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教师免不了都有中途接手新班的可能。每当接手一个新班,每当第一次面对全班学生,我总会有这样几句话:我不知道你们的过去,不知道你们是好是坏,你们每一个人在老师的心目中,都像一张白纸,每个人得到老师欣赏的机会都一样,每个人享受老师的关爱也一样,看谁在老师心中的这张白纸上留下美丽的图案。
每次说完这些话,学生们大都会睁大眼睛,静静地看着你,没有一个孩子走神,没有一个学生无所谓。从他们的专注神态中,我想在他们小小的心里,都会在思索着,向往着,憧憬着。尤其是那些希望表现优秀,却因自己的不足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的同学,他们心中的希望可能像小鸟一样,正拍打着小翅膀。我的话在积极地暗示着他们,你们都有希望,你们都有机会。
案例二:
曾经接手的A1班,有一位大眼睛姑娘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课积极发言,作业认真书写,下课和老师谈心、说话。而与此同时,班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悄然发生,每当这个女孩和我谈心时,总有些女孩子三五成群地或坐或立,离得不远不近,或偷偷地看着我们,或窃窃私语。我私下一了解,这个女孩在班上被同学们看成是“另类”,不受人欢迎。孩子们在我耳边大谈她的缺点,似乎她是班上缺点最多的女生。慢慢地,我发现,小姑娘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话不给别人留情面,爱使小性子,娇气,但并不像其他孩子说的那样那么讨人厌,其实,问题最多的是那一群孩子。正因为她的这些缺点,那群孩子就聚集在一起,有意与她作对,处处欺负她。其实,小姑娘很孤独,很可怜,别人有大错,她也有小错,我能怎么办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待她和对待其它孩子没什么区别,一样地对她微笑,一样地跟她挥手说再见,只是更多地牵牵她的小手。一年下来,小姑娘变了,变得开朗了,上进心强了。因为有老师对她的爱,有老师对她的一视同仁,孩子们和她的关系也变得和谐了。
我的微笑挥手,暗暗地告诉她,也告诉全班同学,她有缺点,别人也有缺点,她和别的孩子一样,没有什么不好的,她和她的同学们也慢慢地接受了这一暗示。
案例三:
班上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大块头男孩,同学们怕他,因为他一拳头下来,那是相当有威力的。刚接班时,凭借着老师的威严,他“服贴”了些,每次处理完他的事,我真是身心疲惫。于是,我想得改变教育方法,不能这样。俗话说得好,“孩子服哄。”有一次,我们年级搬书,男孩子们都想显示自己的力量,抢着要去。我带着欣赏的口气说:“你最了解男生了,你做头儿,选几个人,领着他们去搬书。”他红着脸,满脸幸福地在同学们的讨好声中当了一回“将军”,点了几员大将,雄赳赳、气昂昂地把书搬回来了,年级组的老师也不失时机地说,“韩海就是像个大哥哥的样子,你看,不用老师操心,带着大家把事情做得多好哟!”
“像个大哥哥的样子”这句话,从此深深地印在他心里。每当他和男孩子准备大动干戈的时候,只要一句“哪像个哥哥的样子?”他的牛脾气就会收敛好多;每当他不交作业,你一句“要像个大哥哥一样,不要被别人小瞧了”,他总能完成好作业。
“像个大哥哥的样子”这句话暗暗地警示着他,要让着弟弟妹妹,做事要带头,要被他们看得起。
案例四:
班上有一个男孩,戴着一副眼镜,是我班男孩中最懦弱的一个,连坐第一位的最小个子的男生都欺负他。被人欺负,他连告状都不敢。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他讲道理,激励他,没用。
有一次下课,几个男孩子在一起掰手腕,他怯生生地在旁看着。我鼓励他也参加,他红着脸怎么也不干。我灵机一动说:“来,我们俩掰掰看,你用两只手,我用一只手。”毕竟是五年级的男生,不废吹灰之力,他赢了。后来,我一只手,他一只手,我们僵持了很久,同学们都在旁边加油助威、呐喊,好不热闹。上课铃响了,还没分胜负。上课了,他满脸的灿烂,偷着在那儿乐,还时不时地举手发言。记得当时讲到“眺望”这个词,我问,怎样的看叫眺望,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当时班上的小手举成了一片树林。在这丛林中,我有意点起他,并刻意要求其他的同学坐得端端正正,在教室安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情况下,才让他回答问题,等他说完,微笑爬上了我的脸,手轻轻地拍了起来。其他同学被我感染,跟着鼓起掌来。俗话说,“有了好的开头,就是成功了一半。”后来,他自信多了,大胆多了,再也没有同学追着他,他害怕得满教室跑的现象了。
“掰手腕”是一件小事,可在他心中,也许是一件天大的事:老师竟然会和我玩。我想,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就给了他很多很多积极的暗示:“老师喜欢我。我是有力量的。”
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每个人总会接受这样、那样的心理暗示,而对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
讲道理讲得多,爸爸妈妈讲,爷爷奶奶讲,亲戚朋友讲,讲得失去了作用,失去了力量,而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实施的途径,一般通过一件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具体可感的事情间接的、隐性地、不易被察觉地表达出自己的教育目的。
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无力,尤其是那些积习很深的孩子,他知道的道理多着呢,说出来一套一套的,这一套一套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说了无数遍的话,这一套一套的对于他已没有作用,没有力量了,无法影响他的内心。
如案例三中的“大块头”,他犯了错,你还不能批评他,批评他,他动不动就跟老师对着来,和同学对着来。自从我们给他戴上“像个大哥哥的样子”这顶帽子,他的行为就真的越来越像个大哥哥的样子了。
大块头有他的优点,力气大,年龄大,其他的学生和他相处得还算行,有时还比较仗义。就凭这几点,他有点“像个大哥哥的样子”。那我们就抓住这几点,发挥他的强项,比如为班级“搬书”,比如同学们有小矛盾了,让他去当个“和事佬”,他在班上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长处也被充分肯定了,而且通过这些事,他的力量、他的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真真切切地肯定,是付出汗水、努力后得到的收获,而不是虚浮于老师口头上苍白无力的表扬。
案例四中的“小眼镜”,他是那么脆弱、无助,批评欺负他的孩子时,有时都不敢用“欺负”这个词,害怕这个词会伤害敏感、脆弱的他,我们知道“强者都是自强的”。我们希望他能“自强”,不是靠打压别的孩子,我们要用“掰手腕”这个行动,暗暗地给他力量、信心,我们要用这个给他温暖的行为,“唤醒”他的自强的心灵。
案例二中的“另类”小姑娘,其实和“小眼镜”一样,都是班级中的无助者,我们就用“每天的微笑”“每天的挥手”来抚慰幼小心灵的孤独。
对于教育者来说,带完了一届学生,又会有一届新的学生。而对于学生个体或他的家庭来说,他是唯一,教育的失败,哪怕是千分之一,对于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在我们的心中,不要给孩子们打下了或好或坏的印痕,时时刻刻认为他们都是一张白纸。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把所有的机会、欣赏、肯定都分发给所有的孩子,我们要对每个孩子“微笑,挥手”,和所有的孩子“掰手腕”,给所有的孩子“搬书”的机会。
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有人说像阳光,我说,它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丝一缕渗透在孩子们的灵魂里,又像那闲花落地化成了淤泥,呵护着花儿的点滴成长。
教师免不了都有中途接手新班的可能。每当接手一个新班,每当第一次面对全班学生,我总会有这样几句话:我不知道你们的过去,不知道你们是好是坏,你们每一个人在老师的心目中,都像一张白纸,每个人得到老师欣赏的机会都一样,每个人享受老师的关爱也一样,看谁在老师心中的这张白纸上留下美丽的图案。
每次说完这些话,学生们大都会睁大眼睛,静静地看着你,没有一个孩子走神,没有一个学生无所谓。从他们的专注神态中,我想在他们小小的心里,都会在思索着,向往着,憧憬着。尤其是那些希望表现优秀,却因自己的不足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的同学,他们心中的希望可能像小鸟一样,正拍打着小翅膀。我的话在积极地暗示着他们,你们都有希望,你们都有机会。
案例二:
曾经接手的A1班,有一位大眼睛姑娘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课积极发言,作业认真书写,下课和老师谈心、说话。而与此同时,班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悄然发生,每当这个女孩和我谈心时,总有些女孩子三五成群地或坐或立,离得不远不近,或偷偷地看着我们,或窃窃私语。我私下一了解,这个女孩在班上被同学们看成是“另类”,不受人欢迎。孩子们在我耳边大谈她的缺点,似乎她是班上缺点最多的女生。慢慢地,我发现,小姑娘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话不给别人留情面,爱使小性子,娇气,但并不像其他孩子说的那样那么讨人厌,其实,问题最多的是那一群孩子。正因为她的这些缺点,那群孩子就聚集在一起,有意与她作对,处处欺负她。其实,小姑娘很孤独,很可怜,别人有大错,她也有小错,我能怎么办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待她和对待其它孩子没什么区别,一样地对她微笑,一样地跟她挥手说再见,只是更多地牵牵她的小手。一年下来,小姑娘变了,变得开朗了,上进心强了。因为有老师对她的爱,有老师对她的一视同仁,孩子们和她的关系也变得和谐了。
我的微笑挥手,暗暗地告诉她,也告诉全班同学,她有缺点,别人也有缺点,她和别的孩子一样,没有什么不好的,她和她的同学们也慢慢地接受了这一暗示。
案例三:
班上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大块头男孩,同学们怕他,因为他一拳头下来,那是相当有威力的。刚接班时,凭借着老师的威严,他“服贴”了些,每次处理完他的事,我真是身心疲惫。于是,我想得改变教育方法,不能这样。俗话说得好,“孩子服哄。”有一次,我们年级搬书,男孩子们都想显示自己的力量,抢着要去。我带着欣赏的口气说:“你最了解男生了,你做头儿,选几个人,领着他们去搬书。”他红着脸,满脸幸福地在同学们的讨好声中当了一回“将军”,点了几员大将,雄赳赳、气昂昂地把书搬回来了,年级组的老师也不失时机地说,“韩海就是像个大哥哥的样子,你看,不用老师操心,带着大家把事情做得多好哟!”
“像个大哥哥的样子”这句话,从此深深地印在他心里。每当他和男孩子准备大动干戈的时候,只要一句“哪像个哥哥的样子?”他的牛脾气就会收敛好多;每当他不交作业,你一句“要像个大哥哥一样,不要被别人小瞧了”,他总能完成好作业。
“像个大哥哥的样子”这句话暗暗地警示着他,要让着弟弟妹妹,做事要带头,要被他们看得起。
案例四:
班上有一个男孩,戴着一副眼镜,是我班男孩中最懦弱的一个,连坐第一位的最小个子的男生都欺负他。被人欺负,他连告状都不敢。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他讲道理,激励他,没用。
有一次下课,几个男孩子在一起掰手腕,他怯生生地在旁看着。我鼓励他也参加,他红着脸怎么也不干。我灵机一动说:“来,我们俩掰掰看,你用两只手,我用一只手。”毕竟是五年级的男生,不废吹灰之力,他赢了。后来,我一只手,他一只手,我们僵持了很久,同学们都在旁边加油助威、呐喊,好不热闹。上课铃响了,还没分胜负。上课了,他满脸的灿烂,偷着在那儿乐,还时不时地举手发言。记得当时讲到“眺望”这个词,我问,怎样的看叫眺望,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当时班上的小手举成了一片树林。在这丛林中,我有意点起他,并刻意要求其他的同学坐得端端正正,在教室安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情况下,才让他回答问题,等他说完,微笑爬上了我的脸,手轻轻地拍了起来。其他同学被我感染,跟着鼓起掌来。俗话说,“有了好的开头,就是成功了一半。”后来,他自信多了,大胆多了,再也没有同学追着他,他害怕得满教室跑的现象了。
“掰手腕”是一件小事,可在他心中,也许是一件天大的事:老师竟然会和我玩。我想,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就给了他很多很多积极的暗示:“老师喜欢我。我是有力量的。”
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每个人总会接受这样、那样的心理暗示,而对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
讲道理讲得多,爸爸妈妈讲,爷爷奶奶讲,亲戚朋友讲,讲得失去了作用,失去了力量,而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实施的途径,一般通过一件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具体可感的事情间接的、隐性地、不易被察觉地表达出自己的教育目的。
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无力,尤其是那些积习很深的孩子,他知道的道理多着呢,说出来一套一套的,这一套一套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说了无数遍的话,这一套一套的对于他已没有作用,没有力量了,无法影响他的内心。
如案例三中的“大块头”,他犯了错,你还不能批评他,批评他,他动不动就跟老师对着来,和同学对着来。自从我们给他戴上“像个大哥哥的样子”这顶帽子,他的行为就真的越来越像个大哥哥的样子了。
大块头有他的优点,力气大,年龄大,其他的学生和他相处得还算行,有时还比较仗义。就凭这几点,他有点“像个大哥哥的样子”。那我们就抓住这几点,发挥他的强项,比如为班级“搬书”,比如同学们有小矛盾了,让他去当个“和事佬”,他在班上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长处也被充分肯定了,而且通过这些事,他的力量、他的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真真切切地肯定,是付出汗水、努力后得到的收获,而不是虚浮于老师口头上苍白无力的表扬。
案例四中的“小眼镜”,他是那么脆弱、无助,批评欺负他的孩子时,有时都不敢用“欺负”这个词,害怕这个词会伤害敏感、脆弱的他,我们知道“强者都是自强的”。我们希望他能“自强”,不是靠打压别的孩子,我们要用“掰手腕”这个行动,暗暗地给他力量、信心,我们要用这个给他温暖的行为,“唤醒”他的自强的心灵。
案例二中的“另类”小姑娘,其实和“小眼镜”一样,都是班级中的无助者,我们就用“每天的微笑”“每天的挥手”来抚慰幼小心灵的孤独。
对于教育者来说,带完了一届学生,又会有一届新的学生。而对于学生个体或他的家庭来说,他是唯一,教育的失败,哪怕是千分之一,对于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在我们的心中,不要给孩子们打下了或好或坏的印痕,时时刻刻认为他们都是一张白纸。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把所有的机会、欣赏、肯定都分发给所有的孩子,我们要对每个孩子“微笑,挥手”,和所有的孩子“掰手腕”,给所有的孩子“搬书”的机会。
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有人说像阳光,我说,它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丝一缕渗透在孩子们的灵魂里,又像那闲花落地化成了淤泥,呵护着花儿的点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