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三角洲儿童游戏种类、特点及传承途径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三角洲的儿童游戏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儿童游戏,包括丢沙包、跳房子、拔河等体育游戏,翻花绳、七巧板、猜谜语等益智游戏,“打板儿”“玻璃弹珠”等竞技游戏;二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儿童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骑马打仗、鬼子进村、地道战等)和美工游戏(娃娃模、摔泥巴、编苇子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三角洲的儿童游戏表现出革命游戏种类丰富、户外游戏居多、自然性突出、性别差异较大等特点.本文基于对游戏种类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直接式继承和创造式继承两种民间游戏继承与发展方式,以促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黄河三角洲民间游戏在当代得以传承.
其他文献
【摘要】“私伙局”这一词语是民间俗称,它由一些共同喜欢本土曲艺音乐的发烧友组成,他们按时开局,追求的是一种是自我满足、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一般以唱粤曲为主,偶尔会演奏“广东音乐”或表演折子戏。这些发烧友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严格、正规的音乐训练,因而各地“私伙局”只能定义为业余性质的民间曲艺社团。“私伙局”在广州孕育和成长,随着“私伙局”的流行和粤籍人士的迁移,其范围也扩大至珠江三角洲和整个广东大部分地
少数民族师范生“教师口语”课程改革可以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以及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更好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存在缺乏清晰明确的课
中国音乐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对既有产业思维又具备较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人才产生大量需求.“音乐产业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 Industry)课程着重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产业发
哈萨克语中表示程度的语法范畴不仅存在于形容词和副词中,也存在于部分名词、数词、代词中.本文对各词类表示程度的语法手段与其表示的语法意义进行归类,从而可以看出哈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