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读后感写作课的实践例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让学生获得较好的作文素养,语文作文教学必须要有一个载体和抓手。经过教学实践尝试,笔者以为,让学生写作课文读后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以雨果的《炮兽》为例,谈谈课文读后感写作课的实践与思考。
  雨果的《炮兽》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场景”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读后感写作课笔者用了三课时,按照“导读—导感—导写—导评”四环节的模式进行。
  第一课时,侧重于导读、导感两个环节。所谓“导读”,即指定阅读篇目,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文本。这个环节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炮兽》是雨果小说《九三年》的节选,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由于课文文本较长,在上课之前,我安排了预习,补充了《九三年》的故事梗概,布置了预习任务,即让学生总结归纳课文的三个场景内容,从场景的描述中初步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由于预习较为充分,上课时,学生基本上能够把三个场景的内容概括出来,并对炮队队长和(老头儿)将军的印象深刻。初步感知文本后,笔者趁热打铁,又提出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和雨果的对照法。
  导读环节之后就是导感,这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结果,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所谓“导感”,即启发阅读思维,寻找写作感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生发写作“感点”,角度越多越好。这里的“感点”,就是课文中令读者有触动的人、事、景、物、情、理的某一点,它可以是从文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受文中某一点启发而生的质疑与追问,还可以是因读文本而引起的感触和评论等。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就《炮兽》的感点展开讨论,提炼总结了以下几点:
  1.面对灾难,勇敢挑战。课文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着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少、不可预测的未来。面对这样的灾难,退缩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像炮队队长和年老的乘客一样勇敢挑战,才能战胜困难。
  2.人的力量是伟大的。大炮撞坏了船身,撞死了船员,这里人是怯懦的、渺小的、无能的,而大炮是凶猛的、庞大的、威力无穷的。尽管如此,然而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人。“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雷电。”
  3.细节决定成败。炮队队长的疏忽,没有处理好细节,导致了炮兽的肆虐,让舰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所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4.善假于物,方能成功。
  5.赏功罚罪要分明。
  第二课时,侧重于导写环节。“导写”即点拨写作技巧,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感点,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这节课,笔者引导学生按照“引—议—联—结”的步骤来构思自己的习作。
  引,即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部分以简练的叙述为主,可以扼要概括出引发感想的“读”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引用触动感想的原文句子。
  议,即分析材料,亮明感点。这部分以扼要的叙述为主,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作一番挖掘,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即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这部分重在联系实际,既可横向地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也可纵向地由古及今联系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但一定要注意紧扣感点,切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感想不能深入,让文章流于肤浅;泛泛而谈,犹如隔靴搔痒,使议论缺乏针对性。
  结,即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一般情况下,最好能回归文本,从而首尾呼应。
  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后,然后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开始动笔完成一篇读后感文章。完成之后,教师可集中收起来批阅后再反馈,也可由学生交叉批改,教师归纳优缺点然后反馈。
  第三课时,侧重于导评环节。“导评”即指导评点之法,借鉴他山之石,让学生在师评、生评中反思写作得失,提升写作能力。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评讲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更清楚了读后感的写法,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读后感的写作虽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抓手,有着诸多好处,但毕竟其写作训练的形式相对单一了些,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写作文体的训练问题。因此,如何拓展课文读后感写作课的内容,讓课文读后感的写作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作文训练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李亚洲,湖北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据调查显示:美国70%的人是作家,而中国每20万人里才有一个作家。为何差距如此触目惊心?究其原因,中国的教育轻写作,重基础,学生则养成不爱写作的习惯,甚至到了一提作文就头痛的地步。美国则不然,老师从小鼓励学生写作,学生也热爱写作。要振我中华,强我文化,势必要提高国民的习作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肩负这一使命。那么,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传授写作知识  在多年的作文批改
期刊
尊敬的杨华秘书长 ,各位理事、各位馆长、各位代表、各位同仁 :大家好 !河北省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省高校图工委的直接领导下 ,在河北农业大学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创新作文早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亦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而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在遵循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还原生命本色这一宗旨的前提下,努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把案例教学运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当中,从而促进计算计算机网络教学实效,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案例教学 计算机网络 学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58-02      1 引言   案例教学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逐渐成为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常规
写作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承担着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任,深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在实际写作中由于素材积累不足,创作的内容相对空洞,可读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素材积累意识,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精美的语言,准确表达思想情
期刊
【摘要】我校理科毕业生将来大多数从事科学教育工作,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成效。本文从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态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理科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并以此为基础对我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我校大部分理科毕业生基本达到科学素质要求,但在跨学科知识、多媒体动手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方面和科学精神态度方面有待加强。   【关键词】科学素质
七年级的学生来到新的学校,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被别人了解。再加上七年级课文第一单元都与写人有关,于是教学生怎样写人成了当务之急的任务之一。  寫人最忌讳选材都一样,性格特征都一样,写得千人一面。那么怎样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让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要尽量做到这几个方面。  要想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就须考虑所写对象与众不同之处,就须选择能反映人物独特个性的素材,这样才能避免你写的也是他写的更是
期刊
姚雪垠是在五十岁以后为了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学写旧体诗的,因此很自然,他的一部分旧体诗属于所谓谈艺诗,即抒发或记述作者在写长篇小说过程中的艺术心得和体会的诗。这些谈艺诗,有的表明了姚雪垠的艺术观念和美学思想,有的传达了姚雪垠的创作心境和艺术甘苦,它们都属于姚雪垠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艺术产物,是作者主业之外的“余事”。  姚雪垠直接涉及艺术观念的谈艺诗主要包括《题〈李自成〉第一卷原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