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字,一边是“人”,一边是“本”,寓意是以人为本。让人们在体育中获得乐趣,完成人性的超越。
体育排斥政治化,但政治对体育这瓶“润滑剂”却偏爱有加。
当两国关系陷入低潮,当政治和经济手段都无法奏效时,体育比赛往往能成为“破冰”的利器。与政治活动相比,体育赛事轻松、灵活、亲和力强,有人认为,谈判桌上谈不拢的问题,说不定一场球过后,就再不成为问题。“体育外交”这个词也应运而生。
但真的是那样吗?如果几场比赛就能消解所有的问题,那天下早太平了。体育外交,更多是一个浪漫化的词,也是一个被误读的词。
一厢情愿的“体育外交”
一男一女两位运动员,一同擎着朝鲜半岛旗缓缓走入赛场。男的是韩国手球运动员皇甫盛,女的是朝鲜足球运动员李贞姬。两国的800名代表团成员手拉手紧随其后……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的开幕式上。第二天,世界几乎各大报纸都大幅刊登了皇甫盛和李贞姬撑旗的照片。这一幕也成为亚运会开幕式中最难忘的瞬间。
当时,正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反恐成为世界的主腔调。被列入所谓“流氓国家”黑名单的朝鲜,并不愿派队赴釜山参赛。不过,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强烈邀请朝鲜来釜山参赛,并许诺在外交政策上向朝鲜倾斜。加上组委会的反复游说,朝鲜当局接受了韩国的邀请,不仅派出了最好的运动员,还接受了组委会这种令人浮想联翩的入场方式。
若没有2002年釜山亚运这个契机,金大中的“阳光政策”能否收到效果呢?韩朝关系可谓是国际关系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仅从政治上是无法找到其突破口的。但是,亚运会就给了这样一个平台,两国运动员能手拉手地走在一起。多少年后,讲到“阳光政策”,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釜山亚运这经典一幕。这确实是体育外交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欧洲,也有一对这样的“冤家”。土耳其与亚美尼亚因为历史问题,至今仍未建交。不过,政治上的裹足不前,不意味着体育就没有机会。2008年9月,欧洲杯预选赛的第一场比赛,正好是亚美尼亚主场对阵土耳其,土耳其总统居尔亲自赴亚美尼亚看球。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居尔之意不在球。要知道,居尔是百年来第一个访亚美尼亚的土耳其领导人。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表示,“希望双方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恩怨能逐渐消融。”尽管双方的分歧不会因为一场球而烟消云散,但起码这场球促成了双方领导人的一次近距离交流。
中国多次运用“体育外交”。最著名的案例,便是1971年的“乒乓外交”。在冷战正酣的年代,中国接连与印度、苏联交恶,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状态。这时,中国乒乓球队打出了成绩,毛泽东也抓住这个机会,促成了中美乒乓球队互相访问。南此,“小球转动大球”神话成真,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邦交正常化。
1999年,比乒乓球更大一点的球——足球,再度盘活了中美关系。当时,发生了美国误炸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的“5·8事件”,两国关系降至冰点。结果两个月后,当届女足世界杯决赛在美国进行,对阵的双方正好是美国与中国。这场比赛激战120分钟,最后美国点球险胜。不过,因为双方的精彩表现,媒体一致认为这场球“没有失败者”,中国姑娘虽败犹荣。赛后不久,江泽民在美国会见了克林顿,双方坦率地交换了看法,中美关系迅速走出低谷。
体育或会变成导火索
如果通过几场比赛,就能解决国际争端,那外交官早去当运动员了。上述例子只是少数成功的案例,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体育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但毕竟还是“稻草”。双边关系的进展,应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真正的发力,应该还是高端政治本身。就比如前文讲的土耳其与亚美尼亚的体育外交,若是双方领导人都无改善双边关系的意识,比赛就算进行100次,也未必会有所改善。体育本身不能实现外交,永远只能铺桥搭路。
又比如,在一次海湾杯足球赛上,伊拉克和科威特被抽到了一组。当时海湾战争结束不久,这或许是一次双方修补关系的好机会。但是,科威特当局并不领情,勒令球队退出比赛,这令组委会相当尴尬。这说明,如果双方的敌对状态未有改善,体育也无可奈何。
况且,体育也不是总是天然能成为“润滑剂”的,有时它会变成导火索,引爆国际关系中潜在的雷区。在国际体育史中,因为体育而引发的大小争端可谓数不胜数。
最荒唐的一幕,便是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之间的“足球战争”,2000多人在这场战争中身亡。它的起因竟是一场1970年世界杯的外围赛,两队力争在三战两胜的比赛中出线。洪都拉斯队凭借主场之利以1比0先胜一场,洪都拉斯举国庆贺。一周后萨尔瓦多队在主场以3比0重创洪都拉斯队,而且以羞辱的方式回敬洪都拉斯的球员。随后两国发生一场口水战,球迷互相指责漫骂,连新闻媒体也不例外,最后两国首脑也加入其中。结果,战争爆发了。尽管双方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停火,但比赛仍要进行。结果,第三场球安排在第三方——墨西哥进行,在这场比赛中,萨尔瓦多以3比2险胜洪都拉斯出线,结束了这次荒诞的战争。
体育比赛中一些细节没做好,往往会引发外交纠纷。
体育外交只是一个被误读的词
体育和外交的关系,应该是因果关系——先是有了体育比赛,因此促进了双方的外交。如果颠倒了因果,为促进外交而进行体育比赛,便会毁了体育。体育政治化会引发种种怪症状,包括唯金牌论以及形形色色的犬儒主义等。
有些官员搞不清楚体育和外交的严格区分,硬生生地将体育作为外交筹码的一种。低级政治中的门面功夫,都在体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一种表现是“能赢不许赢”。运动员赛前被告知,友谊第一,这场比赛就“放水”吧。甚至有领导赛前放话:为了搞好“关系”,这场球只准输,不准赢。在国际赛场上的很多吊诡的比赛,都是出自于此。显然,这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甚至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运动队,专为“假球”而生,成为了“御用球员”——他们的精神状态可想而知。
“赢不了也要赢”则是体育政治化的另一种表现。在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主导伊拉克足球队的竟是独裁者之子乌代。这个枪械狂热爱好者每天观看球队训练,谁要是训练不卖力,就会被关到大牢里。有传言说,一名运动员因为训练过度而暴毙,几名运动员死在狱中。
“体”字,一边是“人”,一边是“本”,寓意是以人为本。让人们在体育中获得乐趣,完成人性的超越。
在公共外交范畴里,体育还肩负了另一种职能——外宣。对外宣传,也是外事活动的一部分。比如,正是因为在火箭队效力的姚明,才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中国;正是有小球王梅西,才有这么多中国球迷关注阿根廷。科特迪瓦这个国家,一般人谁会知道?但因为有著名球星德罗巴,世界记住了这个西非的象牙之国。
只要你走进中国基层地区的一所少年体校,你几乎都能发现墙上“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等标语。什么叫为国争光呢?一位广东籍的世界冠军曾经这样下定义: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记住中国。这应该是中国运动员对体育外宣功能的最朴素的理解。
当今的中国运动员,仍是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下长大。当你成为国家队的一员,你就会时刻被告知,自己代表着国家参赛。中国运动员中没有人否认胸前的国旗的分量。这或者会激发你的潜能,或者会让你紧张得动作变形。一位曾短暂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体操运动员说过,比赛中任何一个失误,深感对不起国家。因此,很多运动员有“输不起”的心态。
如梅西、姚明等巨星,固然是具有极高的外宣价值,但是,如果要求每一个运动员都成为梅西、姚明,那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以胜负、金牌等自我包装,仅仅适合于极少数体坛明星,大部分运动员是无缘“为国争光”的。让水平偏低的选手肩负外宣的重任,让他们攀登不可能的高峰,那只会事与愿违。
体育外交只是一个被误读的词。体育只是众多话题的一种,如同谈论天气、谈论艺术、谈论饮食一样。体育,你可以谈论它,可以解构它,但不能操控它,不能将它当作外交工具。有时,它或能助外交一臂之力,但这并非它真正价值所在。就像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花朵不是因为人的欣赏而盛开;将观赏性强加于花木,就成了盆景。
体育排斥政治化,但政治对体育这瓶“润滑剂”却偏爱有加。
当两国关系陷入低潮,当政治和经济手段都无法奏效时,体育比赛往往能成为“破冰”的利器。与政治活动相比,体育赛事轻松、灵活、亲和力强,有人认为,谈判桌上谈不拢的问题,说不定一场球过后,就再不成为问题。“体育外交”这个词也应运而生。
但真的是那样吗?如果几场比赛就能消解所有的问题,那天下早太平了。体育外交,更多是一个浪漫化的词,也是一个被误读的词。
一厢情愿的“体育外交”
一男一女两位运动员,一同擎着朝鲜半岛旗缓缓走入赛场。男的是韩国手球运动员皇甫盛,女的是朝鲜足球运动员李贞姬。两国的800名代表团成员手拉手紧随其后……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的开幕式上。第二天,世界几乎各大报纸都大幅刊登了皇甫盛和李贞姬撑旗的照片。这一幕也成为亚运会开幕式中最难忘的瞬间。
当时,正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反恐成为世界的主腔调。被列入所谓“流氓国家”黑名单的朝鲜,并不愿派队赴釜山参赛。不过,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强烈邀请朝鲜来釜山参赛,并许诺在外交政策上向朝鲜倾斜。加上组委会的反复游说,朝鲜当局接受了韩国的邀请,不仅派出了最好的运动员,还接受了组委会这种令人浮想联翩的入场方式。
若没有2002年釜山亚运这个契机,金大中的“阳光政策”能否收到效果呢?韩朝关系可谓是国际关系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仅从政治上是无法找到其突破口的。但是,亚运会就给了这样一个平台,两国运动员能手拉手地走在一起。多少年后,讲到“阳光政策”,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釜山亚运这经典一幕。这确实是体育外交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欧洲,也有一对这样的“冤家”。土耳其与亚美尼亚因为历史问题,至今仍未建交。不过,政治上的裹足不前,不意味着体育就没有机会。2008年9月,欧洲杯预选赛的第一场比赛,正好是亚美尼亚主场对阵土耳其,土耳其总统居尔亲自赴亚美尼亚看球。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居尔之意不在球。要知道,居尔是百年来第一个访亚美尼亚的土耳其领导人。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表示,“希望双方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恩怨能逐渐消融。”尽管双方的分歧不会因为一场球而烟消云散,但起码这场球促成了双方领导人的一次近距离交流。
中国多次运用“体育外交”。最著名的案例,便是1971年的“乒乓外交”。在冷战正酣的年代,中国接连与印度、苏联交恶,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状态。这时,中国乒乓球队打出了成绩,毛泽东也抓住这个机会,促成了中美乒乓球队互相访问。南此,“小球转动大球”神话成真,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邦交正常化。
1999年,比乒乓球更大一点的球——足球,再度盘活了中美关系。当时,发生了美国误炸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的“5·8事件”,两国关系降至冰点。结果两个月后,当届女足世界杯决赛在美国进行,对阵的双方正好是美国与中国。这场比赛激战120分钟,最后美国点球险胜。不过,因为双方的精彩表现,媒体一致认为这场球“没有失败者”,中国姑娘虽败犹荣。赛后不久,江泽民在美国会见了克林顿,双方坦率地交换了看法,中美关系迅速走出低谷。
体育或会变成导火索
如果通过几场比赛,就能解决国际争端,那外交官早去当运动员了。上述例子只是少数成功的案例,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体育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但毕竟还是“稻草”。双边关系的进展,应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真正的发力,应该还是高端政治本身。就比如前文讲的土耳其与亚美尼亚的体育外交,若是双方领导人都无改善双边关系的意识,比赛就算进行100次,也未必会有所改善。体育本身不能实现外交,永远只能铺桥搭路。
又比如,在一次海湾杯足球赛上,伊拉克和科威特被抽到了一组。当时海湾战争结束不久,这或许是一次双方修补关系的好机会。但是,科威特当局并不领情,勒令球队退出比赛,这令组委会相当尴尬。这说明,如果双方的敌对状态未有改善,体育也无可奈何。
况且,体育也不是总是天然能成为“润滑剂”的,有时它会变成导火索,引爆国际关系中潜在的雷区。在国际体育史中,因为体育而引发的大小争端可谓数不胜数。
最荒唐的一幕,便是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之间的“足球战争”,2000多人在这场战争中身亡。它的起因竟是一场1970年世界杯的外围赛,两队力争在三战两胜的比赛中出线。洪都拉斯队凭借主场之利以1比0先胜一场,洪都拉斯举国庆贺。一周后萨尔瓦多队在主场以3比0重创洪都拉斯队,而且以羞辱的方式回敬洪都拉斯的球员。随后两国发生一场口水战,球迷互相指责漫骂,连新闻媒体也不例外,最后两国首脑也加入其中。结果,战争爆发了。尽管双方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停火,但比赛仍要进行。结果,第三场球安排在第三方——墨西哥进行,在这场比赛中,萨尔瓦多以3比2险胜洪都拉斯出线,结束了这次荒诞的战争。
体育比赛中一些细节没做好,往往会引发外交纠纷。
体育外交只是一个被误读的词
体育和外交的关系,应该是因果关系——先是有了体育比赛,因此促进了双方的外交。如果颠倒了因果,为促进外交而进行体育比赛,便会毁了体育。体育政治化会引发种种怪症状,包括唯金牌论以及形形色色的犬儒主义等。
有些官员搞不清楚体育和外交的严格区分,硬生生地将体育作为外交筹码的一种。低级政治中的门面功夫,都在体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一种表现是“能赢不许赢”。运动员赛前被告知,友谊第一,这场比赛就“放水”吧。甚至有领导赛前放话:为了搞好“关系”,这场球只准输,不准赢。在国际赛场上的很多吊诡的比赛,都是出自于此。显然,这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甚至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运动队,专为“假球”而生,成为了“御用球员”——他们的精神状态可想而知。
“赢不了也要赢”则是体育政治化的另一种表现。在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主导伊拉克足球队的竟是独裁者之子乌代。这个枪械狂热爱好者每天观看球队训练,谁要是训练不卖力,就会被关到大牢里。有传言说,一名运动员因为训练过度而暴毙,几名运动员死在狱中。
“体”字,一边是“人”,一边是“本”,寓意是以人为本。让人们在体育中获得乐趣,完成人性的超越。
在公共外交范畴里,体育还肩负了另一种职能——外宣。对外宣传,也是外事活动的一部分。比如,正是因为在火箭队效力的姚明,才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中国;正是有小球王梅西,才有这么多中国球迷关注阿根廷。科特迪瓦这个国家,一般人谁会知道?但因为有著名球星德罗巴,世界记住了这个西非的象牙之国。
只要你走进中国基层地区的一所少年体校,你几乎都能发现墙上“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等标语。什么叫为国争光呢?一位广东籍的世界冠军曾经这样下定义: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记住中国。这应该是中国运动员对体育外宣功能的最朴素的理解。
当今的中国运动员,仍是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下长大。当你成为国家队的一员,你就会时刻被告知,自己代表着国家参赛。中国运动员中没有人否认胸前的国旗的分量。这或者会激发你的潜能,或者会让你紧张得动作变形。一位曾短暂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体操运动员说过,比赛中任何一个失误,深感对不起国家。因此,很多运动员有“输不起”的心态。
如梅西、姚明等巨星,固然是具有极高的外宣价值,但是,如果要求每一个运动员都成为梅西、姚明,那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以胜负、金牌等自我包装,仅仅适合于极少数体坛明星,大部分运动员是无缘“为国争光”的。让水平偏低的选手肩负外宣的重任,让他们攀登不可能的高峰,那只会事与愿违。
体育外交只是一个被误读的词。体育只是众多话题的一种,如同谈论天气、谈论艺术、谈论饮食一样。体育,你可以谈论它,可以解构它,但不能操控它,不能将它当作外交工具。有时,它或能助外交一臂之力,但这并非它真正价值所在。就像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花朵不是因为人的欣赏而盛开;将观赏性强加于花木,就成了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