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教育,特别是小学方面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也探索出了相当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争取在方法上取得创新,做好相关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绵薄贡献! 本文从小学数学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07-01
前言: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打不好,会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当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工具学科,对孩子今后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在社会的生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学教育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当前的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并且能够根据课改、新课标等等新形势,做出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一点,是教育者所有目共睹的事实。
一、问题的有效引导
问题引导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现代化教学要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数学思维、创新能力。问题引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问题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说,在小学三年级长方体体积与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面积、体积单位是?体积公式与面积公式的区别有哪些?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在联系是?可以使小学生灵活掌握体积、面积的基本运算,加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二、数学思想的结合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数学能力形成的指导思想,也是开展数学研究、数学创新的有效保证。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思想,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当增强小学生数学思想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比如说,在小学生定义概念、应用题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不容易读懂、掌握较为抽象的数学含义、潜在的隐含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象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重知识必须“重”能力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学习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本内容的延伸课外题材,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随着学习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以一带多,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学习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学习的方法,在课外学习。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学,在学中整体感知,在学中有所感悟。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数学题的意思,理清顺序、解题过程,画出重点过程的符号,理解解题内容,并在初学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数学题的含义。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懂学习习惯,解题时缺少论据,甚至出现很多不规矩的解题方式;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方法也须“重”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
五.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題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六、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是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总结
根据新课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数学不在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思维能力好的人未必优秀,但是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思维能力好的人。所以,为了给学生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学数学开始,就要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这要求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合理的设计课堂活动,合理的激励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为祖国未来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瑞青.浅谈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J].学周刊.
[2] 池文生.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
[3] 林力,徐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J].文化与教育技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07-01
前言: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打不好,会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当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工具学科,对孩子今后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在社会的生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学教育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当前的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并且能够根据课改、新课标等等新形势,做出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一点,是教育者所有目共睹的事实。
一、问题的有效引导
问题引导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现代化教学要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数学思维、创新能力。问题引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问题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说,在小学三年级长方体体积与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面积、体积单位是?体积公式与面积公式的区别有哪些?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在联系是?可以使小学生灵活掌握体积、面积的基本运算,加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二、数学思想的结合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数学能力形成的指导思想,也是开展数学研究、数学创新的有效保证。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思想,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当增强小学生数学思想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比如说,在小学生定义概念、应用题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不容易读懂、掌握较为抽象的数学含义、潜在的隐含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象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重知识必须“重”能力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学习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本内容的延伸课外题材,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随着学习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以一带多,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学习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学习的方法,在课外学习。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学,在学中整体感知,在学中有所感悟。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数学题的意思,理清顺序、解题过程,画出重点过程的符号,理解解题内容,并在初学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数学题的含义。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懂学习习惯,解题时缺少论据,甚至出现很多不规矩的解题方式;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方法也须“重”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
五.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題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六、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是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总结
根据新课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数学不在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思维能力好的人未必优秀,但是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思维能力好的人。所以,为了给学生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学数学开始,就要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这要求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合理的设计课堂活动,合理的激励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为祖国未来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瑞青.浅谈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J].学周刊.
[2] 池文生.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
[3] 林力,徐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J].文化与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