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若能合理运用再造想象,为学生搭建认知的平台,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认知猜测能力和认知求异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70-1
一、运用再造想象,搭建学生认知平台
1.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学习迁移的作用,会自觉地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头脑中的表象储备,去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在旁只要稍加引导,便能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笔算三、四位数加法时,学生已有了笔算两位数加法的知识经验和知识表象,教学时首先复习两位数笔算加法,在此基础上学习三、四位数加法,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教师的作用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三、四位数加法和两位数加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三、四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但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当有些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现有知识积累不够时,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呢?
2.发挥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别及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别。只有当学生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共进互补,相互作用而差异达到相对平衡的时候,学生的认知水平才会发挥到最佳状态,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充分锻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讨论,加强合作活动,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在合作交流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3.养成善思考、勤发言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认知就是思维)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教师要予以支持和帮助,给予合适的评价。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敢想敢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敏捷的状态,并能迅速、有效地组织表象。
二、激发创造想象,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1.提高猜测能力。
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自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猜测或假设。假设以后,再引导学生作出证明。即使是学生的猜测、猜想不完全,甚至是不着边际,教师也要以引导和鼓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坚持实践,长期不懈,学生的猜测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时,在掌握了“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总个数”后,教师出示下表:
让学生充分讨论、猜测:长方体所含单位体积的总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加以验证,确认公式。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胆猜测,然后加以证明,得出正确的答案后,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样,培养了他们数学兴趣和思维品质。
2.训练求异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影响,摆脱知识表象的束缚,能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经常采用变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某班有学生4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7,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沟通“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关系为教学做好辅垫。接着引导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男生是女生的5/7就是“男生和女生一共占(1 5/7)”,可以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来解;由比的意义理解“男生是女生的5/7”就是“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为5:7”,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等。通过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经验的不同方向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求异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展开创造想象,沿着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促进认知能力提高。
三、鼓励幻想,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积极的幻想,就能激发起这种强烈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幻想自已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幻想自己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这些幻想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70-1
一、运用再造想象,搭建学生认知平台
1.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学习迁移的作用,会自觉地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头脑中的表象储备,去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在旁只要稍加引导,便能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笔算三、四位数加法时,学生已有了笔算两位数加法的知识经验和知识表象,教学时首先复习两位数笔算加法,在此基础上学习三、四位数加法,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教师的作用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三、四位数加法和两位数加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三、四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但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当有些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现有知识积累不够时,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呢?
2.发挥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别及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别。只有当学生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共进互补,相互作用而差异达到相对平衡的时候,学生的认知水平才会发挥到最佳状态,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充分锻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讨论,加强合作活动,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在合作交流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3.养成善思考、勤发言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认知就是思维)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教师要予以支持和帮助,给予合适的评价。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敢想敢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敏捷的状态,并能迅速、有效地组织表象。
二、激发创造想象,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1.提高猜测能力。
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自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猜测或假设。假设以后,再引导学生作出证明。即使是学生的猜测、猜想不完全,甚至是不着边际,教师也要以引导和鼓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坚持实践,长期不懈,学生的猜测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时,在掌握了“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总个数”后,教师出示下表:
让学生充分讨论、猜测:长方体所含单位体积的总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加以验证,确认公式。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胆猜测,然后加以证明,得出正确的答案后,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样,培养了他们数学兴趣和思维品质。
2.训练求异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影响,摆脱知识表象的束缚,能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经常采用变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某班有学生4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7,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沟通“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关系为教学做好辅垫。接着引导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男生是女生的5/7就是“男生和女生一共占(1 5/7)”,可以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来解;由比的意义理解“男生是女生的5/7”就是“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为5:7”,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等。通过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经验的不同方向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求异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展开创造想象,沿着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促进认知能力提高。
三、鼓励幻想,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积极的幻想,就能激发起这种强烈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幻想自已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幻想自己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这些幻想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