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佛教的普世教育
佛教意为佛陀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佛教被误解为宗教,以致佛教的原旨、本义被世人所忽视了。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与日本学者、佛学家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讲,“(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他指出,“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这种前瞻性的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汤因比大师的话表明中国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是普世教育,能引领世界。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尤其是汉传大乘佛教,通过与中国儒、道等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逐渐中国化了,形成了中国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模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和发展。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儒、释、道融合会通,将中华文化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这是中华传统智慧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东方古老文明逐渐获得世界和全人类意义的过程。在唐朝佛教完成了中国化历程。而在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式微以后,其中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这是中国佛教学者和高僧全面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结果。佛教在中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可以从历代高僧的佛经注疏中证实。同一部佛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历代高僧对佛经做出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指导众生破除迷信和谬论,启发正智,使大众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觉悟到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帮助众生解除苦难,获得圆满、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
在伦理、道德、慈善的教育方面,佛家与儒家的学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儒家是入世,佛家是出世。儒家、佛家的圣人皆有救世之志,但所指引的道路有所不同。儒家专讲入世的事情,怎样做人,做正人君子,佛家讲怎样做人,但重点讲出世的方法。只有正人君子才能入佛门。
汤因比大师高度评价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是小乘佛教。和尚在寺院里自己修行,寻求自己的身心解脱。中国的汉传佛教是普度众生,是自利利他,寻求自身的解脱,与其同时寻求一切众生的解脱。和尚们的弘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中国大乘佛教以四大菩萨做代表。第一位地藏菩萨,代表孝,修学从孝亲、尊师做起。孝道要做到圆满,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一定需要成佛,孝才能尽到圆满。孝道涵盖宇宙,涵盖了宇宙11个维次的空间的生命,而人类只生活在三维空间,蚂蚁只生活在二维空间里。第二位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把孝敬的心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能孝敬一切众生。第三位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教我们如何修成圆满的智慧。有智慧才能有圆满的孝敬。第四位普贤菩萨,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世接物贯穿有孝敬、真诚和智慧。大乘佛教修持的最终目标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的吗?《金刚经》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真”是不假;“实”是不虚;“如”是说得恰到好处,完全是事实,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不诳语”,所言绝无夸张,绝对利人、益人,帮助大众提升心智,美化心灵,充实生命的实质,止于至善的境界。两千多年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计其数。中国的正史里有不少记载。比如《二十五史·梁书庾诜传》讲“庾诜,笃学经史,晚年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日一遍。”他临终念佛,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若想多了解这类史实,可参见《历史感应统纪》。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以后,佛陀教育如同孔孟教育,列入国家的行政体制。其时,直属皇帝管辖的机关叫“寺”,如鴻胪寺是掌管外交。佛寺是佛陀教育部。第一个佛寺是白马寺。佛陀教育由国家维护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为什么?在佛教里,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佛经讲“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佛是老师,菩萨是学长。佛跟众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一切宗教里,上帝跟信徒不能平等。信徒称上帝为“主”,或“圣父”。可知上帝跟信徒的关系是主仆关系或者父子关系,尊卑有别。寺院是佛陀教育的场所,每个殿都是教室。寺院的法师里,搞教学的称“阿阇黎”,又称“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老师的思想、见解、言行可以做大众的榜样,作为学生的示范,也是学生学习的轨道。轨道意为不可偏离。佛经讲,阿阇黎“乃轨范正行,为僧师范者之尊称。”佛经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轨范正行”是“行为世范”;“为僧师范”是“学为人师”。和尚也是尊称。和尚意为亲导师,他亲自指导你读经学佛,你可以称他为“和尚”,如同大学里的研究生导师。这也如同世俗学校一样,是一种常态。和尚讲经是解释佛经的真实义。解义好比让大众认识路。大众修行好比走路。如果不认路,怎么走路!读经学佛是要下功夫的。世界上没有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没有难度的。阅读佛经、聆听和尚讲经,首先要真诚,尊重经典和尊重老师。长期以来,中国一些学术名人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指责、诋毁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中华大地上传统德育的缺失,造成中国几代人的道德素质的低下。美国长期以来的对华文化战略是“亡其国,必先亡其文化。”美国一些组织千方百计地动摇中国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这比核弹更具摧毁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讲“当中国年轻的一代人忘掉他们老祖宗的时候,美国必胜。”美国对华文化战略就是“唯美国是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思想化”“去价值化”,使中国人不再有故国之念,让中国人没有文化自信,忘掉自己民族的根和魂,以美国文化为根和魂。
儒家和佛家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伦理是讲关系。儒家主要讲跟人的关系,讲“凡是人,皆须爱。”这把伦理讲得好,但不圆满。佛法里面讲关系则博大精深,讲得究竟圆满。不但讲清楚跟人的关系,而且也讲清楚跟动物、植物、山河大地、整个虚空法界的关系。一句话,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认知极为重要。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发出大慈大悲。慈悲是真诚和爱,永恒不变的爱心。佛法讲普度众生,不舍一人。为什么?因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儒家首先重孝道,人人要有浩然之气,必须能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不尊师,不重道,就是不孝。兄弟不和,让父母担心,就是不孝;对人不实在,做事不尽责,就是不孝。佛家进一步要求我们以孝顺父母之心来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师长之心尊重一切众生。佛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戒经》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观无量寿经》讲“三福”,十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一福是基础,是人天法。做到了,才有资格入佛门学佛。第二福是小乘佛教修的。修好了,能解脱六道轮回,成阿罗汉。“受持三皈”意思是皈依佛,觉而不迷;归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指像观音菩萨这样的圣僧),净而不染,依自性清净。学佛修的就是觉、正、净(正觉、平等、清净)。“具足众戒”是守法,服从佛的一切教诲。“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礼貌。守法又懂礼,才能受人欢迎和尊重。“礼”的本质是恭敬心。恭敬心没有了,礼就没有了。为什么?“存诸心,必形于外。”你内心真有诚敬,外面自自然然地现出这样的礼节,不用人教。佛经讲“礼敬诸佛”。诸佛包括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未来佛指我们众生。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这才能把我们自己的极微细的傲慢习气都断干净。礼敬、孝顺、慈悲是万善之根本。为什么?它们都是来自同一个源头: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华严经》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众生指人和动物,是未来佛;无情众生,指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是未来佛。我们对之都要礼敬,要有这样的认知。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礼敬,就是要真心地爱护它们。对桌子、板凳也礼敬,把它放整齐,擦干净。第三福是大乘佛教修行者的成佛之道。 孔子讲“仁爱”,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推己及人,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别人的快乐是我的快乐;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佛教讲慈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大慈大悲是爱护宇宙万物,平等地爱护,没有差等,没有高下,没有尊卑。但是对有慈悲的认知是不够的,需要“修身”。“修”就是修正不良习惯。修身可以先修“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布施意为慈善捐献和服务。布施是从身外之物舍起,比如捐钱、捐物、捐药等。但布施的真正功夫是要把内心的烦恼布施掉,首先是布施掉悭贪。人人都追求幸福。人们的生理上的满足跟幸福的感受并非等同。英国心理学家调查了3400多人,追踪他们五年时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抑郁症往往是过度的生理满足产生的不愉快的倾向,并不是没有得到满足。美国、日本、韩国GDP都高,但这些国家的患抑郁症的比例其实比一般的穷国要高。心理学家还指出,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4000美元时,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强很多,但过了这个“幸福拐点”之后,幸福感就跟经济收入关系不大了。心理学家也指出,许多人有高学历,有业务能力,有赚钱能力,但没有感受德智体美的喜悦能力。对幸福感最起作用的是美好的人际关系,是至爱亲朋的支持,是社会交往的融洽以及能主动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抚慰。佛经告诫我们,只想自己这一生的幸福、自己家庭的幸福,很少乃至不想国家、社会和一切众生。这是心量小。心量小,幸福也小。倘若跟一切众生共享、分享,这样心量大,幸福也大。布施是放下。但布施要有智慧,看破身外之物的假象。这需要读经。因为我们一身的毛病自己不知道。读经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言行。知错才能改。我们学佛以前已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改不是容易的事。为什么?《大众科学》杂志上曾有一篇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讲明知习惯不好,为何很难改掉?文章说:习惯,就是经过我们反复强化,大脑形成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行为变成习惯以后,便无需占有大脑资源,信息通过大脑中的“高速公路”直接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习惯反应之快,对抗它往往会消耗我们另一项重要资源——意志力。而个体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因此“意志力”对抗“习惯”,往往容易失败。所以“修持”非常重要,“修”是修习和修正;“持”是持之以恒,知行结合,长期实践。布施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就是遇到自私自利等这些事,心里还起这个念头,马上回光返照:我怎么还有这个念头,马上放下,改正。这就是觉悟。佛法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就回头了,我们会生惭愧心,不贰过。第二持戒。儒家讲“礼”,佛法讲“戒”。戒太重要了,这是根。“戒”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根源是自私、贪欲。诸恶莫作就是守礼、守戒、守法。佛经《十善业道经》是修学佛法戒律的根本大法。十善业是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还有“五戒”即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戒的精神是三千年来到現在也不变的,但条文可以变。比如,过去讲不醉酒,现在可以加上不吸毒等。戒律引申就是法律,乃至公众的良好风俗、习惯。我们真能守持“十善业道”,就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不会有占人便宜的念头。佛陀的遗教,训导后世弟子,只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戒放在第一位。没有戒,佛法就会灭掉,持戒的人、苦行的人没有了,佛法就会式微。什么叫佛法久住?人人持戒,人人不怕苦,在生活上俭朴一点,节省出来的钱财帮助需要的人。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依靠自己和家庭,而非主要依赖社会来解决生活福利,如养老问题。在美国,养老是政府要管的事,在中国,养老不是政府的事。但政府应有责任教育公民传承孝亲的传统。生活上愿意苦一点,活在世上就不会有贪恋。现代人有点迷信科学,饮食上讲求营养,所以市场上大量销售真真假假的营养品。《舌尖上的中国》宣扬饮食讲求色香味;衣着上不断追求时装;手机半年就换代,等等,这是天天增长烦恼。我们不持戒,不吃点苦,贪欲、烦恼就会伴随我们的终生。儒家的“礼”,佛家的“戒”是“行”的哲学,是真善美慧的幸福享受之大道。过去,中国有礼义之邦的美称。一个讲求礼义的国家会自然成为一切国家的模范。礼仪、戒律是德育,是根本教育。现在中国人的礼仪、戒律怎么样?中国人到国外旅游,被外国人诟病的重点就是不懂礼仪,缺少素养。我们应该有愧啊。佛教提倡“斋戒”,其中包括“忏悔”,忏悔首先要知道廉耻。礼、戒都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烦恼、不良习气,通达事理,不疲不厌,持之以恒。中国古代君子,乃至帝王都重视礼仪、戒律。刘宋文帝跟何尚之对话。何尚之说:“如果百家之乡,有一人持五戒,就会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会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会去一恶。去一恶就能停一刑。一刑停于家,则万刑停于国。这就是陛下所说的轻而易举取得天下太平啊!”第三忍辱,忍辱是讲忍耐。修身就是忍人之所不能忍,样样都能忍。别人不能忍的我能忍,心才会清净。所以,忍辱度瞋恚。瞋恚是心不平,遇到自己不满的事就有气。忍辱包括能忍天灾人祸。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恒心、毅力,要有很大的耐心。佛经《华严经》讲忍辱讲得详细,讲了三种忍辱。第一种“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决定没有报复。孟子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一定要这样认知。别人没有过错,过错一定在自己。遇到这种事情要认真反省,找出原因,消除隐患。第二种“安受苦忍”。经文举例,“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怡然不动。”佛经讲“物由心造”,“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生存环境是随着我们正报即念头转)”。现代量子力学证明了物质的本质是意念累计连续发生的幻象。现代科学证实了佛法。我们身体(也是物质)的疾病是由于我们的不善的念头、言语、行为造成的。佛书《摩诃止观》讲“恶业所起”者:杀起肝眼病,盗起肺鼻病,淫起肾耳病,妄语起脾舌病,酒起心口病,犯五戒起五脏五根病。佛法也指出,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恼怒烦是一切病缘。第三种“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这个“忍”有肯定、同意的意思。换言之,佛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我同意,接受,肯定。佛经中有的道理讲得很深,我们虽然不能理解,但要不怀疑,假以时日,慢慢地就会懂的。第四“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纯而不杂,精进就是一门深入,多门就杂了。第五禅定。“定”是修行的枢纽,要想得定,先要做到守法、守规矩、持戒,做到忍辱和精进,这样才能为人恬淡、清雅、简洁、不慕虚荣,不贪名利,没有妄想,心量大,虚空在心,犹片云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禅定有功夫的人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则不见月,众生心水亦然。心水清净则闻法音,感悟宇宙人生真相;心水浮动则不闻佛法。修禅定者,心性恬淡、寂静、喜悦,佛法中称“禅悦”。他们可以以“禅悦”为食,禅坐数日,乃至时间更长,也不饥饿,反而感觉如饮醍醐。美国心理学家齐斯真·米哈伊曾追踪观察一些特别成功人士许多年,结果发现这些人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当他们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经常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天人交融、如痴如醉的净化了的状态。他称这种状态为“Flow”(喜悦之流)。我们可以用中医术语来描述,就是气血在全身经络里轻盈地流淌或激荡。第六般若(智慧)。修定是枢纽。定是清净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心境如镜就能映出宇宙万物。“六度”是学佛人修持的六大纲领。这六大纲领再归纳,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分外财和内财。身外之物是外财,如动产、不动产。内财是我们的身体。内财布施,其一是用我们的劳力为大众服务,这是体力布施;其二是用我们的智慧替别人服务。法布施,法是理论、方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法布施是教学,其一教导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世间法;其二教导人们如何成佛的道理,这是出世间法。法布施的另一种恭敬的称呼是“法供养”。法供养的范围广大无比,佛经讲了七种。一、如说修行供养。佛菩萨的教诲,应当做的,一定做;不应当做的,一定不做。二、利益众生供养。这种供养的最好方法是向众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就是普度众生。印经、讲经都是流通佛法。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是指真正建立师生、同参道友的一种亲密关系。不但把佛法介绍给大众,而且指导他们修行,带领他们做功课。我们要修学好,树立一个榜样。四、代众生苦供养。各人造业,各人要承受果报。佛菩萨也无法代他受苦。但我们确实能代替一部分。比如,我生活充裕,可以节省一点以帮助别人。这是代众生受苦。五、勤修善根供养。修行成功的关键是善根。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根上生。善根有世间善根,有出世间善根。世间善根生出无贪、无瞋、无痴。勤修三善根,这是供养。对于世界名闻利养不起贪心,对不如意境界、恶人恶事不起瞋恚心,对一切事理通达明了,不迷惑,不颠倒,这是不愚痴。出世间善报只有一条,就是精进。愈精进,愈快乐,无有疲厌,修好禅定,生出智慧,明心见性,早日成佛菩萨,而后行普度众生之大业。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事业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转凡为圣。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觉悟的意思。学佛觉悟了,就出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境界。为什么把布施(供养)放在第一位?因为所有一切身或心的病根是悭贪。法供养中,“如说修供养”最重要,一定要依教奉行。无畏布施。“畏”是恐惧,身心不安。能帮助他人或动物离开一切恐惧,使他们身心安稳。比如不杀生。这就是为什么学佛人大多是素食主义者。关于布施,佛教提倡“净施”。“净”是清净,“施”是布施。“净施”是以清净心、恭敬心、无得失心修布施。这是大乘佛教说的“离相布施”,就是不求报答,无条件的布施。佛教讲布施也是一种财产观。佛教《大宝积经》讲“我不施舍钱财,财就会舍弃我;我现在就应当施舍,使它变为永不衰竭的财富。”越施财,财越多。财越多,越多施财。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绝不是宗教。倘若我们能传承佛陀的教育,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导一方,为民师表,移风易俗,安定社会,福利国家,犹如暗路明灯,航海指南,不可失也。
我们现在实行中国传统德育会有多大的效果呢?倘若这种德育从儿童时期开始,家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按儒家和佛家的德育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会有很好的效果。对成年人来说,管用不管用呢?很难说真管用。什么东西管用?因果报应教育有用。用伦理、道德、慈善教育辅助因果报应教育。受过伦理、道德、慈善教育的人羞于作恶,但在高名厚利的刺激下,很难把握住自己。而因果报应教育叫人不敢作恶。古代善书《安士全书》讲“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信因果报应。伦理、道德、慈善教育就起作用,中国就能成为礼义之邦。中国传统德育是伦理、道德、慈善、因果的“四合一”教育。当今真正拯救社会,核心的教育就是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慈善教育好,但倘若没有因果报应教育支持它,一生行伦理道德的人,一旦遇到大的好处,往往还会动心,还会明知故犯。小名小利他不动心;大名大利他禁不起诱惑。懂得因果报应的人,不敢作恶,经得起诱惑。为什么?知道将来会有报应。懂得因果报应的人常存畏惧,不敢越雷池一步。果报太可怕了,特别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道)恶报。倘若把伦理、道德、慈善、因果教育疏忽了,即使国家高度富庶,科技高度发达,社会也肯定不会和谐,世界肯定不会安定和平。一个国家的安定、和谐只能主要靠伦理、道德、慈善、因果報应教育。这比什么都重要。佛经讲“举一法为主,其他一切法皆为伴。”当今应以伦理、道德、慈善、因果教育为主,其他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是伴。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知。中国传统德育明确教导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历史表明这有极大的教化作用。善者能受到鼓励和鞭策,恶者能受到警诫和惩罚。
中国古人,我们的老祖宗,受儒佛两家的教育没有中断过。所以古人怕国法,远不如怕天罚法。因为国法可以逃避,而天罚无法躲避。于是历代国家的教育除了推行儒家教育,更是大力推行佛、道两家的教育,使人人都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轻举妄动。我们都看到人、动物都有生死,但不一定懂得有不断地生死,就有不断的六道轮回。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轮回无始无终。这并非佛家的发明创造。佛只是觉悟到这一真理,了解六道轮回的真相。佛法是教导人们斩断恶因,广种善因,走上解脱六道轮回之大道。基督教讲天堂和地狱,讲上帝要使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其实上帝没有这个能力。能否上天堂或者下地狱,要由因果来决定。种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种了恶因就有下地狱的趋向。命运由因果决定,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是自作自受。天堂包括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其福德是愈高愈大,欲念是层次愈高愈轻。有人会说,我没有看见,不相信。但善于想象天福的人,必定在人中间求验证。观察人间,寡欲的人享厚福,好色的人遭奇祸。道理是可以推测出来的。若对什么事都目击后才相信,岂非太愚痴了。佛经《阿难问事吉凶经》讲“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这是至理诚言。善因有福果,恶因有祸殃,心造身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果能明了此事真相,当起心动念之时,便知祸福果报。佛陀讲经四十九年。他特别反复讲清地狱的事。除了《地藏菩萨本愿经》外,还有许多佛经详述地狱的事理因果以及地狱的种种惨状。在《大藏经》中就有不下百部,较具代表性的就有25部之多。佛告诉我们,地狱的第一业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嫉妒心重,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心态。加之坚固的自私自利的念头,皆是造成地狱果报的业因。《佛说善恶因果经》详细叙述了善恶因果和六道轮回。这可参见澳洲净宗学院地狱考察小组编的《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在我国大陆,北京广化寺印刷并流通此书。明白因果报应学说,“则知行善始能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方知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善、恶业力所招。人死并非如灯灭。死的是肉体,灵识(灵魂)会转生,在六道中轮回。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里爵士以科学实验和统计证实灵识不死并转世的事实,而于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他的发现早已成为科学常识了。佛教是能接受科学考验的学说。科学越发展,越证明佛教是超越时代的。我们双眼看不见的东西并非不存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过:“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
不学经典,人们会失去精神支柱,缺少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人生最大危机是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的丧失以及理想信念和价值信念的危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拯救这一危机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儒释道的经典是普惠的大学问,我们要在诚意、正心上下功夫。学习、思索,接受中华传统德育和因果教育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事。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面对危机,我们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以担当道义为己任,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佛教意为佛陀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佛教被误解为宗教,以致佛教的原旨、本义被世人所忽视了。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与日本学者、佛学家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讲,“(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他指出,“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这种前瞻性的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汤因比大师的话表明中国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是普世教育,能引领世界。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尤其是汉传大乘佛教,通过与中国儒、道等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逐渐中国化了,形成了中国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模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和发展。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儒、释、道融合会通,将中华文化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这是中华传统智慧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东方古老文明逐渐获得世界和全人类意义的过程。在唐朝佛教完成了中国化历程。而在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式微以后,其中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这是中国佛教学者和高僧全面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结果。佛教在中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可以从历代高僧的佛经注疏中证实。同一部佛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历代高僧对佛经做出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指导众生破除迷信和谬论,启发正智,使大众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觉悟到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帮助众生解除苦难,获得圆满、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
在伦理、道德、慈善的教育方面,佛家与儒家的学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儒家是入世,佛家是出世。儒家、佛家的圣人皆有救世之志,但所指引的道路有所不同。儒家专讲入世的事情,怎样做人,做正人君子,佛家讲怎样做人,但重点讲出世的方法。只有正人君子才能入佛门。
汤因比大师高度评价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是小乘佛教。和尚在寺院里自己修行,寻求自己的身心解脱。中国的汉传佛教是普度众生,是自利利他,寻求自身的解脱,与其同时寻求一切众生的解脱。和尚们的弘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中国大乘佛教以四大菩萨做代表。第一位地藏菩萨,代表孝,修学从孝亲、尊师做起。孝道要做到圆满,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一定需要成佛,孝才能尽到圆满。孝道涵盖宇宙,涵盖了宇宙11个维次的空间的生命,而人类只生活在三维空间,蚂蚁只生活在二维空间里。第二位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把孝敬的心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能孝敬一切众生。第三位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教我们如何修成圆满的智慧。有智慧才能有圆满的孝敬。第四位普贤菩萨,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世接物贯穿有孝敬、真诚和智慧。大乘佛教修持的最终目标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的吗?《金刚经》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真”是不假;“实”是不虚;“如”是说得恰到好处,完全是事实,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不诳语”,所言绝无夸张,绝对利人、益人,帮助大众提升心智,美化心灵,充实生命的实质,止于至善的境界。两千多年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计其数。中国的正史里有不少记载。比如《二十五史·梁书庾诜传》讲“庾诜,笃学经史,晚年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日一遍。”他临终念佛,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若想多了解这类史实,可参见《历史感应统纪》。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以后,佛陀教育如同孔孟教育,列入国家的行政体制。其时,直属皇帝管辖的机关叫“寺”,如鴻胪寺是掌管外交。佛寺是佛陀教育部。第一个佛寺是白马寺。佛陀教育由国家维护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为什么?在佛教里,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佛经讲“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佛是老师,菩萨是学长。佛跟众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一切宗教里,上帝跟信徒不能平等。信徒称上帝为“主”,或“圣父”。可知上帝跟信徒的关系是主仆关系或者父子关系,尊卑有别。寺院是佛陀教育的场所,每个殿都是教室。寺院的法师里,搞教学的称“阿阇黎”,又称“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老师的思想、见解、言行可以做大众的榜样,作为学生的示范,也是学生学习的轨道。轨道意为不可偏离。佛经讲,阿阇黎“乃轨范正行,为僧师范者之尊称。”佛经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轨范正行”是“行为世范”;“为僧师范”是“学为人师”。和尚也是尊称。和尚意为亲导师,他亲自指导你读经学佛,你可以称他为“和尚”,如同大学里的研究生导师。这也如同世俗学校一样,是一种常态。和尚讲经是解释佛经的真实义。解义好比让大众认识路。大众修行好比走路。如果不认路,怎么走路!读经学佛是要下功夫的。世界上没有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没有难度的。阅读佛经、聆听和尚讲经,首先要真诚,尊重经典和尊重老师。长期以来,中国一些学术名人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指责、诋毁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中华大地上传统德育的缺失,造成中国几代人的道德素质的低下。美国长期以来的对华文化战略是“亡其国,必先亡其文化。”美国一些组织千方百计地动摇中国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这比核弹更具摧毁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讲“当中国年轻的一代人忘掉他们老祖宗的时候,美国必胜。”美国对华文化战略就是“唯美国是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思想化”“去价值化”,使中国人不再有故国之念,让中国人没有文化自信,忘掉自己民族的根和魂,以美国文化为根和魂。
儒家和佛家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伦理是讲关系。儒家主要讲跟人的关系,讲“凡是人,皆须爱。”这把伦理讲得好,但不圆满。佛法里面讲关系则博大精深,讲得究竟圆满。不但讲清楚跟人的关系,而且也讲清楚跟动物、植物、山河大地、整个虚空法界的关系。一句话,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认知极为重要。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发出大慈大悲。慈悲是真诚和爱,永恒不变的爱心。佛法讲普度众生,不舍一人。为什么?因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儒家首先重孝道,人人要有浩然之气,必须能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不尊师,不重道,就是不孝。兄弟不和,让父母担心,就是不孝;对人不实在,做事不尽责,就是不孝。佛家进一步要求我们以孝顺父母之心来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师长之心尊重一切众生。佛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戒经》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观无量寿经》讲“三福”,十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一福是基础,是人天法。做到了,才有资格入佛门学佛。第二福是小乘佛教修的。修好了,能解脱六道轮回,成阿罗汉。“受持三皈”意思是皈依佛,觉而不迷;归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指像观音菩萨这样的圣僧),净而不染,依自性清净。学佛修的就是觉、正、净(正觉、平等、清净)。“具足众戒”是守法,服从佛的一切教诲。“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礼貌。守法又懂礼,才能受人欢迎和尊重。“礼”的本质是恭敬心。恭敬心没有了,礼就没有了。为什么?“存诸心,必形于外。”你内心真有诚敬,外面自自然然地现出这样的礼节,不用人教。佛经讲“礼敬诸佛”。诸佛包括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未来佛指我们众生。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这才能把我们自己的极微细的傲慢习气都断干净。礼敬、孝顺、慈悲是万善之根本。为什么?它们都是来自同一个源头: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华严经》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众生指人和动物,是未来佛;无情众生,指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是未来佛。我们对之都要礼敬,要有这样的认知。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礼敬,就是要真心地爱护它们。对桌子、板凳也礼敬,把它放整齐,擦干净。第三福是大乘佛教修行者的成佛之道。 孔子讲“仁爱”,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推己及人,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别人的快乐是我的快乐;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佛教讲慈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大慈大悲是爱护宇宙万物,平等地爱护,没有差等,没有高下,没有尊卑。但是对有慈悲的认知是不够的,需要“修身”。“修”就是修正不良习惯。修身可以先修“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布施意为慈善捐献和服务。布施是从身外之物舍起,比如捐钱、捐物、捐药等。但布施的真正功夫是要把内心的烦恼布施掉,首先是布施掉悭贪。人人都追求幸福。人们的生理上的满足跟幸福的感受并非等同。英国心理学家调查了3400多人,追踪他们五年时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抑郁症往往是过度的生理满足产生的不愉快的倾向,并不是没有得到满足。美国、日本、韩国GDP都高,但这些国家的患抑郁症的比例其实比一般的穷国要高。心理学家还指出,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4000美元时,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强很多,但过了这个“幸福拐点”之后,幸福感就跟经济收入关系不大了。心理学家也指出,许多人有高学历,有业务能力,有赚钱能力,但没有感受德智体美的喜悦能力。对幸福感最起作用的是美好的人际关系,是至爱亲朋的支持,是社会交往的融洽以及能主动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抚慰。佛经告诫我们,只想自己这一生的幸福、自己家庭的幸福,很少乃至不想国家、社会和一切众生。这是心量小。心量小,幸福也小。倘若跟一切众生共享、分享,这样心量大,幸福也大。布施是放下。但布施要有智慧,看破身外之物的假象。这需要读经。因为我们一身的毛病自己不知道。读经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言行。知错才能改。我们学佛以前已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改不是容易的事。为什么?《大众科学》杂志上曾有一篇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讲明知习惯不好,为何很难改掉?文章说:习惯,就是经过我们反复强化,大脑形成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行为变成习惯以后,便无需占有大脑资源,信息通过大脑中的“高速公路”直接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习惯反应之快,对抗它往往会消耗我们另一项重要资源——意志力。而个体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因此“意志力”对抗“习惯”,往往容易失败。所以“修持”非常重要,“修”是修习和修正;“持”是持之以恒,知行结合,长期实践。布施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就是遇到自私自利等这些事,心里还起这个念头,马上回光返照:我怎么还有这个念头,马上放下,改正。这就是觉悟。佛法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就回头了,我们会生惭愧心,不贰过。第二持戒。儒家讲“礼”,佛法讲“戒”。戒太重要了,这是根。“戒”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根源是自私、贪欲。诸恶莫作就是守礼、守戒、守法。佛经《十善业道经》是修学佛法戒律的根本大法。十善业是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还有“五戒”即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戒的精神是三千年来到現在也不变的,但条文可以变。比如,过去讲不醉酒,现在可以加上不吸毒等。戒律引申就是法律,乃至公众的良好风俗、习惯。我们真能守持“十善业道”,就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不会有占人便宜的念头。佛陀的遗教,训导后世弟子,只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戒放在第一位。没有戒,佛法就会灭掉,持戒的人、苦行的人没有了,佛法就会式微。什么叫佛法久住?人人持戒,人人不怕苦,在生活上俭朴一点,节省出来的钱财帮助需要的人。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依靠自己和家庭,而非主要依赖社会来解决生活福利,如养老问题。在美国,养老是政府要管的事,在中国,养老不是政府的事。但政府应有责任教育公民传承孝亲的传统。生活上愿意苦一点,活在世上就不会有贪恋。现代人有点迷信科学,饮食上讲求营养,所以市场上大量销售真真假假的营养品。《舌尖上的中国》宣扬饮食讲求色香味;衣着上不断追求时装;手机半年就换代,等等,这是天天增长烦恼。我们不持戒,不吃点苦,贪欲、烦恼就会伴随我们的终生。儒家的“礼”,佛家的“戒”是“行”的哲学,是真善美慧的幸福享受之大道。过去,中国有礼义之邦的美称。一个讲求礼义的国家会自然成为一切国家的模范。礼仪、戒律是德育,是根本教育。现在中国人的礼仪、戒律怎么样?中国人到国外旅游,被外国人诟病的重点就是不懂礼仪,缺少素养。我们应该有愧啊。佛教提倡“斋戒”,其中包括“忏悔”,忏悔首先要知道廉耻。礼、戒都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烦恼、不良习气,通达事理,不疲不厌,持之以恒。中国古代君子,乃至帝王都重视礼仪、戒律。刘宋文帝跟何尚之对话。何尚之说:“如果百家之乡,有一人持五戒,就会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会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会去一恶。去一恶就能停一刑。一刑停于家,则万刑停于国。这就是陛下所说的轻而易举取得天下太平啊!”第三忍辱,忍辱是讲忍耐。修身就是忍人之所不能忍,样样都能忍。别人不能忍的我能忍,心才会清净。所以,忍辱度瞋恚。瞋恚是心不平,遇到自己不满的事就有气。忍辱包括能忍天灾人祸。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恒心、毅力,要有很大的耐心。佛经《华严经》讲忍辱讲得详细,讲了三种忍辱。第一种“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决定没有报复。孟子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一定要这样认知。别人没有过错,过错一定在自己。遇到这种事情要认真反省,找出原因,消除隐患。第二种“安受苦忍”。经文举例,“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怡然不动。”佛经讲“物由心造”,“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生存环境是随着我们正报即念头转)”。现代量子力学证明了物质的本质是意念累计连续发生的幻象。现代科学证实了佛法。我们身体(也是物质)的疾病是由于我们的不善的念头、言语、行为造成的。佛书《摩诃止观》讲“恶业所起”者:杀起肝眼病,盗起肺鼻病,淫起肾耳病,妄语起脾舌病,酒起心口病,犯五戒起五脏五根病。佛法也指出,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恼怒烦是一切病缘。第三种“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这个“忍”有肯定、同意的意思。换言之,佛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我同意,接受,肯定。佛经中有的道理讲得很深,我们虽然不能理解,但要不怀疑,假以时日,慢慢地就会懂的。第四“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纯而不杂,精进就是一门深入,多门就杂了。第五禅定。“定”是修行的枢纽,要想得定,先要做到守法、守规矩、持戒,做到忍辱和精进,这样才能为人恬淡、清雅、简洁、不慕虚荣,不贪名利,没有妄想,心量大,虚空在心,犹片云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禅定有功夫的人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则不见月,众生心水亦然。心水清净则闻法音,感悟宇宙人生真相;心水浮动则不闻佛法。修禅定者,心性恬淡、寂静、喜悦,佛法中称“禅悦”。他们可以以“禅悦”为食,禅坐数日,乃至时间更长,也不饥饿,反而感觉如饮醍醐。美国心理学家齐斯真·米哈伊曾追踪观察一些特别成功人士许多年,结果发现这些人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当他们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经常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天人交融、如痴如醉的净化了的状态。他称这种状态为“Flow”(喜悦之流)。我们可以用中医术语来描述,就是气血在全身经络里轻盈地流淌或激荡。第六般若(智慧)。修定是枢纽。定是清净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心境如镜就能映出宇宙万物。“六度”是学佛人修持的六大纲领。这六大纲领再归纳,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分外财和内财。身外之物是外财,如动产、不动产。内财是我们的身体。内财布施,其一是用我们的劳力为大众服务,这是体力布施;其二是用我们的智慧替别人服务。法布施,法是理论、方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法布施是教学,其一教导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世间法;其二教导人们如何成佛的道理,这是出世间法。法布施的另一种恭敬的称呼是“法供养”。法供养的范围广大无比,佛经讲了七种。一、如说修行供养。佛菩萨的教诲,应当做的,一定做;不应当做的,一定不做。二、利益众生供养。这种供养的最好方法是向众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就是普度众生。印经、讲经都是流通佛法。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是指真正建立师生、同参道友的一种亲密关系。不但把佛法介绍给大众,而且指导他们修行,带领他们做功课。我们要修学好,树立一个榜样。四、代众生苦供养。各人造业,各人要承受果报。佛菩萨也无法代他受苦。但我们确实能代替一部分。比如,我生活充裕,可以节省一点以帮助别人。这是代众生受苦。五、勤修善根供养。修行成功的关键是善根。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根上生。善根有世间善根,有出世间善根。世间善根生出无贪、无瞋、无痴。勤修三善根,这是供养。对于世界名闻利养不起贪心,对不如意境界、恶人恶事不起瞋恚心,对一切事理通达明了,不迷惑,不颠倒,这是不愚痴。出世间善报只有一条,就是精进。愈精进,愈快乐,无有疲厌,修好禅定,生出智慧,明心见性,早日成佛菩萨,而后行普度众生之大业。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事业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转凡为圣。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觉悟的意思。学佛觉悟了,就出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境界。为什么把布施(供养)放在第一位?因为所有一切身或心的病根是悭贪。法供养中,“如说修供养”最重要,一定要依教奉行。无畏布施。“畏”是恐惧,身心不安。能帮助他人或动物离开一切恐惧,使他们身心安稳。比如不杀生。这就是为什么学佛人大多是素食主义者。关于布施,佛教提倡“净施”。“净”是清净,“施”是布施。“净施”是以清净心、恭敬心、无得失心修布施。这是大乘佛教说的“离相布施”,就是不求报答,无条件的布施。佛教讲布施也是一种财产观。佛教《大宝积经》讲“我不施舍钱财,财就会舍弃我;我现在就应当施舍,使它变为永不衰竭的财富。”越施财,财越多。财越多,越多施财。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绝不是宗教。倘若我们能传承佛陀的教育,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导一方,为民师表,移风易俗,安定社会,福利国家,犹如暗路明灯,航海指南,不可失也。
我们现在实行中国传统德育会有多大的效果呢?倘若这种德育从儿童时期开始,家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按儒家和佛家的德育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会有很好的效果。对成年人来说,管用不管用呢?很难说真管用。什么东西管用?因果报应教育有用。用伦理、道德、慈善教育辅助因果报应教育。受过伦理、道德、慈善教育的人羞于作恶,但在高名厚利的刺激下,很难把握住自己。而因果报应教育叫人不敢作恶。古代善书《安士全书》讲“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信因果报应。伦理、道德、慈善教育就起作用,中国就能成为礼义之邦。中国传统德育是伦理、道德、慈善、因果的“四合一”教育。当今真正拯救社会,核心的教育就是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慈善教育好,但倘若没有因果报应教育支持它,一生行伦理道德的人,一旦遇到大的好处,往往还会动心,还会明知故犯。小名小利他不动心;大名大利他禁不起诱惑。懂得因果报应的人,不敢作恶,经得起诱惑。为什么?知道将来会有报应。懂得因果报应的人常存畏惧,不敢越雷池一步。果报太可怕了,特别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道)恶报。倘若把伦理、道德、慈善、因果教育疏忽了,即使国家高度富庶,科技高度发达,社会也肯定不会和谐,世界肯定不会安定和平。一个国家的安定、和谐只能主要靠伦理、道德、慈善、因果報应教育。这比什么都重要。佛经讲“举一法为主,其他一切法皆为伴。”当今应以伦理、道德、慈善、因果教育为主,其他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是伴。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知。中国传统德育明确教导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历史表明这有极大的教化作用。善者能受到鼓励和鞭策,恶者能受到警诫和惩罚。
中国古人,我们的老祖宗,受儒佛两家的教育没有中断过。所以古人怕国法,远不如怕天罚法。因为国法可以逃避,而天罚无法躲避。于是历代国家的教育除了推行儒家教育,更是大力推行佛、道两家的教育,使人人都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轻举妄动。我们都看到人、动物都有生死,但不一定懂得有不断地生死,就有不断的六道轮回。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轮回无始无终。这并非佛家的发明创造。佛只是觉悟到这一真理,了解六道轮回的真相。佛法是教导人们斩断恶因,广种善因,走上解脱六道轮回之大道。基督教讲天堂和地狱,讲上帝要使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其实上帝没有这个能力。能否上天堂或者下地狱,要由因果来决定。种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种了恶因就有下地狱的趋向。命运由因果决定,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是自作自受。天堂包括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其福德是愈高愈大,欲念是层次愈高愈轻。有人会说,我没有看见,不相信。但善于想象天福的人,必定在人中间求验证。观察人间,寡欲的人享厚福,好色的人遭奇祸。道理是可以推测出来的。若对什么事都目击后才相信,岂非太愚痴了。佛经《阿难问事吉凶经》讲“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这是至理诚言。善因有福果,恶因有祸殃,心造身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果能明了此事真相,当起心动念之时,便知祸福果报。佛陀讲经四十九年。他特别反复讲清地狱的事。除了《地藏菩萨本愿经》外,还有许多佛经详述地狱的事理因果以及地狱的种种惨状。在《大藏经》中就有不下百部,较具代表性的就有25部之多。佛告诉我们,地狱的第一业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嫉妒心重,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心态。加之坚固的自私自利的念头,皆是造成地狱果报的业因。《佛说善恶因果经》详细叙述了善恶因果和六道轮回。这可参见澳洲净宗学院地狱考察小组编的《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在我国大陆,北京广化寺印刷并流通此书。明白因果报应学说,“则知行善始能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方知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善、恶业力所招。人死并非如灯灭。死的是肉体,灵识(灵魂)会转生,在六道中轮回。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里爵士以科学实验和统计证实灵识不死并转世的事实,而于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他的发现早已成为科学常识了。佛教是能接受科学考验的学说。科学越发展,越证明佛教是超越时代的。我们双眼看不见的东西并非不存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过:“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
不学经典,人们会失去精神支柱,缺少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人生最大危机是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的丧失以及理想信念和价值信念的危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拯救这一危机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儒释道的经典是普惠的大学问,我们要在诚意、正心上下功夫。学习、思索,接受中华传统德育和因果教育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事。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面对危机,我们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以担当道义为己任,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