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什么学段的语文教学都强调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体现就是写作,它既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能否综合运用的策略之一,也是学生在将来走入社会进行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但当前高中生写出的作文差强人意,甚至赶不上小学生、初中生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状况急需改进。笔者就高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语文基础差、不扎实,语言储备量不够,表现在作文时字缺词穷、平淡无味。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汉语是母语,无需花太多的精力、时间去学,他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一点基础知识外,很少进行拓展性学习。正因为他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语言的储备量稀缺,脑中的词汇量匮乏,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情可发,即使有一时的情感灵光,也没有合适、准确的词语表述出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教师精心指导写作方法和技巧,也因他们胸无“墨水”,最终成为“无米之妇”。
2.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不够,作文苍白无力。进入高中后,随着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也就没有亲历亲睹的生活积累,作文时都是寥寥几百字,没有“味道”。
3.文章构思不清,缺乏感情。做任何事情,都要“前思”,作文也一样,需要构思,这是写作活动中的必需环节。它是学生对脑海中的表象素材进行有机有效整合的过程。俗话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这“思路”就是规则,没有这个规则,就犹如行车脱轨,虽能艰难行驶,但也是危机四伏。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经常偏题、跑题,正是由于构思含糊不清。此外,写作是习作者随感而发的,应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并让读者与其产生共鸣。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往往死记硬背作文模板,写出来的文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空洞无力,毫无情感,说明他们在习作时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到文境之中,只是把作文当做被动的任务来完成,自然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更谈不上新意。
二、针对上述情况的应对策略
1.指导并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储备量。良好的写作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练习才能达到。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积累。第一,要求学生从当前的课文中进行搜集。新版的高中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文中的用词贴切生动、准确到位,要让学生坚持摘记,熟烂于心。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渠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他们边读边记边写,品味文中的语言,抒写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当然,教师要坚持督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日久天长,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想说想写、有话可写。第三,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积累。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处处留心,感知生活,收集对写作有用的词汇,学会在使用中积累,在积累中使用。我要求他们在课中回答问题、与他人交流以及写作时,努力用自己掌握的适合的词句以巩固积累。为了使学生能够把优美的词汇内化为自己运用的“武器”,我严格要求学生加强摘抄、识记,只有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词汇量才能日渐丰富。
2.切实加强学生动手练笔,提升其写作能力。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并把自己的体会或顿时的感悟做“立即型”写作,字不在多,而在于坚持。其次组织学生反思,即让学生对自己过去已经写出的习作进行回看,看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二次体验和感悟,做再次分析与修改,做二次动笔和深刻的反思。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定会久炼成钢。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它的前提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习作时在某种程度上不清楚自己的足与不足,故此急需教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利用好批改和讲评的时机。如在评语中肯定写得好的部分,希望学生继续发挥,圈出有问题的部分,并给出修改意见。这样,学生便可以针对自己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修改,为作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再如,在讲评时,教师要精挑细选好的例文,一边讲解文中运用的写作技巧,指出文章好在哪里,使写得好的学生有成就感,一边指出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使写得不好的学生学习好的写作技巧,将来能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可以紧紧围绕教材中的课文,以此为习作范例,在平素的导学中利用好这个资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在文章的留白处进行大胆的扩写、续写,同时激励他们进行大胆创新,想别人不敢想之事,写别人不敢写之文,打开并拓展学生的思路。
总之,虽然普通高中的学生习作基础差一点,但只要师生能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就能逐步走出习作初期的“沼泽”,以适应高考的新形势。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高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语文基础差、不扎实,语言储备量不够,表现在作文时字缺词穷、平淡无味。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汉语是母语,无需花太多的精力、时间去学,他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一点基础知识外,很少进行拓展性学习。正因为他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语言的储备量稀缺,脑中的词汇量匮乏,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情可发,即使有一时的情感灵光,也没有合适、准确的词语表述出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教师精心指导写作方法和技巧,也因他们胸无“墨水”,最终成为“无米之妇”。
2.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不够,作文苍白无力。进入高中后,随着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也就没有亲历亲睹的生活积累,作文时都是寥寥几百字,没有“味道”。
3.文章构思不清,缺乏感情。做任何事情,都要“前思”,作文也一样,需要构思,这是写作活动中的必需环节。它是学生对脑海中的表象素材进行有机有效整合的过程。俗话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这“思路”就是规则,没有这个规则,就犹如行车脱轨,虽能艰难行驶,但也是危机四伏。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经常偏题、跑题,正是由于构思含糊不清。此外,写作是习作者随感而发的,应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并让读者与其产生共鸣。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往往死记硬背作文模板,写出来的文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空洞无力,毫无情感,说明他们在习作时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到文境之中,只是把作文当做被动的任务来完成,自然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更谈不上新意。
二、针对上述情况的应对策略
1.指导并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储备量。良好的写作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练习才能达到。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积累。第一,要求学生从当前的课文中进行搜集。新版的高中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文中的用词贴切生动、准确到位,要让学生坚持摘记,熟烂于心。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渠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他们边读边记边写,品味文中的语言,抒写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当然,教师要坚持督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日久天长,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想说想写、有话可写。第三,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积累。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处处留心,感知生活,收集对写作有用的词汇,学会在使用中积累,在积累中使用。我要求他们在课中回答问题、与他人交流以及写作时,努力用自己掌握的适合的词句以巩固积累。为了使学生能够把优美的词汇内化为自己运用的“武器”,我严格要求学生加强摘抄、识记,只有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词汇量才能日渐丰富。
2.切实加强学生动手练笔,提升其写作能力。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并把自己的体会或顿时的感悟做“立即型”写作,字不在多,而在于坚持。其次组织学生反思,即让学生对自己过去已经写出的习作进行回看,看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二次体验和感悟,做再次分析与修改,做二次动笔和深刻的反思。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定会久炼成钢。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它的前提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习作时在某种程度上不清楚自己的足与不足,故此急需教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利用好批改和讲评的时机。如在评语中肯定写得好的部分,希望学生继续发挥,圈出有问题的部分,并给出修改意见。这样,学生便可以针对自己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修改,为作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再如,在讲评时,教师要精挑细选好的例文,一边讲解文中运用的写作技巧,指出文章好在哪里,使写得好的学生有成就感,一边指出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使写得不好的学生学习好的写作技巧,将来能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可以紧紧围绕教材中的课文,以此为习作范例,在平素的导学中利用好这个资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在文章的留白处进行大胆的扩写、续写,同时激励他们进行大胆创新,想别人不敢想之事,写别人不敢写之文,打开并拓展学生的思路。
总之,虽然普通高中的学生习作基础差一点,但只要师生能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就能逐步走出习作初期的“沼泽”,以适应高考的新形势。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