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医学生社区护理学教学现状,识别社区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要特点,通过多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医学生;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口老齡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保障覆盖不均衡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普及和发展社区护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1社区护理发展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12亿人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5.5%以上。同时,根据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影响研究》,上海市每位市民一生中医疗费用总和的68.6%发生在65岁以后。此外,该研究报告结合实际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分析,认为当前社会医疗体系中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重医疗,轻护理的现状不仅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空置,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仅需要社区护理服务的患者转而为成本和价格都更高的医疗服务支付大量费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当前针对医学生进行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方面,有着对效率和质量两方面的客观需求。
2社区护理学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覆盖面广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社区护理相比于医院环境下的临床护理,在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方面,涉及的教学内容都更为广泛。社区护理教学不仅同样需要临床护理方面的疾病治疗性护理内容,还涉及到健康保持、疾病康复、疾病预防、亚健康状态调整以及社区健康活动等多项内容。点多面广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在课时安排、目标设置方面还缺少与现实需求相对应的适应性调整,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2.2教学实践随机性强
社区护理的服务内容,通常要针对具体的服务对象以及覆盖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具体构成特点而定。与此相应的社区护理教学实践也随着具体需求的不同而具有随机性。在整体教学计划安排的架构下,通常要留有临时调整的空间。当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时,需要指导医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在随机性较强的实践中,医学生通过协助处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2.3教学环境较为多变
相比于课堂授课,社区护理学通常还需要以分组形式进行实践、实习。每个学生面临的教学实践环境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社区本身人员构成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状态千差万别。一般轻度疾病、重疾恢复、慢性病、外伤等情况较为常见。教学环境不止在固定的服务点,还包括整个社区护理服务覆盖范围内的家庭、学校、商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等多种场合。
3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创新方法
3.1穿插教学,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高职院校医学生相关课程的理论授课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理论学习内容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产生疑惑,这无疑会降低理论授课的实际效果。因此,在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改革创新活动中,应当结合课程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区分阶段穿插进行理论授课与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后,适当开展社区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升其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身能力的弱点和短板,以提升其后续学习的针对性。如此穿插进行授课与实践,在往复的过程中,使医学生能够建立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坚实专业基础。
3.2学以致用,继续增大教学实践活动占比
从已经广泛开展的社区护理活动中看,医学生普遍认为与社区被服务对象的直接接触,对于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考和利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途径。因此,应当在针对社会需求,加强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比重的情况下,继续增大教学实践活动的占比。
同时,应注意保护学生在实践活动初始阶段的积极性。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为避免实际的社区护理活动中,医学生在初始阶段存在的茫然、易受挫等不利情况对其学习积极性的不良影响,应当在真正的社区实践活动前,在高职院校内部进行充分的模拟训练,针对历次实践活动中较为常见的困难和问题设置模拟训练课目,使即将进行社区实践的医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社区护理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技术能力主要由课堂授课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取。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需要学生在自身能力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区实践活动进行提高。对此,在社区实践较为多变的环境中,指导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已经开展的社区实践活动中,医学生能够接触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服务点产生基本的心理定位,掌握所属范围内社区居民健康狀况的评估方法,并结合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针对性的制定宣讲策略、护理方案。这就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医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都是在教师主导模式下的其它教学活动所难以实现的效果。因此,指导教师应当在社区实践活动中以安全员、裁判员和技术顾问的定位,给予医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结语
社区护理学作为以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手段以及最终教学目标的课程,是高职院校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在课程教学方面利用已有经验,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响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通过这些改革创新活动,能够提升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拓宽医学生的就业范围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岚.微课在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下旬刊),2016,(9):388.
[2]任攀宇,赵俊.高职院校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23):21-22.
作者简介:
李莉(1977—),女,湖北十堰人,硕士,讲师,湖南衡阳;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护理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关键词:医学生;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口老齡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保障覆盖不均衡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普及和发展社区护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1社区护理发展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12亿人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5.5%以上。同时,根据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影响研究》,上海市每位市民一生中医疗费用总和的68.6%发生在65岁以后。此外,该研究报告结合实际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分析,认为当前社会医疗体系中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重医疗,轻护理的现状不仅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空置,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仅需要社区护理服务的患者转而为成本和价格都更高的医疗服务支付大量费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当前针对医学生进行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方面,有着对效率和质量两方面的客观需求。
2社区护理学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覆盖面广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社区护理相比于医院环境下的临床护理,在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方面,涉及的教学内容都更为广泛。社区护理教学不仅同样需要临床护理方面的疾病治疗性护理内容,还涉及到健康保持、疾病康复、疾病预防、亚健康状态调整以及社区健康活动等多项内容。点多面广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在课时安排、目标设置方面还缺少与现实需求相对应的适应性调整,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2.2教学实践随机性强
社区护理的服务内容,通常要针对具体的服务对象以及覆盖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具体构成特点而定。与此相应的社区护理教学实践也随着具体需求的不同而具有随机性。在整体教学计划安排的架构下,通常要留有临时调整的空间。当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时,需要指导医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在随机性较强的实践中,医学生通过协助处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2.3教学环境较为多变
相比于课堂授课,社区护理学通常还需要以分组形式进行实践、实习。每个学生面临的教学实践环境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社区本身人员构成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状态千差万别。一般轻度疾病、重疾恢复、慢性病、外伤等情况较为常见。教学环境不止在固定的服务点,还包括整个社区护理服务覆盖范围内的家庭、学校、商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等多种场合。
3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创新方法
3.1穿插教学,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高职院校医学生相关课程的理论授课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理论学习内容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产生疑惑,这无疑会降低理论授课的实际效果。因此,在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改革创新活动中,应当结合课程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区分阶段穿插进行理论授课与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后,适当开展社区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升其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身能力的弱点和短板,以提升其后续学习的针对性。如此穿插进行授课与实践,在往复的过程中,使医学生能够建立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坚实专业基础。
3.2学以致用,继续增大教学实践活动占比
从已经广泛开展的社区护理活动中看,医学生普遍认为与社区被服务对象的直接接触,对于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考和利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途径。因此,应当在针对社会需求,加强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比重的情况下,继续增大教学实践活动的占比。
同时,应注意保护学生在实践活动初始阶段的积极性。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为避免实际的社区护理活动中,医学生在初始阶段存在的茫然、易受挫等不利情况对其学习积极性的不良影响,应当在真正的社区实践活动前,在高职院校内部进行充分的模拟训练,针对历次实践活动中较为常见的困难和问题设置模拟训练课目,使即将进行社区实践的医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社区护理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技术能力主要由课堂授课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取。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需要学生在自身能力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区实践活动进行提高。对此,在社区实践较为多变的环境中,指导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已经开展的社区实践活动中,医学生能够接触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服务点产生基本的心理定位,掌握所属范围内社区居民健康狀况的评估方法,并结合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针对性的制定宣讲策略、护理方案。这就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医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都是在教师主导模式下的其它教学活动所难以实现的效果。因此,指导教师应当在社区实践活动中以安全员、裁判员和技术顾问的定位,给予医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结语
社区护理学作为以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手段以及最终教学目标的课程,是高职院校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在课程教学方面利用已有经验,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响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通过这些改革创新活动,能够提升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拓宽医学生的就业范围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岚.微课在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下旬刊),2016,(9):388.
[2]任攀宇,赵俊.高职院校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23):21-22.
作者简介:
李莉(1977—),女,湖北十堰人,硕士,讲师,湖南衡阳;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护理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