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公寓趣事多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笑死人了,七月十五到了,在公寓的棋牌活动室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有六、七摊子的老人正在忙着下棋、打麻将、玩扑克。他们的子女孙子外甥一波接着一波地来接老人回去过节,老人们不耐烦地说:不去不去,不要烦我,我忙着,我们这里的饭不比家里的差,炖羊肉比家里的还香。以后我不叫你们,你们就不要瞎跑。
  老年公寓里的玫瑰花静悄悄地开
  张大爷住到老年公寓已有五个年头了,性格随和,爱开玩笑,平时总管住同楼的张大娘叫“老伴儿”,对此,张大娘倒也不恼不怒。工作人员觉得两人好像有点意思,想从中撮合,刘大爷却笑着摇头:你张大娘脾气不好,太火爆。张大娘也不含糊,来个针锋相对,冲着刘大爷说:你想得美。如此,却也真假难辨了。
  不管怎样,两个人就这样不愠不火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他们每天都要相互登门问候几声。一次张大娘生病,被闺女接走回家住了十几天,回公寓后,刘大爷带了一瓶茅台登门看望,两人还对饮了几盅,感动得张大娘直流眼泪。友谊是现在进行时,问刘大爷有无可能再往前发展,刘大爷总笑着一个劲地摇头。这事,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与这两位老人不同,66岁的于大妈和年长她8岁的徐大爷,在公寓做着邻居。于大妈是住到老年公寓而与徐大爷相识的。说到俩人的投缘,还得从徐大爷的感冒说起。有一次徐大爷感冒发烧39.2度,需要输液,可天生胆小的他,任凭工作人员怎么说,也不肯将手臂伸出来,他怕痛,怕……坚持说吃药就能治好。住在隔壁的于大妈得知后,悄悄地来到房间。于大妈是大夫出身,在老人中间是很有权威的“医疗专家”,老人们有关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都愿向她请教。于大妈知道徐大爷的脾气,并不劝他打针,而是对工作人员说她也感冒了需要输液,让护士给她打针,护士熟练的技艺让徐大爷放下了心。这种以身示意的关怀,很让后来知道内情的徐大爷感激,由此开始了他俩彼此间微妙的情感互动。平日里互相关心,开饭时,于大妈总是先给徐大爷盛上送过去。徐大爷爱抽烟,别人的禁烟宣传统统无效,偏偏是于大妈的话最灵:“你别再抽烟了,看你喷云吐雾,肺都要成焦炭了。再抽,再抽就没人理你了。”
  这“最后通牒”,真的让徐大爷50多年的烟龄画上了一个句号。
  你知道谁的话最有用吗,如果你爱过,如果你曾经爱过,你准会对你的意中人言听计从。从徐大爷的眼神里分明透露出了谜底。
  王大爷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到了78岁的高龄还能找个“老伴儿”安身度日。老伴儿去世后,自己一人独居,后来由于身体不好,被女儿接到家中照料。女儿女婿上班后,老人闲不住,就到处闲逛。一天,他来到了附近老年公寓的老人活动室。住在公寓的老人在活动室里跳舞唱歌,说说笑笑,让王大爷颇感新奇,活动室的工作人员不仅接纳了这位素昧平生的老人,公寓里的老人们也亲切地称他为“大哥”。这位“大哥”为人谦恭,待人和善,很快和老人们交上了朋友。64岁的肖大妈也是常去参加活动的老人,活动结束了,王大爷要乘车回女儿家,肖大妈就到车站送一送,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家里独居多闷啊,为什么不住到公寓里来呢?”肖大妈发出了邀请。想想自己孤独的生活,看看人家在公寓愉快的日子,特别是有了生性开朗的肖大妈的邀请,王大爷毫不犹豫地离开女儿家搬进了老年公寓,和肖大妈做起了邻居。说起这事,肖大妈一脸的开心:“他虽然年龄比我大,人倒挺实在,能和王大哥交往,也是晚年的缘分。”王大爷则说,“已经白头,不图到老,相互之间有个照应,今生足矣。”
  王大爷住到公寓后,肖大妈自告奋勇,带他到各处转转,让他尽快熟悉环境,还悄悄地告诉他住在这里的老人,哪一个好脾气,哪一个儿女孝顺。肖大妈把住到公寓3年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王大爷。两人形影不离的样子,其实也传达了一种信息:老王和老肖有一手。
  好心情才会有好日子。肖大妈喜欢运动,经常要到离公寓很远的公园去跳舞,王大爷便全程陪同,中午两人就到饭馆吃饭。肖大妈说,自从认识王大爷一年多来,他的身体好多了,原来一天要吃好几种药,如今药也减了,血压也不高了,睡眠也好了,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其他文献
日前,“永远的辉煌”——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和中央直属单位共59支合唱团相聚南湖,放声高歌。  “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是由文化部举办的国家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999年,在李岚清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以“永远的辉煌”为主题,每年举办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它也是文化部保留的唯一一个文化品牌活动。迄今为止,文化部与北京、山东、广东、河北、海南、
期刊
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全国高健委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书画赛颁奖仪式暨优秀作品展,日前在西安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此次书画交流活动共征集作品529幅。其中书法284幅;国画211幅;篆刻33幅。经由著名书画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等多方面的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200件。其中金奖
期刊
凌晨6点,彭水县连湖镇樱桃村文昌沟,10岁的朱鸿磊醒了。  他麻利地将穿了近一周的衣服套上,赶紧来到一墙之隔的厨房生火做饭,借着灶膛里的火光温习一下功课。饭好后,他叫醒了患病的爷爷。朱鸿磊的动作必须要快,因为上学还有近5公里的山路要走。  清晨6点,朱鸿磊在一阵急促的门板敲击声中惊醒了。他知道,这是爷爷在叫他起床了。  他揉了揉眼睛,屋内漆黑一片。拉亮电灯,一只灰色的松鼠嗖的一声,从没有玻璃的窗户
期刊
46年,16790天,这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可对北流市扶新镇茂化小学猫脚分校教师何金礼来说,经历过这些日日夜夜后,他与他爱的学校相伴相守得还不够。如今已退休三年的他,每天仍在临时充当教室的自己家里努力教学,将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他的学生。    民宅传来读书声  教师原是退休人    位于两广交界处大山上的猫脚自然村,一栋低矮的民居里,传来了整齐的读书声。屋内摆着十多张破旧的课桌椅,墙壁上倚放着一块
期刊
近日,在浙江省萧山老年大学学画近20年的80岁老人汪国芬收罗自己多年的作品,再经修整创作,出了一本画集。  汪国芬自1955年调入萧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开始学画,二十年过去了,时值80周岁之际,收集20年来书画佳作,集成名为《一得集》的画册。该画册封页是丰收的葡萄,封二左下是摘自老子《道德经》的名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期刊
“她丈夫去世16年了,她一直伺候婆婆从没甩过脸子,真是难得!”67岁的辛克芳照料瘫痪的婆婆代桂娥20多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而辛克芳的老街坊介绍,辛克芳与瘫痪在床的婆婆同床13年,晚上拉着老人的手入睡,为婆婆按摩活动筋骨,婆婆耳背就练就大嗓门给婆婆唱歌听,这一对老人既是婆媳又是朋友,周围邻居都交口称赞。  照顾瘫痪婆婆20多年  辛克芳40岁那年,其公公不幸患上脑血栓偏瘫了,虽然辛克芳耐心照料,但
期刊
长春市南湖游泳区的丁字桥已经消失若干年了,40多年过去了,每到这里,望着一波湖水,心中对丁字桥的怀恋总会油然而生,那抹不去的记忆已经深深刻在脑海里了。  1966年,一场堪称史无前例的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  1967年,我们这些无课可上,又无派别的初中生们整日无所事事,去南湖游泳就成了我们的消遣。  时值盛夏,长春市对外开放的游泳池人满为患,能够解暑又能游泳的南湖就成了一个天然大浴场,而丁字桥就是
期刊
腊月二十六,张有才老汉的独生儿子张大鹏和儿媳李慧从打工的城市深圳回家过大年,儿子媳妇都说深圳经济发达,教育质量也高,回来前已经联系好了学校,让小川川转学去深圳。尽管老两口恋恋不舍,但是为了宝贝孙子的前途,只好硬着心肠答应下来。  正月初九送走儿子一家,十六这天张有才就随着本村的建筑队去了济南的工地干活了。尽管身子骨挺硬朗,毕竟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当工头的远房侄儿安排他和刘长江看工地,管吃管住,每月
期刊
57年前,法国女孩和中国小伙在西子湖畔定情,却最终无奈分离。  57年后,法国奶奶和中国爷爷终于修成正果,在中秋前一天喜结连理。  新郎叫袁迪宝,今年82岁,厦门人,新娘叫李丹妮,今年83岁,法国人,虽然他们把家安在了厦门,但心中永远忘不了那个相识、相知、相爱的地方——杭州。  这个月底,新婚二老打算重回杭州,这个见证这段异国情缘的人间天堂。  情定西子湖畔  1953年,25岁的厦门人袁迪宝,经
期刊
10年前,他遭遇人生最大不幸——儿子开车不慎冲进长江。后来,他思念儿子经常在江边转悠,慢慢迷上捡三峡奇石。  10年里,他捡的奇石重约20吨,价值不菲。   前日,60岁的任其友再次萌发从云阳县搬家回主城沙坪坝区的念头。然而,受雇前来的货车司机都摇头叹息:家具不多,非家具的三峡奇石至少要用三大卡车才能装完。  “这些石头都是我的宝贝。司机说再找几个车来,随便甩到货箱里拉走就行了。我不干,万一损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