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语文”本着让学生“自主成长”的理念而提出,是民主社会形态下的教学,它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让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引导,学生的作用是自主学习。
“自主语文”是突出学生地位和作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调控,最终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而确定后续的学习任务。在小学阶段,把“自主语文”定位为学生独立性地学(学为基础),教师针对性地教(教为导向),在学与教的“涨落”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则更加合适。
一、学生独立性地学
教学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独立性地学。学是本源的存在,以学为基础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学的独立性,不是独立的东西是不可能称其为基础的。学习是自主的或独立的,而非他主的即由教师支配的学习,这是现代学习观和传统学习观的分水岭。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统整,都必须服从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学生文本阅读和个人解读的全过程,学生观察、操作的全过程,学生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学生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应该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系统的、完整的,是看得见的。这是“自主语文”课堂的首要特征。以学生独立学的活动为基础的自主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做好“三尊重”:
其一,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做旁观者和陪读生。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水平有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习机会上是均等的,都需要得到尊重,不应人为地分出尊卑、高下、优劣的等级来。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就是尊重每个学生最大的人权。
第二,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差异。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差异,学习个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差异,因此,应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尽可能不搞大一统、一刀切,力求共性基础和个性差异的统一。
第三,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自主的充分的学习,教师不侵占学生学的时间,不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应该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如,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设计出学生朗读的时间,表达感受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次要设计出学生研读欣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再次是要设计出学生质疑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从细处提问,从深处探究,然后从广处交流;下课前,还要设计出给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学习。
二、教师针对性地教
一个教师,必然有他的第一道义、第一责任,那就是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乃有教之学,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也是指教学情境中的自主学习。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凸显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没有教的参与,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引、调控、激励、评价,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进一步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就很难有学生有效度的学,教学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甚至根本不能进行。显然,在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本身即意味着对学生的发展状态的某种干预,教学中教师富有成效的教是学生富有成效的学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也是教学得以生成的逻辑条件。”当然,教本身不是目的,教师要通过自己有针对性的教,将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发展引向高一层次,使学的态势保持符合于教学的需要并得到发展,终至教学目的的达成。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强调教学的针对性,这是“自主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其一,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这时的引导体现为主动说明:可以以“导学提纲”的方式呈现,说明学习的“四要素”,即任务、方法、要求和时间。让学生明白接下来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时间,以保证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没有主动说明,那学生的学习很可能出现盲目、散漫、低效的现象。而这些时间一旦逝去,就不可能重新找回来。
其二,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这时的引导体现为有效组织: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或自主朗读,或品词赏句;或口头讨论,或动笔圈画;或提问探究,或总结反思。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或无关者,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其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积极引导。教师这时的引导体现为有针对性的点拨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在这期间,教师要根据事先的预设,观察学生的展示,倾听他们的交流,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组织讨论、客观评价和扼要归结,继续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在交流中判断,在反思中获得提升。
自主语文强调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的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自主语文”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性学习的基础上的,因此运行动力更强,它的动力来自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通过独立先学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文、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正是有了这两种欲望,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本栏目责任编辑:黄常棋)
“自主语文”是突出学生地位和作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调控,最终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而确定后续的学习任务。在小学阶段,把“自主语文”定位为学生独立性地学(学为基础),教师针对性地教(教为导向),在学与教的“涨落”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则更加合适。
一、学生独立性地学
教学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独立性地学。学是本源的存在,以学为基础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学的独立性,不是独立的东西是不可能称其为基础的。学习是自主的或独立的,而非他主的即由教师支配的学习,这是现代学习观和传统学习观的分水岭。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统整,都必须服从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学生文本阅读和个人解读的全过程,学生观察、操作的全过程,学生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学生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应该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系统的、完整的,是看得见的。这是“自主语文”课堂的首要特征。以学生独立学的活动为基础的自主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做好“三尊重”:
其一,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做旁观者和陪读生。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水平有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习机会上是均等的,都需要得到尊重,不应人为地分出尊卑、高下、优劣的等级来。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就是尊重每个学生最大的人权。
第二,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差异。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差异,学习个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差异,因此,应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尽可能不搞大一统、一刀切,力求共性基础和个性差异的统一。
第三,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自主的充分的学习,教师不侵占学生学的时间,不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应该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如,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设计出学生朗读的时间,表达感受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次要设计出学生研读欣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再次是要设计出学生质疑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从细处提问,从深处探究,然后从广处交流;下课前,还要设计出给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学习。
二、教师针对性地教
一个教师,必然有他的第一道义、第一责任,那就是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乃有教之学,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也是指教学情境中的自主学习。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凸显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没有教的参与,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引、调控、激励、评价,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进一步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就很难有学生有效度的学,教学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甚至根本不能进行。显然,在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本身即意味着对学生的发展状态的某种干预,教学中教师富有成效的教是学生富有成效的学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也是教学得以生成的逻辑条件。”当然,教本身不是目的,教师要通过自己有针对性的教,将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发展引向高一层次,使学的态势保持符合于教学的需要并得到发展,终至教学目的的达成。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强调教学的针对性,这是“自主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其一,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这时的引导体现为主动说明:可以以“导学提纲”的方式呈现,说明学习的“四要素”,即任务、方法、要求和时间。让学生明白接下来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时间,以保证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没有主动说明,那学生的学习很可能出现盲目、散漫、低效的现象。而这些时间一旦逝去,就不可能重新找回来。
其二,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这时的引导体现为有效组织: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或自主朗读,或品词赏句;或口头讨论,或动笔圈画;或提问探究,或总结反思。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或无关者,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其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积极引导。教师这时的引导体现为有针对性的点拨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在这期间,教师要根据事先的预设,观察学生的展示,倾听他们的交流,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组织讨论、客观评价和扼要归结,继续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在交流中判断,在反思中获得提升。
自主语文强调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的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自主语文”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性学习的基础上的,因此运行动力更强,它的动力来自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通过独立先学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文、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正是有了这两种欲望,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本栏目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