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种激素对身高产生着持续性的影响。一是生长激素,它对人体的生长起着主导作用,是促进骨骼发育和器官生长的最主要激素;二是甲状腺激素,它是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对骨骼和大脑的发育尤为重要。
捕捉激素缺少的信号
临床上,孩子的身高比同年龄、同种族、同性别孩子的平均身高矮5~10厘米以上,就算是矮小症。
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症(垂体性侏儒)通常在1周岁左右可判断。孩子出生时身高正常,多数在1岁后呈现生长缓慢,2周岁时表现比同龄孩子矮,以后差距越来越大,一年身高增长不到4cm,严重者仅有2~3cm,比同龄人矮了一大截。
甲状腺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症症状更为明显,后果也更为严重。约70%患儿常在出生6个月后出现明显的症状,如头大、眼距宽、鼻梁宽平,皮肤黄而干躁,哭声小且声音嘶哑,消化不好。除此之外,还有躯干长、四肢短小的特征。
人为补充身高营养素
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所花药费也越少;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生长发育效果就越好。
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症,可采用哺乳动物源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法,即通过注射人工生长激素等方式代替脑垂体分泌,从体外给身高补充营养素。治疗初期生长速度比较快,每个月能长1cm以上,以后慢一些,经过足够时间的连续治疗(一般要5~6年),可以达到正常人的成年最终身高。
由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矮小症,终生需要甲状腺素治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治疗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如果在出生后1~4个月内便开始治疗,80%以上的患儿智力发育可达到正常水平,只在协调活动方面会有一些轻微差异。
增高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必须提醒家长的是,注射生长激素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侏儒症,但分泌过多便会导致巨人症,而且在长达数年的治疗时间里,需要每天注射,费用不菲。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采用打生长激素的方法,如果非要选用不可,应有专业医师指导使用,并定期复诊,长期追踪观察疗效。
口服甲状腺片或甲状腺素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根据个体的反应情况,逐步增加剂量,终生服用。
至于“增高药”“增高鞋”等增高产品,家长千万不要迷信,因为不仅会贻误治疗时机,对孩子的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为长高加把劲
真正被确诊为“矮小症”的其实寥寥无几,假如家长觉得孩子长得慢,可以从改善日常生活条件入手,为孩子长高增加助力。
保证愉悦的心情
研究证实,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助孩子长高。孩子心情好,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较多;反之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较少。经常受到批评、责备或是父母经常争吵的孩子,生长发育会受到负面影响。
别吃得太好
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很多营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缺一不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吃就一定长得高。有研究表明,人在低血糖即饥饿状态下,反而会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从而刺激骨骼生长。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发育中,出于长高考虑,不妨经常让他们饿一饿,比如每顿饭只吃八分饱、减少零食供应等等。
保证充足的睡眠
人体的生长激素在白天处于低水平分泌状态,在夜间11、12点达到分泌高峰,但此时必须处于深睡眠状态,才有利于生长激素发挥作用。如果学龄儿童长期迟睡(晚上10点钟后睡觉)或每晚没有睡足8小时,肯定会影响生长激素发挥作用,其身高将明显低于睡眠充足的孩子。
多运动长得高
在运动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对身高增长是有利的。跑步、游泳、舞蹈、单杠、跳绳、双手摸高(树枝、篮板、天花板等)、双腿跳都有助长个儿,但不同年龄段应选用不同运动。
学龄前儿童因为关节韧带还比较脆弱,不建议做跳绳、打球等高难度的剧烈运动,否则,会因过多的体力消耗而影响骨骼和肌肉的营养供给,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捕捉激素缺少的信号
临床上,孩子的身高比同年龄、同种族、同性别孩子的平均身高矮5~10厘米以上,就算是矮小症。
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症(垂体性侏儒)通常在1周岁左右可判断。孩子出生时身高正常,多数在1岁后呈现生长缓慢,2周岁时表现比同龄孩子矮,以后差距越来越大,一年身高增长不到4cm,严重者仅有2~3cm,比同龄人矮了一大截。
甲状腺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症症状更为明显,后果也更为严重。约70%患儿常在出生6个月后出现明显的症状,如头大、眼距宽、鼻梁宽平,皮肤黄而干躁,哭声小且声音嘶哑,消化不好。除此之外,还有躯干长、四肢短小的特征。
人为补充身高营养素
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所花药费也越少;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生长发育效果就越好。
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症,可采用哺乳动物源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法,即通过注射人工生长激素等方式代替脑垂体分泌,从体外给身高补充营养素。治疗初期生长速度比较快,每个月能长1cm以上,以后慢一些,经过足够时间的连续治疗(一般要5~6年),可以达到正常人的成年最终身高。
由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矮小症,终生需要甲状腺素治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治疗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如果在出生后1~4个月内便开始治疗,80%以上的患儿智力发育可达到正常水平,只在协调活动方面会有一些轻微差异。
增高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必须提醒家长的是,注射生长激素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侏儒症,但分泌过多便会导致巨人症,而且在长达数年的治疗时间里,需要每天注射,费用不菲。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采用打生长激素的方法,如果非要选用不可,应有专业医师指导使用,并定期复诊,长期追踪观察疗效。
口服甲状腺片或甲状腺素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根据个体的反应情况,逐步增加剂量,终生服用。
至于“增高药”“增高鞋”等增高产品,家长千万不要迷信,因为不仅会贻误治疗时机,对孩子的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为长高加把劲
真正被确诊为“矮小症”的其实寥寥无几,假如家长觉得孩子长得慢,可以从改善日常生活条件入手,为孩子长高增加助力。
保证愉悦的心情
研究证实,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助孩子长高。孩子心情好,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较多;反之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较少。经常受到批评、责备或是父母经常争吵的孩子,生长发育会受到负面影响。
别吃得太好
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很多营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缺一不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吃就一定长得高。有研究表明,人在低血糖即饥饿状态下,反而会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从而刺激骨骼生长。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发育中,出于长高考虑,不妨经常让他们饿一饿,比如每顿饭只吃八分饱、减少零食供应等等。
保证充足的睡眠
人体的生长激素在白天处于低水平分泌状态,在夜间11、12点达到分泌高峰,但此时必须处于深睡眠状态,才有利于生长激素发挥作用。如果学龄儿童长期迟睡(晚上10点钟后睡觉)或每晚没有睡足8小时,肯定会影响生长激素发挥作用,其身高将明显低于睡眠充足的孩子。
多运动长得高
在运动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对身高增长是有利的。跑步、游泳、舞蹈、单杠、跳绳、双手摸高(树枝、篮板、天花板等)、双腿跳都有助长个儿,但不同年龄段应选用不同运动。
学龄前儿童因为关节韧带还比较脆弱,不建议做跳绳、打球等高难度的剧烈运动,否则,会因过多的体力消耗而影响骨骼和肌肉的营养供给,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