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从而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感体验;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还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其个性化的发展。在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文学作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感知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一、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应从本义出发,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围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高中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启迪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等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多个角度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调动学生长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由教师的“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雷雨》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及其他作品,并对文章进行划分,找出自己喜爱、觉得好的段落和故事情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自由讨论、发表看法并阐述各自理由,教师再通过示范点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本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以及作者所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较为全面地感知文章主旨。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语言技能和丰富扎实的文学功底,还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能力有一定要求。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等,这都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交流。
二、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客观的意象作为其创作的素材,通过加工与提炼,将其转变为能够渗透并表达出诗人自身情感的艺术形象,引導读者在意境中解读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形态来审视诗词内涵,通过多读多看培养审美情趣,并逐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对意象的感知能力,从诗词的美中深入理解其现实意义,从而丰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在进行诗词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诗歌结构,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从大的语境中,由浅入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含义以及诗人创作时复杂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诗词创作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以山水诗为例,对于比较盛唐时期的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与中唐时期韦应物与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之间存在什么差异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唐代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明确盛唐与中唐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本质的异同,王维与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更具田园风格,大多表达作者对于大自然和闲恬雅适的生活的喜爱;而处于中唐时期的韦应物与柳宗元两位大家,则更多的是利用山水诗来反映自身低落的心情和对世俗的无奈之情,大多饱含作者自身清淡高远的孤寂之情。
客观全面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例如,在柳永的《望海潮》中,教师可以借助词中所呈现的意象以及词牌的结构特征,发挥学生的创造联想能力以及对具体意象的补充,通过观察词人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繁华之美,来进行其他景物的仿写,仿写过程中要确保比对工整、音律协调,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柳永在词中的所体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三、 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不同的认识和鉴赏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准确区分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学会辨析同类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既有《诗经》《离骚》之类的古代散文辞赋,也有近当代的《祝福》《荷塘月色》等优秀小说与散文。这些文学作品的供电都是在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传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但不同的文学作品所用的表达方式与素材都有差异,且各具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不同形式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描写、抒情等特点进行详细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感知并逐渐掌握各类文学体裁的特征。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这篇诗歌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的写作风格,表现了其忧愁的离别情绪。再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迸发着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但同时又不得不冷静的进行深沉的思考。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记叙文,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用自身情感来看待和融入作品,注重个性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张路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41.
[2]刘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6):31-33.
作者简介:
陈蜀黔,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感体验;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还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其个性化的发展。在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文学作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感知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一、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应从本义出发,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围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高中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启迪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等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多个角度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调动学生长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由教师的“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雷雨》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及其他作品,并对文章进行划分,找出自己喜爱、觉得好的段落和故事情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自由讨论、发表看法并阐述各自理由,教师再通过示范点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本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以及作者所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较为全面地感知文章主旨。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语言技能和丰富扎实的文学功底,还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能力有一定要求。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等,这都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交流。
二、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客观的意象作为其创作的素材,通过加工与提炼,将其转变为能够渗透并表达出诗人自身情感的艺术形象,引導读者在意境中解读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形态来审视诗词内涵,通过多读多看培养审美情趣,并逐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对意象的感知能力,从诗词的美中深入理解其现实意义,从而丰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在进行诗词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诗歌结构,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从大的语境中,由浅入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含义以及诗人创作时复杂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诗词创作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以山水诗为例,对于比较盛唐时期的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与中唐时期韦应物与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之间存在什么差异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唐代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明确盛唐与中唐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本质的异同,王维与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更具田园风格,大多表达作者对于大自然和闲恬雅适的生活的喜爱;而处于中唐时期的韦应物与柳宗元两位大家,则更多的是利用山水诗来反映自身低落的心情和对世俗的无奈之情,大多饱含作者自身清淡高远的孤寂之情。
客观全面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例如,在柳永的《望海潮》中,教师可以借助词中所呈现的意象以及词牌的结构特征,发挥学生的创造联想能力以及对具体意象的补充,通过观察词人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繁华之美,来进行其他景物的仿写,仿写过程中要确保比对工整、音律协调,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柳永在词中的所体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三、 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不同的认识和鉴赏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准确区分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学会辨析同类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既有《诗经》《离骚》之类的古代散文辞赋,也有近当代的《祝福》《荷塘月色》等优秀小说与散文。这些文学作品的供电都是在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传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但不同的文学作品所用的表达方式与素材都有差异,且各具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不同形式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描写、抒情等特点进行详细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感知并逐渐掌握各类文学体裁的特征。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这篇诗歌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的写作风格,表现了其忧愁的离别情绪。再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迸发着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但同时又不得不冷静的进行深沉的思考。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记叙文,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用自身情感来看待和融入作品,注重个性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张路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41.
[2]刘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6):31-33.
作者简介:
陈蜀黔,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