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t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又不易“学”的内容.下面就如何学习物理概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又是物理学习或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它反映的不再是个别的物理现象和具体的物理过程,而是物理世界中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一类物理现象、物理过程.
  一、利用有趣现象,形成物理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二、利用感性材料,形成物理概念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三、利用多媒体图象,形成物理概念
  有些高中物理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
  例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布朗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等.可以用图像、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物理图像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物理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创设情境,形成物理概念
  我校生源基本是初中里的中等生,进入高中后,他们往往自信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欲望不强.但是,事实证明,只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变灌输为探究,他们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氛围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
  2.针对问题,自主探究
  教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就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探究式的课时要思考:哪些是教师不讲不行的内容,可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本人在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之前,事先进行探究,体会学生探究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由于有一定的经验,指导有针对性,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可进行得更有效.
  3.交流合作,评价结果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
  4.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就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为实现认识的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揭示概念本质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概念.
其他文献
高考中二项式定理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利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展开式的某一项的系数或求展开式的常数项;利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求多项式的系数和;已知二项式中某些特殊性质求参数的值,现结合最新高考试题,就高考中有关二项式定理的考点进行总结,目的在于把握命题方向,探索解题规律,揭示解题方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