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小学生理解、抽象和解决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面对一大群不到八岁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给他们讲数的“和倍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打个比方,还没来得及说清楚比方与主题的关系,他们却陷进比方里出不来;不打比方吧,他们面对陌生的数学主题,怎么也抽象不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三(2)班教学时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一道习题:“一套衣服共456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2倍多6元。这套衣服的上衣和裤子各多少钱?”大多数学生怎么也理不清“上衣和裤子价格的相互关系”。怎么办啊?我们设计了一个图解法,用黑板上的线段来替代衣服的价钱,希望利用不同的线段长度,图解上衣与裤子价钱之间的关系,促进“几倍”到“几份”的转化。没想到,图解法不仅没能有效说明问题,倒引出好些学生问:“老师,衣服怎么变成线段了?”“上衣怎么比裤子长那些呢?”真让你啼笑皆非。
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小家伙抽象出这种数量关系?经过思考,我们几乎同时想到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学生的思维不是陷进了上衣不能“线段化”的泥淖里去了吗,那我们就用多媒体的办法把他们捞出来。
怎么捞?我们利用Flash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并在三(1)班的课堂上演示出来。
1.画面上有一套衣服——上衣和裤子,在动画手段的帮助下,上衣和裤子渐渐合在一起演化为一条黑色的线段。
2.紧接着,线段上方跳出了一个数字“456”(习题中衣服价格);当红色的“456”在线段上站稳后,它的旁边靠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蓝色的“厘米”。
3.慢慢地,“厘米”闪动了几次,又在动画手段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人民币单位的“元”。
4.在黑色线段中,突然出现一个发亮的节点,把线段分为两截,长的这截线段上,有红色的文字指出,这就是上衣变成的;短的那截上,文字指出是裤子变成的。
5.线段再闪动两次后,从节点那里突然断开,裤子变成的那截短线段,飞一样地下移到上衣变成的长线段下面,并且以左边为基准,两线对齐。
6.两根线段在分别闪动了两次后,从短线段上复制出一条一模一样的短线段,作为“尺”,在长线段上量一次,多出的部分上面标出“6元”。结论是:“2次”还“多6元”。
7.“2次还多6元”几个红字渐渐变成蓝色的“2倍多6元”。
8.重复操作第6步。
为了让学生对整个过程了如指掌,我们将“1—8”的操作又重复一遍。至此,学生已经完全从原来不懂比方的困境里爬了出来。数量关系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为了巩固上面所学,我们没有立刻进入解题程序,而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为了巩固这难得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让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5分钟,讨论题就是:把你看到的情景,结合题目说出来;看谁说得最好。
通过学生们讨论之后发言,我们发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种转换。此次用去12分钟,比在三(2)班教学时少用了7分钟,但是效果却好了很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图解法处理数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线段示意法处理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但是,无论是图解法还是线段示意法,一开始学生都很难接受。为什么?因为它是“陌生”的,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经验。不然,为什么在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学生会觉得“衣服”变成“线段”不可能呢?显然,图示法或者线段示意法这种抽象法,虽然在解决难点时可以发挥作用,可是,只有借助多媒体才能相得益彰,如虎添翼。
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在上面这道题里增加了一些无谓的文字,让它复杂化,“国庆节前夕,妈妈给爸爸买了一套衣服,一共花了456元,蓝色上衣的价钱是黑色裤子的2倍还要多出6元。妈妈问小军,这套衣服的上衣和裤子各花了多少钱?”如果在原来,学生大多是没有办法把这道题中数量关系化的,可是,当我们使用课件,运用图解法处理这样的问题后,48个学生中有42人很快就用线段画出了求解的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迁移,“两支解放军部队抗洪抢险,一共修好堤坝456米,一排战士修堤的长度是二排的2倍还要多出6米。一排与二排各抢修了多少米?”学生笑了,这不一样吗?
我们也笑了,是一样的。我们的迁移成功了。
让学生从接触例题到学会并迁移,一共花去32分钟。要是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吗?显然,多媒体有效地利用了直观图形手段,辅助了教学,从复杂的文字里,快速提取了隐藏的数量关系,并让它显性化了,不仅明晰了思路,而且抽象了一类习题的求解办法;避免了传统型错误“456÷2-6=222(元)”或“456÷3-6=146(元)”。要知道,这种传统错误,几乎年年不断,届届不少,顽强着哩。
在低年级,让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时,例如“比( )多( )”、“比( )少( )”等问题一直是个教学难点,许多学生一看到“比( )多( )”就犯糊涂,不加分析就判断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但是,当我们借助多媒体,应用图解法(线解法)后,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出错,而且教会了学生作图分析,迁移了所学。
小设计,解决了大问题。
我们在三(2)班教学时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一道习题:“一套衣服共456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2倍多6元。这套衣服的上衣和裤子各多少钱?”大多数学生怎么也理不清“上衣和裤子价格的相互关系”。怎么办啊?我们设计了一个图解法,用黑板上的线段来替代衣服的价钱,希望利用不同的线段长度,图解上衣与裤子价钱之间的关系,促进“几倍”到“几份”的转化。没想到,图解法不仅没能有效说明问题,倒引出好些学生问:“老师,衣服怎么变成线段了?”“上衣怎么比裤子长那些呢?”真让你啼笑皆非。
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小家伙抽象出这种数量关系?经过思考,我们几乎同时想到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学生的思维不是陷进了上衣不能“线段化”的泥淖里去了吗,那我们就用多媒体的办法把他们捞出来。
怎么捞?我们利用Flash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并在三(1)班的课堂上演示出来。
1.画面上有一套衣服——上衣和裤子,在动画手段的帮助下,上衣和裤子渐渐合在一起演化为一条黑色的线段。
2.紧接着,线段上方跳出了一个数字“456”(习题中衣服价格);当红色的“456”在线段上站稳后,它的旁边靠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蓝色的“厘米”。
3.慢慢地,“厘米”闪动了几次,又在动画手段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人民币单位的“元”。
4.在黑色线段中,突然出现一个发亮的节点,把线段分为两截,长的这截线段上,有红色的文字指出,这就是上衣变成的;短的那截上,文字指出是裤子变成的。
5.线段再闪动两次后,从节点那里突然断开,裤子变成的那截短线段,飞一样地下移到上衣变成的长线段下面,并且以左边为基准,两线对齐。
6.两根线段在分别闪动了两次后,从短线段上复制出一条一模一样的短线段,作为“尺”,在长线段上量一次,多出的部分上面标出“6元”。结论是:“2次”还“多6元”。
7.“2次还多6元”几个红字渐渐变成蓝色的“2倍多6元”。
8.重复操作第6步。
为了让学生对整个过程了如指掌,我们将“1—8”的操作又重复一遍。至此,学生已经完全从原来不懂比方的困境里爬了出来。数量关系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为了巩固上面所学,我们没有立刻进入解题程序,而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为了巩固这难得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让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5分钟,讨论题就是:把你看到的情景,结合题目说出来;看谁说得最好。
通过学生们讨论之后发言,我们发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种转换。此次用去12分钟,比在三(2)班教学时少用了7分钟,但是效果却好了很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图解法处理数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线段示意法处理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但是,无论是图解法还是线段示意法,一开始学生都很难接受。为什么?因为它是“陌生”的,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经验。不然,为什么在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学生会觉得“衣服”变成“线段”不可能呢?显然,图示法或者线段示意法这种抽象法,虽然在解决难点时可以发挥作用,可是,只有借助多媒体才能相得益彰,如虎添翼。
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在上面这道题里增加了一些无谓的文字,让它复杂化,“国庆节前夕,妈妈给爸爸买了一套衣服,一共花了456元,蓝色上衣的价钱是黑色裤子的2倍还要多出6元。妈妈问小军,这套衣服的上衣和裤子各花了多少钱?”如果在原来,学生大多是没有办法把这道题中数量关系化的,可是,当我们使用课件,运用图解法处理这样的问题后,48个学生中有42人很快就用线段画出了求解的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迁移,“两支解放军部队抗洪抢险,一共修好堤坝456米,一排战士修堤的长度是二排的2倍还要多出6米。一排与二排各抢修了多少米?”学生笑了,这不一样吗?
我们也笑了,是一样的。我们的迁移成功了。
让学生从接触例题到学会并迁移,一共花去32分钟。要是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吗?显然,多媒体有效地利用了直观图形手段,辅助了教学,从复杂的文字里,快速提取了隐藏的数量关系,并让它显性化了,不仅明晰了思路,而且抽象了一类习题的求解办法;避免了传统型错误“456÷2-6=222(元)”或“456÷3-6=146(元)”。要知道,这种传统错误,几乎年年不断,届届不少,顽强着哩。
在低年级,让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时,例如“比( )多( )”、“比( )少( )”等问题一直是个教学难点,许多学生一看到“比( )多( )”就犯糊涂,不加分析就判断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但是,当我们借助多媒体,应用图解法(线解法)后,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出错,而且教会了学生作图分析,迁移了所学。
小设计,解决了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