“析”悼词,并对此提出个人的教学建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