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揭疑问难更深一层说是:允许学生对课文提出异议。每学一篇文章,允许大家从文章组织上、修辞手法上、观点上等向大方之家质疑挑战。尽管他们的异议未必全是,但敢于质疑可以表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敏锐性有了发展,就等于爆发出了可喜的智慧火花。
【关键词】语文;学习;揭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把中国的书院文化推向了顶峰的大哲学家、经学家朱熹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疑者须教有疑。” 疑就是问题,也就是矛盾,揭疑就是揭示矛盾。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学习中的矛盾是很多的:知与不知,深与浅,对与错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矛盾激发思考,这样才能思得深,思得广,思得活。
首先,教学中老师先在揭疑方面做示范,老师先发现问题去问学生。
如必修四《窦娥冤》中,窦娥本是一个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的人。她和婆婆相依为命,怕婆婆受酷刑而自甘担罪,要去法场受斩刑时,还顾惜婆婆,怕被婆婆看到了会伤心,跟刽子手提出要走后街的条件。但当初婆婆提出婆媳要嫁张驴儿父子时,窦娥却毫不留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梳着个霜雪般白鬓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这样顶撞婆婆,作者用笔是否自相矛盾呢?类似这样,像《母亲》中,母亲是个英雄的母亲,为什么写到她在火车站曾经产生过逃跑的念头呢?有的文章,一句话中也有矛盾,如《孔乙己》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肯定的,“大约”是不确定的,到底是如何呢?
教师揭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和矛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的脑海里掀起思考的波浪,掀起智慧的波浪。要使学生掌握充实的知识,必须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内部诱因,即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揭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进一步的训练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来问老师。也就是教育家茅以升曾经说过的“咨询教学法”。
有的老师以课堂时间短为由,不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提不出什么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徒然浪费时间。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经过一段的揭疑训练之后,思考的深度明显加大,问题的质量也在逐步的提高。我讲《苏武传》的时候,让同学们评析苏武的形象,其中苏武对卫律与对李陵的回话口气的不同就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张衡传》中张衡生平的介绍到底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有同学就着手查顺帝、安帝、“阳嘉元年”“永和初年”的时间先后,最终明确就是按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贡献来安排材料的。
必修四名著导读这一板块,一是莎士比亚戏剧,一是《谈美》。这两章我都采用的是让学生自读、揭疑、讨论、咨询的方法。学生探讨得很起劲,也颇有收获。发言提问题的时候,你争我抢的,跟以往课堂的低沉完全两样。使我很有触动的有一个问题,《谈美》中朱先生说人首先要“免俗”,说现状是“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有一位学生说:我也赞成朱老先生的话,在势利场上,如果缺少高尚的道德依托,的确容易精神堕落。但老师也教育过我们要珍惜生命。假设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一个同学遇到危险了,必须我死他才能活,请问老师同学们我该咋办?是不把自己放在首位,把生的希望给这个同学,还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我让学生们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先是一番沉默,之后开始有学生窃窃私语,然后就说开了。有的说,我也不知道该咋办,就看当时的一念了。有的说,比较一下两人的重要性,然后做个取舍。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这个重要性是主观的,比如谁的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儿子重要。很显然学生都设身处地地来思考这个问题,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给出是非判定的问题。我在肯定了出题学生的善于思考、善于捕捉问题之后,补充了这样几句话:“正是这难以抉择的时刻,才造就出许多的感动和温暖。也希望我们不要在这样的时刻才想到了爱,想到了珍惜。希望我们每时每刻都珍惜自己,珍惜他人,也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
揭疑问难更深一层说是:允许学生对课文提出异议。每学一篇文章,允许大家从文章组织上、修辞手法上、观点上等向大方之家质疑挑战。尽管他们的异议未必全是,但敢于质疑可以表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敏锐性有了发展,就等于爆发出了可喜的智慧火花。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学习;揭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把中国的书院文化推向了顶峰的大哲学家、经学家朱熹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疑者须教有疑。” 疑就是问题,也就是矛盾,揭疑就是揭示矛盾。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学习中的矛盾是很多的:知与不知,深与浅,对与错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矛盾激发思考,这样才能思得深,思得广,思得活。
首先,教学中老师先在揭疑方面做示范,老师先发现问题去问学生。
如必修四《窦娥冤》中,窦娥本是一个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的人。她和婆婆相依为命,怕婆婆受酷刑而自甘担罪,要去法场受斩刑时,还顾惜婆婆,怕被婆婆看到了会伤心,跟刽子手提出要走后街的条件。但当初婆婆提出婆媳要嫁张驴儿父子时,窦娥却毫不留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梳着个霜雪般白鬓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这样顶撞婆婆,作者用笔是否自相矛盾呢?类似这样,像《母亲》中,母亲是个英雄的母亲,为什么写到她在火车站曾经产生过逃跑的念头呢?有的文章,一句话中也有矛盾,如《孔乙己》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肯定的,“大约”是不确定的,到底是如何呢?
教师揭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和矛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的脑海里掀起思考的波浪,掀起智慧的波浪。要使学生掌握充实的知识,必须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内部诱因,即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揭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进一步的训练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来问老师。也就是教育家茅以升曾经说过的“咨询教学法”。
有的老师以课堂时间短为由,不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提不出什么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徒然浪费时间。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经过一段的揭疑训练之后,思考的深度明显加大,问题的质量也在逐步的提高。我讲《苏武传》的时候,让同学们评析苏武的形象,其中苏武对卫律与对李陵的回话口气的不同就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张衡传》中张衡生平的介绍到底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有同学就着手查顺帝、安帝、“阳嘉元年”“永和初年”的时间先后,最终明确就是按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贡献来安排材料的。
必修四名著导读这一板块,一是莎士比亚戏剧,一是《谈美》。这两章我都采用的是让学生自读、揭疑、讨论、咨询的方法。学生探讨得很起劲,也颇有收获。发言提问题的时候,你争我抢的,跟以往课堂的低沉完全两样。使我很有触动的有一个问题,《谈美》中朱先生说人首先要“免俗”,说现状是“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有一位学生说:我也赞成朱老先生的话,在势利场上,如果缺少高尚的道德依托,的确容易精神堕落。但老师也教育过我们要珍惜生命。假设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一个同学遇到危险了,必须我死他才能活,请问老师同学们我该咋办?是不把自己放在首位,把生的希望给这个同学,还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我让学生们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先是一番沉默,之后开始有学生窃窃私语,然后就说开了。有的说,我也不知道该咋办,就看当时的一念了。有的说,比较一下两人的重要性,然后做个取舍。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这个重要性是主观的,比如谁的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儿子重要。很显然学生都设身处地地来思考这个问题,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给出是非判定的问题。我在肯定了出题学生的善于思考、善于捕捉问题之后,补充了这样几句话:“正是这难以抉择的时刻,才造就出许多的感动和温暖。也希望我们不要在这样的时刻才想到了爱,想到了珍惜。希望我们每时每刻都珍惜自己,珍惜他人,也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
揭疑问难更深一层说是:允许学生对课文提出异议。每学一篇文章,允许大家从文章组织上、修辞手法上、观点上等向大方之家质疑挑战。尽管他们的异议未必全是,但敢于质疑可以表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敏锐性有了发展,就等于爆发出了可喜的智慧火花。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