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教育发展、文化进步、社会稳定,我们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文艺创作更是空前的繁荣。正如美术界所讨论的,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无高峰”,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一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艺术创作展开思考。
关键词:艺术创作;当代绘画;主题
回望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的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整个中国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中国人民努力而又艰难的向前走着,许多经典美术作品在这个时期给予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希望和梦想,赋予人民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题材有歌颂党和国家、表现民族大团结、描写各阶级人民,有反思历史的悲痛、渴望知识与进步、为改革开放献歌等等,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罗中立的《父亲》,黄胄的《洪荒风雪》等等,这些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不仅是我们牢记历史、反思历史最直观的视觉呈现,更是加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凝聚力一剂良方。每次看到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伟大的油画作品,我仿佛进入到抗战的年代,闭上眼睛想象曾经激烈残酷、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五壮士如钢铁磐石一般屹立不倒,无数先烈为我们国家的解放和独立付出了生命,从而反思我们应该在和平年代为社会做些什么。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黄胄先生的《洪荒风雪》和高小华的《为什么》两件作品曾在2014年5月份在四川绵阳展出,115幅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而这两件作品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洪荒风雪》让我看到了中国国画人物主题创作的最高峰,这幅画创作构思得之于先生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体会。当时他与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了七天仍不见人烟,突然,远处传来驼铃声,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这意外惊喜令人永生难忘,从而创作了《洪荒风雪》。作者以仰视的角度突出表现了几个地质队员骑着高大的骆驼行进在风雪弥漫的荒原上的情景,作品中人物乐观、豪迈,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这正是黄胄艺术的特点。此作于1957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造型和实用艺术展览会金质奖章。到1966年-1967年的十年,为了让这幅《洪荒风雪》免于劫难,黄胄先生把画藏在丈二尺的宣纸中才得以保全。
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时期艺术创作。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想起了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作者陈坚,为了创造这件作品,军旅画家陈坚从1987年开始,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地努力搜集创作素材,采访了许多经历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他坚信收素材是保证达到创作目的的唯一途径,直到1993年国庆期间,开始动笔创作草图。“陈坚征求了同行和非同行的许多意见,曾亲历受降仪式的南京政协委员、90多岁高龄的王楚英老人当时在新六军,是史迪威将军的英文翻译官。老人专门到画室看他的画,肯定了陈坚的画作,只提出在会场的新六军士兵的美式装备,背囊上有一条卷起的军毯,还应该注重中国军人的威武形象。陈坚对此非常感激,并采纳了意见。经历了16年的艰苦创作,无数张草图,反复的修改,鸿篇巨作《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终于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该作品获得了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当之无愧的金奖,现在收藏于抗日战争纪念馆。还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杨力舟、王迎春夫妇的国画《太行铁壁》,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陈树东、李翔的油画《百百万雄师大江》,赵振华的油画《抗击非典》等等,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无限的正能量,无论是从艺术层面还是国家意志层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没有说教,但非常感人。
当今艺术创作中的现代“八股风”。当今中国社会,教育发展、文化进步、社会稳定,我们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文艺创作更是空前的繁荣。文艺创作如何彰显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当下文艺界热议的话题,文艺创作全国上下形势一片大好,令人喜悦,众多艺术家们都积极地投入到了讨论和实践如何进行文艺创作的洪流之中。这一年來涌现出数量惊人的主旋律题材的文艺创作。但是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待这些应运而生的这些艺术作品。在各级美术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让观众感动、思考和振奋,更多的是让人觉得无聊、无语、无奈的美术作品。在许多美术展览中,夹杂着一些简单粗造的主旋律题材的绘画作品,有的绝不是一些人所說的艺术夸张变形,而是完全不懂结构;有的过分利用数码照片、投影仪和喷印设备等,造型呆板僵硬,拼凑痕迹严重;有的过分修饰、华而不实,追求所谓流行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题材上讲,国家领导人题材、大型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农村题材、社会民生题材等等,这些伟大的题材成为了“皇帝的新装”,成了入展的垫脚石,使艺术家只研究“画什么”,而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怎么画”上用心思,许多艺术家觉得只要去画这些题材“人选”就八九不离十了,当然,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作品本身给社会传达了什么信息,给观众带来什么思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入选证书兑换的科研积分和对职称评定的帮助,形成一股“八股之风”。
如今的艺术展览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笔会等等非常多,参差不齐,作品鱼龙混杂。有一位艺术家亲切的称之为“道场艺术”、“表演艺术”。当然,我们断然不能以偏概全的否定文化繁荣发展带来的社会正能量。艺术创作周期越来越短,有的艺术家在一种画面形式或题材得到认可之后,仿佛是在生产作品,千篇一律,没有专心于创作,却醉心于各种活动中增加自我存在。还是常常有一些艺术家在展览没结束就要求撤回作品,参加另一个“重要展览”,仿佛是“大明星走穴”。
总结: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精华,体现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艺术创作,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艺术家应时刻坚持艺术创作的立场与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勿投机取巧,学习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精神,在作品中彰显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艺术。
关键词:艺术创作;当代绘画;主题
回望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的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整个中国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中国人民努力而又艰难的向前走着,许多经典美术作品在这个时期给予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希望和梦想,赋予人民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题材有歌颂党和国家、表现民族大团结、描写各阶级人民,有反思历史的悲痛、渴望知识与进步、为改革开放献歌等等,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罗中立的《父亲》,黄胄的《洪荒风雪》等等,这些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不仅是我们牢记历史、反思历史最直观的视觉呈现,更是加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凝聚力一剂良方。每次看到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伟大的油画作品,我仿佛进入到抗战的年代,闭上眼睛想象曾经激烈残酷、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五壮士如钢铁磐石一般屹立不倒,无数先烈为我们国家的解放和独立付出了生命,从而反思我们应该在和平年代为社会做些什么。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黄胄先生的《洪荒风雪》和高小华的《为什么》两件作品曾在2014年5月份在四川绵阳展出,115幅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而这两件作品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洪荒风雪》让我看到了中国国画人物主题创作的最高峰,这幅画创作构思得之于先生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体会。当时他与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了七天仍不见人烟,突然,远处传来驼铃声,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这意外惊喜令人永生难忘,从而创作了《洪荒风雪》。作者以仰视的角度突出表现了几个地质队员骑着高大的骆驼行进在风雪弥漫的荒原上的情景,作品中人物乐观、豪迈,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这正是黄胄艺术的特点。此作于1957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造型和实用艺术展览会金质奖章。到1966年-1967年的十年,为了让这幅《洪荒风雪》免于劫难,黄胄先生把画藏在丈二尺的宣纸中才得以保全。
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时期艺术创作。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想起了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作者陈坚,为了创造这件作品,军旅画家陈坚从1987年开始,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地努力搜集创作素材,采访了许多经历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他坚信收素材是保证达到创作目的的唯一途径,直到1993年国庆期间,开始动笔创作草图。“陈坚征求了同行和非同行的许多意见,曾亲历受降仪式的南京政协委员、90多岁高龄的王楚英老人当时在新六军,是史迪威将军的英文翻译官。老人专门到画室看他的画,肯定了陈坚的画作,只提出在会场的新六军士兵的美式装备,背囊上有一条卷起的军毯,还应该注重中国军人的威武形象。陈坚对此非常感激,并采纳了意见。经历了16年的艰苦创作,无数张草图,反复的修改,鸿篇巨作《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终于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该作品获得了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当之无愧的金奖,现在收藏于抗日战争纪念馆。还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杨力舟、王迎春夫妇的国画《太行铁壁》,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陈树东、李翔的油画《百百万雄师大江》,赵振华的油画《抗击非典》等等,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无限的正能量,无论是从艺术层面还是国家意志层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没有说教,但非常感人。
当今艺术创作中的现代“八股风”。当今中国社会,教育发展、文化进步、社会稳定,我们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文艺创作更是空前的繁荣。文艺创作如何彰显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当下文艺界热议的话题,文艺创作全国上下形势一片大好,令人喜悦,众多艺术家们都积极地投入到了讨论和实践如何进行文艺创作的洪流之中。这一年來涌现出数量惊人的主旋律题材的文艺创作。但是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待这些应运而生的这些艺术作品。在各级美术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让观众感动、思考和振奋,更多的是让人觉得无聊、无语、无奈的美术作品。在许多美术展览中,夹杂着一些简单粗造的主旋律题材的绘画作品,有的绝不是一些人所說的艺术夸张变形,而是完全不懂结构;有的过分利用数码照片、投影仪和喷印设备等,造型呆板僵硬,拼凑痕迹严重;有的过分修饰、华而不实,追求所谓流行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题材上讲,国家领导人题材、大型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农村题材、社会民生题材等等,这些伟大的题材成为了“皇帝的新装”,成了入展的垫脚石,使艺术家只研究“画什么”,而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怎么画”上用心思,许多艺术家觉得只要去画这些题材“人选”就八九不离十了,当然,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作品本身给社会传达了什么信息,给观众带来什么思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入选证书兑换的科研积分和对职称评定的帮助,形成一股“八股之风”。
如今的艺术展览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笔会等等非常多,参差不齐,作品鱼龙混杂。有一位艺术家亲切的称之为“道场艺术”、“表演艺术”。当然,我们断然不能以偏概全的否定文化繁荣发展带来的社会正能量。艺术创作周期越来越短,有的艺术家在一种画面形式或题材得到认可之后,仿佛是在生产作品,千篇一律,没有专心于创作,却醉心于各种活动中增加自我存在。还是常常有一些艺术家在展览没结束就要求撤回作品,参加另一个“重要展览”,仿佛是“大明星走穴”。
总结: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精华,体现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艺术创作,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艺术家应时刻坚持艺术创作的立场与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勿投机取巧,学习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精神,在作品中彰显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