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京城国子监,当地居民曾赋诗云:“有幸家邻国子监,一来一往一叹然,遥想当年诸学子,能有几人到成贤?”作者是什么人已不得知,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它不仅有着溢于言表的荣耀,更流露出对身到成贤街学子的深深赞叹。成贤街便是这么一个所在。帝国栋梁的皇家摇篮——国子监就建在这条街上,因而,成贤街又叫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现在的北二环内,与当年胤禛的府邸,即如今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雍和宫隔路相望。全长669米,东西走向,平均宽度为11米。通街建有四座骑街牌坊(一街四牌坊为全城仅有),东、西两头的为街名牌坊,匾曰“成贤街”。另两座建在国子监大门两侧,是朝廷特意为国子监修建的,题额都是“国子监”,昭示着对最高学府的尊崇。乾隆皇帝赞曰:“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走进成贤街,只见槐阴夹道,街市悄然,一种古朴幽静、庄严神秘的感觉油然升起,国子监的沧桑历史也宛然再现。
国子监开端于隋朝,而北京的国子监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9),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的这条街上修建了国子学;大德六年(1302),元成宗在此地建孔庙;大德十年(1306),按“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在孔庙西边营建了国子监。这样,国子监、孔庙就完成了从萌芽、初创到整合的全过程。元朝灭亡后,国子监也随之荒废。
明成祖朱棣北迁后,照南京国子监规制,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上重建。明宣德四年(1429)修国子监两庑,并在监东草场建起宿舍,开辟菜园,以供监生住宿和种植菜蔬。嘉靖九年(1530),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在原有殿宇楼阁基础上增建崇圣祠。
到了乾隆时期,更是规格不断提高,并使之制度化。乾隆二年(1737),诏命将孔庙大殿全部改用皇家专用的黄琉璃瓦顶。其次,在孔庙大门两侧设下马石,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非但文武百官,即便皇帝也不例外。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在国子监营建辟雍,作为皇帝亲往讲学的地方。
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又对国子监进行大规模修缮,原来正殿七间三进,改为九间五进,礼仪规制上完成了与“九五至尊”的对接。
清朝灭亡后,国子监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其建筑日趋破败。
民国政府虽也在1938年对其修缮过一次,但旧中国内忧外患,弱不禁风,政府自身尚且难保,哪里挽救得了它的颓势?
眼下看到的国子监,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6年全面修整后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布局,体现的是皇家气派。由大门(集贤门)北去,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建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不用说,国子监街当然也是随之载沉载浮的。如今,整条街上弥漫着儒雅、闲适的气息,大爷大妈们三三两两地呆在树阴下,或闲坐下棋,或摇扇纳凉。不宽的街道,很少有行人和车辆悄声经过,这种浓郁的老北京气息带给我的感受是那些墙新树小、马路宽阔、市声喧嚣的“仿古一条街”无法比拟的。
穿过集贤门,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国子监。左右看去,只见四处多有沧桑古槐,它们大多植于元代,树龄700多岁。据介绍,周代太学旁有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互市,或家乡土特产,或书籍用品。因是文人交易,礼让景象时现,世人便取名曰“槐市”。以后历代相沿,国子监内外皆广植国槐,因之,“槐市”又泛指国子监,“槐市众生”则喻指国子监学生。
槐树遍及京城,但成为国子监的名片,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因而不免心生感叹。大概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了吧。
集贤门之后是太学门,它一改高大巍峨、金碧辉煌的老套,以简朴替代奢华。按照先贤“俭以养德”的教诲,再联系国子监“开辟菜园,以供监生住宿和种植菜蔬”的举措,它的价值取向显然不言而喻。育人先育心,树才先树德,由此可见,古人在教化上的煞费苦心。
太学门之北甬道上,伫立着一座七楼四柱三洞式牌坊,它就是著名的琉璃牌坊。这座高大华美、壁雕盘龙的黄色琉璃瓦牌坊,有着柳暗花明的效果。此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阳面额书“圜槁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皆为乾隆御笔,是专为教育设立的。中国的牌坊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遍地开花,但专为教育而设,且是被最高统治者首肯,似为仅见。
不需要细说,从太学门到琉璃牌坊,如此意味深长的格局,带给莘莘学子的,只能是深深的心灵震撼了。
解读开来,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设计理念真可谓穷尽心智矣!当然了,这没有什么可说的。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其统治地位,统治者需要借助此的手段,选拔出千上万的帝国栋梁,如此关乎江山社稷乃至身家性命的兴亡大事,岂敢掉以轻心?他们决不会为觅食者插上翅膀,更不会为自己培养掘墓人。封建统治者的教育方针,其定位之精准、之坚若磐石,由此可见一斑。
看过琉璃牌坊,来到辟雍。所谓“辟雍”,乃是皇帝讲学的地方。它是清代国子监的主体建筑,也是北京六大宫殿之一,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形制仿照的是早已失传的周代“辟雍”,是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镏金宝顶式的宏丽殿宇。长、宽各约17米,通高近23米,四面开门,六级台阶,周廊环绕。廊外环以园池碧水,池岸四方又设四个喷水龙头,池周再绕以汉白玉石雕护栏,四方架桥连通辟雍四门,以外圆内方格局喻天地方圆,以示绵延不绝。这种奇特造型与彩绘辉煌的建筑,被称为“辟雍泮水”,皇帝来此讲学叫“临雍”。
说到这里,不妨顺便提一句,皇帝“临雍”,不难想象,附庸风雅是肯定的,而传授知识更是有限,主要的恐怕还是笼络人心。这种“意义重大”的事古往今来皆为一理。
辟雍殿内彩绘天花顶,设有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从外到内,从形式到饰物,辟雍都是最高规格的。
辟雍殿后面还有彝伦堂、敬一亭以及琉球学馆。彝伦堂建于元代,时名祟文阁,为藏书之所,明代改名为彝伦堂。敬一亭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院长办公室。
琉球学馆位于国子监后院西厢,本是司业(国子监最高长官之一)的办公场所,后来琉球留学生来了,便充当了他们的宿舍和学习场所。外国留学生入国子监读书,明代开先河。在派遣留学生的周边国家中,“琉球于诸夷为最笃”,因而学馆便以“琉球”命名。清代更盛,入读国子监的留学生络绎不绝。这成为中外教育史以及中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东出持敬门,来到孔庙。孔庙又名先师庙,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元、明、清三代祭孔的地方。孔庙大门称先师门,斗拱硕大稀疏,朴拙简洁,乃元代遗风。门前有琉璃壁及下马石,进门两侧有碑亭、神厨、神库等。
孔庙院落三进,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但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无疑是进士题名碑了。它们巍峨高大,器宇轩昂,分立于孔庙头进院落御路两侧,共四部分,计198座。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近200座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这浩浩荡荡的进士队伍里,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刘春霖、沈钧儒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名人。
无言的碑林,风雨沧桑已经数百年了,仿佛垂暮之年的老翰林样,回首当年风光无限时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今却两鬓斑白,步履蹒跚,它们在诉说些什么呢?王朝兴衰,还是学子造化?科举功高,还是寒窗不负?门庭光耀,还是报效国家?
别过碑林往前,进大成门,抬头就是大成殿。此殿乃孔庙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
殿前西侧有古柏一株,浓郁苍翠,高达20米,名“除奸柏”。相传,当年奸相严嵩代嘉庆皇帝前来祭孔时,帽子被古柏碰掉。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就叫它“除奸柏”。
孔庙内还有古井一口,井台由青石板组成花瓣形,井圈为石质。由于坐落在水线上,当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质清纯甘洌。相传,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在拜谒孔子后都要饮下井中圣水,以求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而用井水研磨出来的墨浓香四溢,写出来的字赏心悦目。乾隆闻知后龙颜大悦,赐井名为“砚水湖”。 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
国子监在漫长的历史中为封建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堪称帝国栋梁的皇家摇篮;它在读书人心中高不可攀,地位非凡;它虽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之地,皇家气派十足,却与百姓没有距离感,乐于用自己的学识去熏陶周边的人们;它颇有点“臭老九”的意味,其经历虽也起伏跌宕,却依然散淡、达观。看云卷云舒,人们在领略它的不朽传奇时,蓦然回首间,其风范更耐人寻味!
国子监街位于现在的北二环内,与当年胤禛的府邸,即如今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雍和宫隔路相望。全长669米,东西走向,平均宽度为11米。通街建有四座骑街牌坊(一街四牌坊为全城仅有),东、西两头的为街名牌坊,匾曰“成贤街”。另两座建在国子监大门两侧,是朝廷特意为国子监修建的,题额都是“国子监”,昭示着对最高学府的尊崇。乾隆皇帝赞曰:“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走进成贤街,只见槐阴夹道,街市悄然,一种古朴幽静、庄严神秘的感觉油然升起,国子监的沧桑历史也宛然再现。
国子监开端于隋朝,而北京的国子监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9),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的这条街上修建了国子学;大德六年(1302),元成宗在此地建孔庙;大德十年(1306),按“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在孔庙西边营建了国子监。这样,国子监、孔庙就完成了从萌芽、初创到整合的全过程。元朝灭亡后,国子监也随之荒废。
明成祖朱棣北迁后,照南京国子监规制,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上重建。明宣德四年(1429)修国子监两庑,并在监东草场建起宿舍,开辟菜园,以供监生住宿和种植菜蔬。嘉靖九年(1530),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在原有殿宇楼阁基础上增建崇圣祠。
到了乾隆时期,更是规格不断提高,并使之制度化。乾隆二年(1737),诏命将孔庙大殿全部改用皇家专用的黄琉璃瓦顶。其次,在孔庙大门两侧设下马石,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非但文武百官,即便皇帝也不例外。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在国子监营建辟雍,作为皇帝亲往讲学的地方。
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又对国子监进行大规模修缮,原来正殿七间三进,改为九间五进,礼仪规制上完成了与“九五至尊”的对接。
清朝灭亡后,国子监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其建筑日趋破败。
民国政府虽也在1938年对其修缮过一次,但旧中国内忧外患,弱不禁风,政府自身尚且难保,哪里挽救得了它的颓势?
眼下看到的国子监,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6年全面修整后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布局,体现的是皇家气派。由大门(集贤门)北去,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建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不用说,国子监街当然也是随之载沉载浮的。如今,整条街上弥漫着儒雅、闲适的气息,大爷大妈们三三两两地呆在树阴下,或闲坐下棋,或摇扇纳凉。不宽的街道,很少有行人和车辆悄声经过,这种浓郁的老北京气息带给我的感受是那些墙新树小、马路宽阔、市声喧嚣的“仿古一条街”无法比拟的。
穿过集贤门,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国子监。左右看去,只见四处多有沧桑古槐,它们大多植于元代,树龄700多岁。据介绍,周代太学旁有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互市,或家乡土特产,或书籍用品。因是文人交易,礼让景象时现,世人便取名曰“槐市”。以后历代相沿,国子监内外皆广植国槐,因之,“槐市”又泛指国子监,“槐市众生”则喻指国子监学生。
槐树遍及京城,但成为国子监的名片,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因而不免心生感叹。大概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了吧。
集贤门之后是太学门,它一改高大巍峨、金碧辉煌的老套,以简朴替代奢华。按照先贤“俭以养德”的教诲,再联系国子监“开辟菜园,以供监生住宿和种植菜蔬”的举措,它的价值取向显然不言而喻。育人先育心,树才先树德,由此可见,古人在教化上的煞费苦心。
太学门之北甬道上,伫立着一座七楼四柱三洞式牌坊,它就是著名的琉璃牌坊。这座高大华美、壁雕盘龙的黄色琉璃瓦牌坊,有着柳暗花明的效果。此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阳面额书“圜槁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皆为乾隆御笔,是专为教育设立的。中国的牌坊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遍地开花,但专为教育而设,且是被最高统治者首肯,似为仅见。
不需要细说,从太学门到琉璃牌坊,如此意味深长的格局,带给莘莘学子的,只能是深深的心灵震撼了。
解读开来,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设计理念真可谓穷尽心智矣!当然了,这没有什么可说的。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其统治地位,统治者需要借助此的手段,选拔出千上万的帝国栋梁,如此关乎江山社稷乃至身家性命的兴亡大事,岂敢掉以轻心?他们决不会为觅食者插上翅膀,更不会为自己培养掘墓人。封建统治者的教育方针,其定位之精准、之坚若磐石,由此可见一斑。
看过琉璃牌坊,来到辟雍。所谓“辟雍”,乃是皇帝讲学的地方。它是清代国子监的主体建筑,也是北京六大宫殿之一,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形制仿照的是早已失传的周代“辟雍”,是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镏金宝顶式的宏丽殿宇。长、宽各约17米,通高近23米,四面开门,六级台阶,周廊环绕。廊外环以园池碧水,池岸四方又设四个喷水龙头,池周再绕以汉白玉石雕护栏,四方架桥连通辟雍四门,以外圆内方格局喻天地方圆,以示绵延不绝。这种奇特造型与彩绘辉煌的建筑,被称为“辟雍泮水”,皇帝来此讲学叫“临雍”。
说到这里,不妨顺便提一句,皇帝“临雍”,不难想象,附庸风雅是肯定的,而传授知识更是有限,主要的恐怕还是笼络人心。这种“意义重大”的事古往今来皆为一理。
辟雍殿内彩绘天花顶,设有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从外到内,从形式到饰物,辟雍都是最高规格的。
辟雍殿后面还有彝伦堂、敬一亭以及琉球学馆。彝伦堂建于元代,时名祟文阁,为藏书之所,明代改名为彝伦堂。敬一亭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院长办公室。
琉球学馆位于国子监后院西厢,本是司业(国子监最高长官之一)的办公场所,后来琉球留学生来了,便充当了他们的宿舍和学习场所。外国留学生入国子监读书,明代开先河。在派遣留学生的周边国家中,“琉球于诸夷为最笃”,因而学馆便以“琉球”命名。清代更盛,入读国子监的留学生络绎不绝。这成为中外教育史以及中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东出持敬门,来到孔庙。孔庙又名先师庙,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元、明、清三代祭孔的地方。孔庙大门称先师门,斗拱硕大稀疏,朴拙简洁,乃元代遗风。门前有琉璃壁及下马石,进门两侧有碑亭、神厨、神库等。
孔庙院落三进,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但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无疑是进士题名碑了。它们巍峨高大,器宇轩昂,分立于孔庙头进院落御路两侧,共四部分,计198座。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近200座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这浩浩荡荡的进士队伍里,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刘春霖、沈钧儒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名人。
无言的碑林,风雨沧桑已经数百年了,仿佛垂暮之年的老翰林样,回首当年风光无限时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今却两鬓斑白,步履蹒跚,它们在诉说些什么呢?王朝兴衰,还是学子造化?科举功高,还是寒窗不负?门庭光耀,还是报效国家?
别过碑林往前,进大成门,抬头就是大成殿。此殿乃孔庙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
殿前西侧有古柏一株,浓郁苍翠,高达20米,名“除奸柏”。相传,当年奸相严嵩代嘉庆皇帝前来祭孔时,帽子被古柏碰掉。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就叫它“除奸柏”。
孔庙内还有古井一口,井台由青石板组成花瓣形,井圈为石质。由于坐落在水线上,当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质清纯甘洌。相传,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在拜谒孔子后都要饮下井中圣水,以求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而用井水研磨出来的墨浓香四溢,写出来的字赏心悦目。乾隆闻知后龙颜大悦,赐井名为“砚水湖”。 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
国子监在漫长的历史中为封建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堪称帝国栋梁的皇家摇篮;它在读书人心中高不可攀,地位非凡;它虽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之地,皇家气派十足,却与百姓没有距离感,乐于用自己的学识去熏陶周边的人们;它颇有点“臭老九”的意味,其经历虽也起伏跌宕,却依然散淡、达观。看云卷云舒,人们在领略它的不朽传奇时,蓦然回首间,其风范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