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政府部门是投资审批的“第一链条”,那么,中介环节就是“第二链条”,中介服务无疑是行政审批重要的前置环节。随着我国简政放权力度加大,环境评估等大量技术性服务被“下放”到中介机构。然而,一些中介组织打着政府的旗号,对企业强制服务,强行收费,成为新的市场“拦路虎”,这样的“红顶中介”无疑正在蚕食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清理规范中介服务。4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红顶中介”, 整治中介服务乱象,规范和引导中介服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其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厘清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
就在中央关于规范中介服务的政策频出之时,建立“中介超市”成为一些地方的选择。
“中介超市”成立后,凡是政府投资项目在行政审批环节中需要中介机构服务的,除需公开招投标或项目有特殊要求外,一律采取摇珠的方式选择中介机构。而对于社会投资项目,项目业主也可以在“中介超市”中自行挑选中介服务机构,或委托采取摇珠方式进行选择。
2014年12月,惠州市建立“中介超市”,与其他地方的“中介超市”有所不同,惠州的“中介超市”以网络为主,实体为辅,同时面向全国,即全国的中介机构均可进驻惠州的“中介超市”。
自2014年12月31日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中介超市”业务量持续增长,累计成交金额已经突破2000万元。4月23日,惠州市政府主创的惠州“中介超市”获得广东省治理创新奖,亦成为广东省10个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之一。
“中介超市”如何改变一个城市的投资审批环节?惠州在创建“中介超市”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采访了惠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胡建斌。
“中介超市” 成交额突破2000万元
《中国经济周刊》:“红顶中介”的危害人所共知,惠州设立“中介超市”的初衷是什么?
胡建斌: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能否转得出、接得住、管得好,社会中介机构至关重要。个别中介机构存在收费混乱、效率低下、权力寻租等乱象,有的甚至被称为“红顶中介”,严重影响了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也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构建全面开放、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中介市场,惠州市按照“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的建设模式,依托惠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率先在全省建成市县区一体化运行的“中介超市”,并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揭幕投入运行。通过建设“中介超市”,一方面切断了中介机构与部门的依附关系,将部门选取中介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锁进了“笼子”;另一方面引入了竞争机制,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有效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二政府”等问题,实现了数量增加、质量提升、范围拓宽的建设目标。
《中国经济周刊》:“中介超市”成立半年来,具体取得了哪些实效?
胡建斌:取得的第一个实效是中介机构数量增加。截至目前,“中介超市”累计接受报名1000多家,其中950家中介机构通过审核入驻,比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中介机构总数增加800多家,增长4倍多。上半年市“中介超市”累计受理业务469宗,成交金额2090.44万元。
第二个实效是中介机构服务实现提速增效。“中介超市”采用“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的运维模式,日常运行均实行网络化管理。通过与网上办事大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网上办事“全天候”、“全方位”、“全区域”的优势,中介机构不需专门安排人员长期进驻实体大厅办公,报名及公开选取均不需要安排人员到现场,进一步节约了人力成本,实现了提速增效。“中介超市”平均每宗业务报名企业超过 20家,每宗业务现场公开选取不到5分钟即可完成。
第三个实效是中介机构管理实现规范公正。依托网上“中介超市”,惠州市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的资质、等级、专业、服务范围管理。中介机构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中介超市”会根据中介机构的资质自动匹配电子证照并在网上统一公布。中介机构能否参与公开选取,均由“中介超市”根据资质自动筛选后确定报名资质,减少人为干预,将中介机构从业活动约束在资质许可范围内。
可在“中介超市”货比三家
《中国经济周刊》:惠州的“中介超市”是如何通过网络实现阳光透明的呢?
胡建斌:以政府项目招工程监理为例,业主方在“中介超市”发布公告,网上“中介超市”平台会根据专业资质要求,自动从数据库内匹配符合要求的中介机构并邀请其参加公开选取,有意向的中介机构通过网上“中介超市”参加网上竞价,“中介超市”根据竞价结果确定中选机构。如果多家中介机构的竞价一致,则通过电脑随机摇珠的方式确定。整个过程都在网上公开进行,由过去“面对面”变成了“背靠背”,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还可以“货比三家”,节约成本。同时,“中介超市”也是惠州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重要补充,政府花的大钱小钱,都将置于有效监管之下。
《中国经济周刊》:很多地方都在建“中介超市”,但像惠州这样面向全国的却不多见,你们是怎么保证“中介超市”被大家熟悉并接受?
胡建斌:基于以资质管理为主线的入驻模式,根据投资项目审批业务涉及中介业务的实际需求,惠州市筛选出包括工程项目咨询资质、工程设计资质、工程招标代理资质、工程监理资质等在内的21类资质作为“中介超市”首批入驻的资质要求,并按照开放、公平的原则,于2014年12月1日起在《南方日报》、《惠州日报》、今日惠州网、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多家媒体连续5天发布《关于建立惠州市“中介超市”的公告》,面向全国征集符合资质要求的中介机构入驻。中介机构入驻是以“信用关”、“资质关”、“人员关”等“三关”为原则,保证中介机构“货真质优”。同时以透明为抓手,保证中介机构“童叟无欺”。网上“中介超市”统一对外发布涉及中介机构、采购项目等相关信息,确保“中介超市”运作公开透明。 将放宽入驻“中介超市”的条件
《中国经济周刊》:惠州市“中介超市”建设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运行时间还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运作中是否存在一些困扰和问题?如何解决?
胡建斌:的确是这样。在运作中存在一些困扰,例如,入驻的中介机构资质专业覆盖面不够广,涉及资产评估、防雷检测、安全评估等常用资质的机构尚未进驻,“中介超市”业务未能形成全流程的业务链。对此,下一步我们打算将入驻条件进一步放宽,例如,有房地产评估资质的入驻机构仅有17家,且大多是二级以下资质,不利于结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拥有施工图审查资质的机构仅有3家,满足不了惠州市项目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公开招投标机制形成。
此外,个别中介机构还联合“围项目”,拉拢中介机构入驻,再通过共同参与公开选取,提高中选几率,中选后,私下转包,扰乱市场。
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将建立后续信用管理体系,计划出台《惠州市“中介超市”管理办法》。将“中介超市”建设上升到制度层面,对已经办理的业务进行跟踪回访,听取业主单位及中选单位的意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及网上“中介超市”平台的功能,实现管理制度系统化、操作流程具体化和中介选取程序化。
在强化采购服务需求管理方面,市“中介超市”将针对各类资质专业,根据从业规范,从人员、驻场、社保等方面制定采购服务需求文档,并纳入采购公告予以发布。中介机构报名参加公开选取时均要100%响应服务需求。中选后未能响应需求,业主可以撤销中选资格,并将其纳入黑名单管理。
《中国经济周刊》:下一步,在完善“中介超市”建设方面有何设想?有哪些行动?
胡建斌:首先,出台《惠州市“中介超市”管理办法》。将“中介超市”建设上升到制度层面,对已经办理的469宗业务进行跟踪回访,听取业主单位及中选单位的意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及网上“中介超市”平台的功能,实现管理制度系统化、操作流程具体化和中介选取程序化。
其次,启动第二批中介机构入驻工作。根据业务需要,梳理7~15类资质作为“中介超市”第二批入驻目录,并在近期开展征集工作,扩大中介机构数量、优化中介机构结构。
第三,拓展交易额度。加大与财政、法制部门的沟通和论证,探索20万~50万服务金额的工程业务进入“中介超市”交易。
第四,先行先试,适度放开拥有房地产评估资质及施工图审查资质机构的准入条件。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不得在惠州从业的,一律予以入驻。法律法规明确不得入驻的,先行尝试制定准入条件,有条件地放开入驻。
第五,加快推广中介超市应用。近期将为县区开通使用权限并进行人员培训,力争7月底前实现全市7个县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