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的初春时节。射阳县小学整修一新,似乎格外的美丽。就在此时此地,盐城市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首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拉开了序幕。来自全市各地的青年“才俊”齐聚黄海之滨,将共同演奏一曲盐城新课改的“春之曲”。
参加本次展评活动的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其中不乏熟悉的老面孔,不乏名校的新秀。在各县(市、区)、市直学校上报的参评教师名册中,“秦岭”“建湖县上冈小学”这几个字跳人了我的眼帘。令我诧异万分:一位农村小学的青年教师何以走到市赛的舞台?我热切地期待着。
那次活动虽已过去近十个年头,但秦老师执教的那节课,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他当时上的是人教版《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课堂上,他先以一段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再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交流、感悟,整节课自然流畅,清晰简洁,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相得益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自然融合……给在场观摩的300多位教师有“人在课堂,如沐春风”之感。秦老师的这节课,对当时教师满堂讲的沉闷课堂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也为刚刚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开了一个好头。最终,他的这节课被专家评委组给了这样的评价——“是一节毫无争议的好课”。作为小语教研员的我当时十分兴奋,也顿觉眼前一亮,从此,我与这位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成了好朋友。
可以说,秦老师的成功是一次偶然,是新课程改革解放了课堂,激发了一线教师无限的创造力;当然,这样的成功更应该是一种必然。当我进一步了解秦老师后,我得知,当时他非常的年轻,工作还没几年,却先后在县、镇活动中执教过30多节公开课;他虽在乡村小学任教,但不甘寂寞,有想法,有追求。在与他的接触、交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位钟情教育、用心实践的师者。
说真的,我很敬佩这样的年轻教师。作为教研员,应当多为他们搭建锻炼、实践的平台,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之后,我先后推荐他参加了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苏教版语文阅读教学大赛、全国第三届苏教版教材课堂教学大赛,邀请他在盐城市“新课程,新课堂”巡回宣讲活动、“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中执教示范课,指导他在省小语特级教师论坛活动、省“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执教研讨课。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他进步很快,收获也很大。随后,我又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次上课,都要有创意、新意。尽管课堂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极易造成创造激情的淡化,但他却始终对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用激情与理性编织自己的教学风格。记得他上《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为了找到更为翔实、准确的资料,那年的中秋节,他专门乘车到阿炳的家乡,走访文中所描述的“天下第二泉”,去无锡电视台找关于阿炳的音像资料,去无锡图书馆查阿炳生平资料,还找当地的老人了解当年阿炳的卖艺生活……为了能与阿炳走得再近些,他还拜访了当地许多音乐人。有一位对二胡颇有研究的金之余老先生很是热心,不但带领他感悟音乐,还指出后人演奏的《二泉映月》与阿炳的演奏之间的区别,为此还专门录制一盒《二泉映月》磁带送给他上课时用。秦老师对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所锤炼的品质确实让人敬佩,这也是许多青年教师所缺乏的。
与所有教师一样,秦老师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反思,但他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给反思以特有的深刻性,并变成了学习与生活的习惯,努力将反思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反思性实践家”。在与他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把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确定为“通过反思的方式改变教育生活”,而且认为,最有效的反思方式就是以文字为媒介,以课堂教学为反思内容,通过“课堂纪实 理性思考”的形式,一点一滴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既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又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大家都知道,我省的“教海探航”征文是当前小学界最具权威的论文赛事,哪怕获个三等奖都会感到无上的荣光。在这项赛事上,秦老师可以称得上是“老水手”了,而且成果丰硕,2009年还获得“杰出水手奖”的称号。其实,他每一次“探航”都是对其教育实践的一次理性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度追问,而让我深感荣幸的是他每一次“探航”论文的成稿,我都是第一位读者。《让学生享受作文》是2005年的论文,记录的是他参与市级课题《“生活需要式”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实践过程,其间不仅有他指导策略的智慧选择与积极践行,还有对作文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更有他自己对作文教学的切身感悟。读着他笔下的文字,我看到的是那颗怦然跳动着的心,是他那丰富而开放的心灵世界,更是他不懈追求的足迹。2006年,我邀请他参加由我主持的省重点课题《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工作。他欣然接受,还主动承担了子课题《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着力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问题。三年多的时间,他从小学生阅读心理、课外阅读指导模式等诸多方面作了探索研究,通过丰富阅读内容、创新组织形式、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建构合理的课外阅读模式,多维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种学习习惯,一种思维常态,一种生活需求。教育研究让他学会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让他学会了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去瞭望儿童的未来,也让他过上了有智慧的教育生活。
其实,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心灵之旅,但秦老师认为“只要不停地行走,就能寻找到‘心’的归宿”。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我深信,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他只要能坚守小学语文教育,以一颗平常心读书、思考和实践,以开放的心态突破自我,大胆前行,奇迹定会在前方出现!
参加本次展评活动的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其中不乏熟悉的老面孔,不乏名校的新秀。在各县(市、区)、市直学校上报的参评教师名册中,“秦岭”“建湖县上冈小学”这几个字跳人了我的眼帘。令我诧异万分:一位农村小学的青年教师何以走到市赛的舞台?我热切地期待着。
那次活动虽已过去近十个年头,但秦老师执教的那节课,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他当时上的是人教版《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课堂上,他先以一段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再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交流、感悟,整节课自然流畅,清晰简洁,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相得益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自然融合……给在场观摩的300多位教师有“人在课堂,如沐春风”之感。秦老师的这节课,对当时教师满堂讲的沉闷课堂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也为刚刚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开了一个好头。最终,他的这节课被专家评委组给了这样的评价——“是一节毫无争议的好课”。作为小语教研员的我当时十分兴奋,也顿觉眼前一亮,从此,我与这位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成了好朋友。
可以说,秦老师的成功是一次偶然,是新课程改革解放了课堂,激发了一线教师无限的创造力;当然,这样的成功更应该是一种必然。当我进一步了解秦老师后,我得知,当时他非常的年轻,工作还没几年,却先后在县、镇活动中执教过30多节公开课;他虽在乡村小学任教,但不甘寂寞,有想法,有追求。在与他的接触、交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位钟情教育、用心实践的师者。
说真的,我很敬佩这样的年轻教师。作为教研员,应当多为他们搭建锻炼、实践的平台,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之后,我先后推荐他参加了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苏教版语文阅读教学大赛、全国第三届苏教版教材课堂教学大赛,邀请他在盐城市“新课程,新课堂”巡回宣讲活动、“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中执教示范课,指导他在省小语特级教师论坛活动、省“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执教研讨课。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他进步很快,收获也很大。随后,我又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次上课,都要有创意、新意。尽管课堂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极易造成创造激情的淡化,但他却始终对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用激情与理性编织自己的教学风格。记得他上《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为了找到更为翔实、准确的资料,那年的中秋节,他专门乘车到阿炳的家乡,走访文中所描述的“天下第二泉”,去无锡电视台找关于阿炳的音像资料,去无锡图书馆查阿炳生平资料,还找当地的老人了解当年阿炳的卖艺生活……为了能与阿炳走得再近些,他还拜访了当地许多音乐人。有一位对二胡颇有研究的金之余老先生很是热心,不但带领他感悟音乐,还指出后人演奏的《二泉映月》与阿炳的演奏之间的区别,为此还专门录制一盒《二泉映月》磁带送给他上课时用。秦老师对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所锤炼的品质确实让人敬佩,这也是许多青年教师所缺乏的。
与所有教师一样,秦老师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反思,但他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给反思以特有的深刻性,并变成了学习与生活的习惯,努力将反思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反思性实践家”。在与他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把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确定为“通过反思的方式改变教育生活”,而且认为,最有效的反思方式就是以文字为媒介,以课堂教学为反思内容,通过“课堂纪实 理性思考”的形式,一点一滴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既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又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大家都知道,我省的“教海探航”征文是当前小学界最具权威的论文赛事,哪怕获个三等奖都会感到无上的荣光。在这项赛事上,秦老师可以称得上是“老水手”了,而且成果丰硕,2009年还获得“杰出水手奖”的称号。其实,他每一次“探航”都是对其教育实践的一次理性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度追问,而让我深感荣幸的是他每一次“探航”论文的成稿,我都是第一位读者。《让学生享受作文》是2005年的论文,记录的是他参与市级课题《“生活需要式”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实践过程,其间不仅有他指导策略的智慧选择与积极践行,还有对作文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更有他自己对作文教学的切身感悟。读着他笔下的文字,我看到的是那颗怦然跳动着的心,是他那丰富而开放的心灵世界,更是他不懈追求的足迹。2006年,我邀请他参加由我主持的省重点课题《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工作。他欣然接受,还主动承担了子课题《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着力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问题。三年多的时间,他从小学生阅读心理、课外阅读指导模式等诸多方面作了探索研究,通过丰富阅读内容、创新组织形式、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建构合理的课外阅读模式,多维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种学习习惯,一种思维常态,一种生活需求。教育研究让他学会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让他学会了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去瞭望儿童的未来,也让他过上了有智慧的教育生活。
其实,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心灵之旅,但秦老师认为“只要不停地行走,就能寻找到‘心’的归宿”。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我深信,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他只要能坚守小学语文教育,以一颗平常心读书、思考和实践,以开放的心态突破自我,大胆前行,奇迹定会在前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