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基于感觉与活动的婴幼儿教育是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早期教育理念,针对我国目前早期教育一线工作者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普遍现象,提出了始于生命个体对客体的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婴儿教育和建构促使生命个体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的幼儿教育。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导广大的父母及一线幼儿教师尊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让婴幼儿在各种感觉与活动中焕发勃勃生机,涵养生命的灵性。
【关键词】婴幼儿教育;感觉;活动
人为万物之灵,人不像一般生物那样降临于世便处在自然生存环境之中,适者生存。人是社会的一员,人的发展是通过教育和锻炼、学习和创新,从而发展他们的思想、智慧,实现其生命的意义。早期教育的研究体现了人类自身的进步,各种婴幼儿教育的理论应运而生。针对我国大多数父母及一线幼儿教师缺少儿童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习,以致于他们在婴幼儿教育过程容易用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去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化教育的膨胀,引发了早期教育领域的躁动,过热的早慧教育与婴幼儿背负的压力的矛盾冲突日趋明显。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者,对目前我国婴幼儿教育中产生的种种现象,深感忧虑。基于感觉与活动的婴幼儿教育是笔者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的一种尝试性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广大的父母及一线的幼儿教师学点幼儿发展心理学,掌握婴幼儿时期儿童生理、心理、思维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旨在呼吁广大的父母与幼儿教师对知识化教育的冲动和激情消退在理性的思考中,让我们的婴幼儿教育始于生命个体丰富多彩的感觉,通过促进主体与环境之间、主体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活动中焕发勃勃生机,涵养生命的灵性。
一、始于生命个体对客体的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婴儿教育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世界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认识都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儿童认知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感觉与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0~2岁的婴儿是思维发展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婴儿教育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他们的父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过来人,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换言之,父母通常把自己当作是心理学家,自信地认为自己能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一旦等到畸形的教育模铸片面的残缺的病体时,无力挽回的是儿童绚丽多彩的生命感悟与体验。
首先,父母应该了解新生命的到来,有他们自身的生存能力。通俗地讲,母亲的十月怀胎赋予了新生儿健全的感官与四肢。婴儿的第一声哭喊让整个家庭的成员喜出望外。随后,母亲便会用特有的方式刺激新生儿,生命的最初愉悦便在于小生命使出浑身解数吮吸母亲的乳汁之中。如果我们的习俗不是把婴儿捆在襁褓之中,相信婴儿会尽力地伸展自己的小手,试图抓住母亲来表达自己主动获取乳汁的欲望,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新生命的成长。
其次,父母应该懂得婴儿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婴儿在他们生活的空间领域里,在不同的感觉范围内,会用眼睛注视每一件事物,他们的目光会随着周围的物体移动,当他们看到不同性质的物体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当他们能把看到的物体用小手抓住时,这就产生了眼手的协调。父母应仔细体会和观察记录婴儿从出生到成长发生的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变化,同时创设丰富的环境,促使婴儿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发展。美国语言学家曾用摄像头记录了自己的孩子语言的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他通过哈佛大学讲堂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孩子从想要喝水到完成了正确的“water”的发音的片段,他的记录给每一位父母有很好的启示,婴儿完成词汇的发音经历了一个积极而漫长的过程,是在自己想要喝水的过程中实现的。
总之,父母早期的婴儿教育,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促使婴儿各种感觉和动作的全面发展。养成婴儿自己吃饭、穿衣,能促使眼、手各种动作的协调;养成婴儿自己站立与行走,能促使四肢的健康发展。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看美丽的风景,聆听各种奇妙的声音,让婴儿用小手触摸柔软的沙石和泥土,让孩子学会用深吸呼的方式去闻各种花香。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成长的孩子更能感受生命的姹紫嫣红。经常带孩子寻找同伴,让同伴自由的嬉戏,在同伴的嬉戏中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另一种感情,一种既有冲突又有合作但更多的是充满快乐的童趣。
二、建构促使生命个体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的幼儿教育
人与生俱来有极其复杂的生命结构与认识结构。人的认识结构就是在对新奇性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中,经过积极的建构,以新结构取代旧结构,从而实现从较低组织水平向较高组织水平的进化。随着语言、象征性游戏、意象等等的出现,3~6岁的幼儿,在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发展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内化了的并且更为精确地概念化了的新型活动。通俗地讲,幼儿在各种模仿活动发展了其认知结构。
1.外出步行活动有助于时空观念的形成
活动的内化始于幼儿对活动有意识的觉察。如儿童位移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幼儿跟随成人在外出活动中,不停地知觉到各种有特色的标志性物体开始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反复带幼儿行走去幼儿园、超市、公园、医院等等公共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当然出于对幼儿生命安全的保护,家长可以一起陪同去那些不安全的地方。幼儿虽然不可能完全用确切的语言表达A到B这段路程所经过的重要的标志性物体,但他们能完成从A到B的独立行走,表明初步形成了位移或位移群的概念。其实,户外活动是人类的天性,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家长用车代替了孩子的步行,殊不知户外步行是有效促使幼儿时空观念形成的最自然的活动。 2.观察和实验活动能有效促使幼儿对外部客体因果关系的形成
儿童在早期能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就标志着因果性解释的开始。观察和实验,能使幼儿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中,与客体直接地发生作用,并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幼儿的观察可以是幼儿本身的感官在脑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感知活动。也可以指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前概念或前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是指在人工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下,对现象进行感知和测量的方法。家长、教师和幼儿一起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实验的操作和演示过程是简便易行的,更多的是带有游戏性质的。在各种实验活动中,幼儿主动地模仿成人的行为,积极地动手操,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当然幼儿的因果关系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生动有趣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是幼儿在探索客观事物中主动建构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3.排序和归类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幼儿主体内在逻辑数理结构的形成
把实物或图形进行排序或分类,首先要求幼儿对客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多次的归类活动中,使幼儿在其头脑中建立能把所有的A都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由于具有共同的特性A而可以比较这样的逻辑关系。随着活动难度的增加,如大多数既有A的特性又有B的特性,还有少数只具备A的特性却不具备B的特性。此类分类活动可以使幼儿产生概念的头一个基本特性;即用“所有”和“某些”从量上加以规定。排序、归类、拼图及具有类似性质的电脑游戏等等智力活动,能很快促使幼儿完成对应对系的建立,促使幼儿主体内部逻辑数理结构的发展。
4.语言活动能有效促使幼儿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对母语的理解和产生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当然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建立在情境性很强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其早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强调对母语的理解和发展是对目前片面追求双语化教学的怀疑。语言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但幼儿的语言能力不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唯一标准。换言之,成人必须明白要善待那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幼儿,特别是那些充满灵性的聋哑儿童。
5.艺术活动促使幼儿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的艺术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游戏活动。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幼儿的思维过程与逻辑思维过程有质的区别。当儿童与具有美学特征的事物交互作用时,儿童不仅会建构思维的样式,而且也经历了新的情感体验。成人应避免为艺术而艺术。换言之,艺术不是成人教出来的,而是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己去建构音乐和美术的含义。幼儿的音乐或美术作品是幼儿生命情感与创造力的交融。艺术活动强调的是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本能,强调个人与自我创造的潜能,促使幼儿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与其他一系列活动中和谐成长,涵养生命的灵性。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5]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关键词】婴幼儿教育;感觉;活动
人为万物之灵,人不像一般生物那样降临于世便处在自然生存环境之中,适者生存。人是社会的一员,人的发展是通过教育和锻炼、学习和创新,从而发展他们的思想、智慧,实现其生命的意义。早期教育的研究体现了人类自身的进步,各种婴幼儿教育的理论应运而生。针对我国大多数父母及一线幼儿教师缺少儿童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习,以致于他们在婴幼儿教育过程容易用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去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化教育的膨胀,引发了早期教育领域的躁动,过热的早慧教育与婴幼儿背负的压力的矛盾冲突日趋明显。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者,对目前我国婴幼儿教育中产生的种种现象,深感忧虑。基于感觉与活动的婴幼儿教育是笔者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的一种尝试性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广大的父母及一线的幼儿教师学点幼儿发展心理学,掌握婴幼儿时期儿童生理、心理、思维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旨在呼吁广大的父母与幼儿教师对知识化教育的冲动和激情消退在理性的思考中,让我们的婴幼儿教育始于生命个体丰富多彩的感觉,通过促进主体与环境之间、主体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活动中焕发勃勃生机,涵养生命的灵性。
一、始于生命个体对客体的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婴儿教育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世界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认识都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儿童认知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感觉与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0~2岁的婴儿是思维发展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婴儿教育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他们的父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过来人,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换言之,父母通常把自己当作是心理学家,自信地认为自己能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一旦等到畸形的教育模铸片面的残缺的病体时,无力挽回的是儿童绚丽多彩的生命感悟与体验。
首先,父母应该了解新生命的到来,有他们自身的生存能力。通俗地讲,母亲的十月怀胎赋予了新生儿健全的感官与四肢。婴儿的第一声哭喊让整个家庭的成员喜出望外。随后,母亲便会用特有的方式刺激新生儿,生命的最初愉悦便在于小生命使出浑身解数吮吸母亲的乳汁之中。如果我们的习俗不是把婴儿捆在襁褓之中,相信婴儿会尽力地伸展自己的小手,试图抓住母亲来表达自己主动获取乳汁的欲望,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新生命的成长。
其次,父母应该懂得婴儿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婴儿在他们生活的空间领域里,在不同的感觉范围内,会用眼睛注视每一件事物,他们的目光会随着周围的物体移动,当他们看到不同性质的物体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当他们能把看到的物体用小手抓住时,这就产生了眼手的协调。父母应仔细体会和观察记录婴儿从出生到成长发生的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变化,同时创设丰富的环境,促使婴儿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发展。美国语言学家曾用摄像头记录了自己的孩子语言的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他通过哈佛大学讲堂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孩子从想要喝水到完成了正确的“water”的发音的片段,他的记录给每一位父母有很好的启示,婴儿完成词汇的发音经历了一个积极而漫长的过程,是在自己想要喝水的过程中实现的。
总之,父母早期的婴儿教育,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促使婴儿各种感觉和动作的全面发展。养成婴儿自己吃饭、穿衣,能促使眼、手各种动作的协调;养成婴儿自己站立与行走,能促使四肢的健康发展。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看美丽的风景,聆听各种奇妙的声音,让婴儿用小手触摸柔软的沙石和泥土,让孩子学会用深吸呼的方式去闻各种花香。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成长的孩子更能感受生命的姹紫嫣红。经常带孩子寻找同伴,让同伴自由的嬉戏,在同伴的嬉戏中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另一种感情,一种既有冲突又有合作但更多的是充满快乐的童趣。
二、建构促使生命个体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的幼儿教育
人与生俱来有极其复杂的生命结构与认识结构。人的认识结构就是在对新奇性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中,经过积极的建构,以新结构取代旧结构,从而实现从较低组织水平向较高组织水平的进化。随着语言、象征性游戏、意象等等的出现,3~6岁的幼儿,在各种感觉与动作的发展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内化了的并且更为精确地概念化了的新型活动。通俗地讲,幼儿在各种模仿活动发展了其认知结构。
1.外出步行活动有助于时空观念的形成
活动的内化始于幼儿对活动有意识的觉察。如儿童位移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幼儿跟随成人在外出活动中,不停地知觉到各种有特色的标志性物体开始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反复带幼儿行走去幼儿园、超市、公园、医院等等公共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当然出于对幼儿生命安全的保护,家长可以一起陪同去那些不安全的地方。幼儿虽然不可能完全用确切的语言表达A到B这段路程所经过的重要的标志性物体,但他们能完成从A到B的独立行走,表明初步形成了位移或位移群的概念。其实,户外活动是人类的天性,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家长用车代替了孩子的步行,殊不知户外步行是有效促使幼儿时空观念形成的最自然的活动。 2.观察和实验活动能有效促使幼儿对外部客体因果关系的形成
儿童在早期能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就标志着因果性解释的开始。观察和实验,能使幼儿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中,与客体直接地发生作用,并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幼儿的观察可以是幼儿本身的感官在脑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感知活动。也可以指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前概念或前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是指在人工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下,对现象进行感知和测量的方法。家长、教师和幼儿一起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实验的操作和演示过程是简便易行的,更多的是带有游戏性质的。在各种实验活动中,幼儿主动地模仿成人的行为,积极地动手操,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当然幼儿的因果关系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生动有趣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是幼儿在探索客观事物中主动建构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3.排序和归类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幼儿主体内在逻辑数理结构的形成
把实物或图形进行排序或分类,首先要求幼儿对客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多次的归类活动中,使幼儿在其头脑中建立能把所有的A都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由于具有共同的特性A而可以比较这样的逻辑关系。随着活动难度的增加,如大多数既有A的特性又有B的特性,还有少数只具备A的特性却不具备B的特性。此类分类活动可以使幼儿产生概念的头一个基本特性;即用“所有”和“某些”从量上加以规定。排序、归类、拼图及具有类似性质的电脑游戏等等智力活动,能很快促使幼儿完成对应对系的建立,促使幼儿主体内部逻辑数理结构的发展。
4.语言活动能有效促使幼儿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对母语的理解和产生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当然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建立在情境性很强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其早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强调对母语的理解和发展是对目前片面追求双语化教学的怀疑。语言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但幼儿的语言能力不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唯一标准。换言之,成人必须明白要善待那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幼儿,特别是那些充满灵性的聋哑儿童。
5.艺术活动促使幼儿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的艺术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游戏活动。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幼儿的思维过程与逻辑思维过程有质的区别。当儿童与具有美学特征的事物交互作用时,儿童不仅会建构思维的样式,而且也经历了新的情感体验。成人应避免为艺术而艺术。换言之,艺术不是成人教出来的,而是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己去建构音乐和美术的含义。幼儿的音乐或美术作品是幼儿生命情感与创造力的交融。艺术活动强调的是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本能,强调个人与自我创造的潜能,促使幼儿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与其他一系列活动中和谐成长,涵养生命的灵性。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5]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