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朗族青年爱情成熟之后,男方父母会请媒人带着猪肉、茶叶、草烟去姑娘家求亲。姑娘父母先假意推却,不收礼物。等媒人再次送上礼物时才会接受。他们将肉分威小块,用芭蕉叶包好,由姑娘分送给亲戚。
婚期临近,如果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男方就要准备好礼物,摆在饭桌上,由媒人送去。双方家长聚集女方家,对新郎新娘进行教育。
布朗族一般都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的现象并不多见。在布朗族聚居的村寨里,往往有着许多个以血缘为纽带的“长滚”(民族或家庭),一个“长滚”亲属内的青年男女一般不许结婚。无论过去或现在都严格地实行家族外婚。在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都应该在本寨寻找配偶,只有情况特殊的人才与外寨人成亲。
布朗族的恋爱与婚姻是自由的。姑娘们到了十四、五岁便开始染齿,并把耳垂上的那个从小就穿好的孔洞中的布团取掉,重新换上一对缀着四五寸彩色丝线的银质耳环,让耳环上的彩色丝线一直垂吊到肩头上。
布朗青年们谈情说爱的方式很多,并且别致风趣,青年男女们在节日活动和生活过程中互相认识之后。小伙子们便用各种方式向自己心爱的姑娘求爱。送鲜花是小伙子们向姑娘求爱的方式之一。爱花是姑娘的特点,布朗少女极喜欢把鲜花插在白头巾上或是缀在耳环彩色丝线上,使自己变得更妩媚。于是小伙子们便以鲜花为媒,向姑娘们求爱。小伙子爱上姑娘之后,便将自己从山上采来的鲜花奉献给她。姑娘如果对献花的小伙子钟情,便会把鲜花插在包头巾上。小伙子见到这个初步许诺的信号之后,便会寻找机会与姑娘幽会,若姑娘无意,接到鲜花以后只是笑笑,闻闻味儿,便把它丢了。碰到这种情况,小伙子们往往不会马上死心。他们认为姑娘这样做并不一定意味着无情,其中也有嫌花儿不美和试探小伙子求爱心情是否真切等因素。所以姑娘们拒绝戴花之后,他们还会采集更香更美的鲜花一次次地给姑娘送去,直到她把鲜花戴上或遭到其它拒绝爱情的暗示为止。
姑娘们接到鲜花之后,既有喜悦也有忧虑,长相妩媚的姑娘往往会碰到几个小伙子同时向她赠送鲜花的事,有时几个小伙子送的都是同样的花。这时简直戴也不是,丢也不是。戴出花来,会惹得几个小伙子同时来找她幽会谈情,把花丢掉,又怕自己心爱的那个小伙子见了多心。碰到这种情况,姑娘只好把花装在筒巴里,想法与自己中意的那个小伙子相遇,然后掏出鲜花当着他的面往头上摆插一下,又赶快把它拿下来。这样做,既向心上人表示了情意,又避免了许多的麻烦。
夜访更是布朗青年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这种夜访活动多数是在”翁瓦萨”期间进行(翁瓦萨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至次年九月十五日。约在公历十月中旬至次年七月中旬)。每当深夜,小伙子们便弹着三弦琴或是唱着委婉的情歌到姑娘家里拜访。夜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群访,即几个小伙子一起到一位姑娘家里进行社交,另一种是单独拜访。前一种多属社交性质,也可能是几个小伙子同时追求一个姑娘的情况:后一种夜访事实上就是谈情,布朗语称其为“邀贯奇”,即串姑娘。
精心梳妆打扮过的姑娘们也会早早地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对于来访者,姑娘一般不能拒绝,并且要以礼相待,即使她已经有了心爱的人,也不能拒绝来访的小伙子,她所爱的那个小伙子也不能妄加反对。在开展夜访活动的那一段时间里,小伙子一般不在自己家里住宿,到哪个女孩家访问,便在哪家留宿,一般是住在火塘的左侧。让来访者住宿是女方的一种义务,来访的小伙子们如果发现他们所追求的姑娘已经和别人特别亲近,他们便会主动回避,借故下楼另选拜访对象。
布朗姑娘一般不到男方家里夜访,她们与男朋友相会的办法是“儒空”。“儒空”时节,姑娘们用笋叶在寨场上各人围上一块空地,夜幕降临时便抬上纺车,在自己围好的空地上点燃篝火摇车纺线。这时候小伙子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到纺车旁来找姑娘们谈心。对于那些不中意的人,姑娘不赐坐。只有当碰上心心相印的人时,姑娘才抽出早已备好的凳子让他坐在自己的身旁,于是两人便开始情意绵绵的长谈,亲密交往,并许下相好的心愿。
男女青年的恋爱关系确定下来之后,男青年应把自己找到对象的事告诉父母,由父母请一位老人带上一包茶叶,一包草烟去向女方父母正式提亲,女方父母如果同意这桩婚事,便收下礼物,请亲戚朋友来吃草烟和喝茶,向朋友们公开女儿的亲事,并商定婚期,准备给女儿举行婚礼。布朗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次,一般说来是头次婚礼简单,最后一次婚礼隆重。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之后举行。当预定的婚期来临时。男方的亲戚朋友(一般是小伙子),带上鸡,肉、草烟、茶叶和米酒,亲朋们把打扮一新的新朗簇拥着送到新娘家中,把女方的亲戚朋友请来吃一餐便饭,然后在头人(现在由长者)的主持下拴线,即由头人、长者、亲友将一缕缕白线缠在新娘新郎的手婉上,有些地方不举行拴线仪式,婚礼也不在女方家举行,而是在埋寨桩的地方举行。
从前,这种仪式由头人主持,主人要杀猪、宰鸡,将一个猪头和一只鸡送给主持仪式的头人。仪式在头人的主持下将一瓶酒、一碗饭和一碗肉放在寨桩前祭礼寨神。然后再去佛寺中拜佛,之后再认亲。这次仪式实际就是男方认妻,女方认夫。按布朗族婚俗,这次婚礼之后,新郎仍在男方家劳动、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则劳动、生活、居住在娘家。这样的生活一般要经过三年。这期间,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同时也属女方家庭的成员。三年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就可以举行第二婚礼。届时,妻子就携子女正式来男方家生活。个别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这三年内离异。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其隆重程度要超过第一次。举行这次典礼时男女双方都应备办较丰盛的酒席,请本寨乡亲及男女双方的亲戚进行欢宴。然后由~班青年人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送到新家去,路上新娘应放声痛哭,用悲痛哭声和自己的泪水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若不哭,父母会感到伤心。到了男方家后,婆婆在楼门口给新娘一条新筒裙,新娘把这条筒裙和第一次婚礼时母亲给新郎的上衣叠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后永不分离。送亲者们则同女方家一一清点和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并立字为凭。这亲者同时还拿出四对蜡条,让新郎新娘互相交换,以作为第二次婚礼的象征物。接下来,由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恋爱和交友的自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还要设宴款待自己交往过的男朋友们,以回忆过去的友谊,期望今后能友好相处,并接受男朋友们的祝贺。这时候,新娘和男朋友们都以歌声来问答和交流,并伴有铮铮的琴弦声,使婚礼充满别具一格的情趣和韵味。
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各住一处,并不同房。第二天鸡叫头遍的时候,新娘和女伴悄悄来到新郎的住处,推醒新郎,并带上早已准备好的东西,一起匆匆来到女方家。这时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楼门口,见女婿来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给女婿。新郎则取出两支用芭蕉叶裹好的腊条插在门上,作为结婚的象征。新婚夫妇进入房间后,女方家早已宾客满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见,并接受老人们的祝福拴线。
婚期临近,如果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男方就要准备好礼物,摆在饭桌上,由媒人送去。双方家长聚集女方家,对新郎新娘进行教育。
布朗族一般都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的现象并不多见。在布朗族聚居的村寨里,往往有着许多个以血缘为纽带的“长滚”(民族或家庭),一个“长滚”亲属内的青年男女一般不许结婚。无论过去或现在都严格地实行家族外婚。在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都应该在本寨寻找配偶,只有情况特殊的人才与外寨人成亲。
布朗族的恋爱与婚姻是自由的。姑娘们到了十四、五岁便开始染齿,并把耳垂上的那个从小就穿好的孔洞中的布团取掉,重新换上一对缀着四五寸彩色丝线的银质耳环,让耳环上的彩色丝线一直垂吊到肩头上。
布朗青年们谈情说爱的方式很多,并且别致风趣,青年男女们在节日活动和生活过程中互相认识之后。小伙子们便用各种方式向自己心爱的姑娘求爱。送鲜花是小伙子们向姑娘求爱的方式之一。爱花是姑娘的特点,布朗少女极喜欢把鲜花插在白头巾上或是缀在耳环彩色丝线上,使自己变得更妩媚。于是小伙子们便以鲜花为媒,向姑娘们求爱。小伙子爱上姑娘之后,便将自己从山上采来的鲜花奉献给她。姑娘如果对献花的小伙子钟情,便会把鲜花插在包头巾上。小伙子见到这个初步许诺的信号之后,便会寻找机会与姑娘幽会,若姑娘无意,接到鲜花以后只是笑笑,闻闻味儿,便把它丢了。碰到这种情况,小伙子们往往不会马上死心。他们认为姑娘这样做并不一定意味着无情,其中也有嫌花儿不美和试探小伙子求爱心情是否真切等因素。所以姑娘们拒绝戴花之后,他们还会采集更香更美的鲜花一次次地给姑娘送去,直到她把鲜花戴上或遭到其它拒绝爱情的暗示为止。
姑娘们接到鲜花之后,既有喜悦也有忧虑,长相妩媚的姑娘往往会碰到几个小伙子同时向她赠送鲜花的事,有时几个小伙子送的都是同样的花。这时简直戴也不是,丢也不是。戴出花来,会惹得几个小伙子同时来找她幽会谈情,把花丢掉,又怕自己心爱的那个小伙子见了多心。碰到这种情况,姑娘只好把花装在筒巴里,想法与自己中意的那个小伙子相遇,然后掏出鲜花当着他的面往头上摆插一下,又赶快把它拿下来。这样做,既向心上人表示了情意,又避免了许多的麻烦。
夜访更是布朗青年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这种夜访活动多数是在”翁瓦萨”期间进行(翁瓦萨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至次年九月十五日。约在公历十月中旬至次年七月中旬)。每当深夜,小伙子们便弹着三弦琴或是唱着委婉的情歌到姑娘家里拜访。夜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群访,即几个小伙子一起到一位姑娘家里进行社交,另一种是单独拜访。前一种多属社交性质,也可能是几个小伙子同时追求一个姑娘的情况:后一种夜访事实上就是谈情,布朗语称其为“邀贯奇”,即串姑娘。
精心梳妆打扮过的姑娘们也会早早地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对于来访者,姑娘一般不能拒绝,并且要以礼相待,即使她已经有了心爱的人,也不能拒绝来访的小伙子,她所爱的那个小伙子也不能妄加反对。在开展夜访活动的那一段时间里,小伙子一般不在自己家里住宿,到哪个女孩家访问,便在哪家留宿,一般是住在火塘的左侧。让来访者住宿是女方的一种义务,来访的小伙子们如果发现他们所追求的姑娘已经和别人特别亲近,他们便会主动回避,借故下楼另选拜访对象。
布朗姑娘一般不到男方家里夜访,她们与男朋友相会的办法是“儒空”。“儒空”时节,姑娘们用笋叶在寨场上各人围上一块空地,夜幕降临时便抬上纺车,在自己围好的空地上点燃篝火摇车纺线。这时候小伙子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到纺车旁来找姑娘们谈心。对于那些不中意的人,姑娘不赐坐。只有当碰上心心相印的人时,姑娘才抽出早已备好的凳子让他坐在自己的身旁,于是两人便开始情意绵绵的长谈,亲密交往,并许下相好的心愿。
男女青年的恋爱关系确定下来之后,男青年应把自己找到对象的事告诉父母,由父母请一位老人带上一包茶叶,一包草烟去向女方父母正式提亲,女方父母如果同意这桩婚事,便收下礼物,请亲戚朋友来吃草烟和喝茶,向朋友们公开女儿的亲事,并商定婚期,准备给女儿举行婚礼。布朗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次,一般说来是头次婚礼简单,最后一次婚礼隆重。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之后举行。当预定的婚期来临时。男方的亲戚朋友(一般是小伙子),带上鸡,肉、草烟、茶叶和米酒,亲朋们把打扮一新的新朗簇拥着送到新娘家中,把女方的亲戚朋友请来吃一餐便饭,然后在头人(现在由长者)的主持下拴线,即由头人、长者、亲友将一缕缕白线缠在新娘新郎的手婉上,有些地方不举行拴线仪式,婚礼也不在女方家举行,而是在埋寨桩的地方举行。
从前,这种仪式由头人主持,主人要杀猪、宰鸡,将一个猪头和一只鸡送给主持仪式的头人。仪式在头人的主持下将一瓶酒、一碗饭和一碗肉放在寨桩前祭礼寨神。然后再去佛寺中拜佛,之后再认亲。这次仪式实际就是男方认妻,女方认夫。按布朗族婚俗,这次婚礼之后,新郎仍在男方家劳动、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则劳动、生活、居住在娘家。这样的生活一般要经过三年。这期间,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同时也属女方家庭的成员。三年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就可以举行第二婚礼。届时,妻子就携子女正式来男方家生活。个别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这三年内离异。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其隆重程度要超过第一次。举行这次典礼时男女双方都应备办较丰盛的酒席,请本寨乡亲及男女双方的亲戚进行欢宴。然后由~班青年人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送到新家去,路上新娘应放声痛哭,用悲痛哭声和自己的泪水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若不哭,父母会感到伤心。到了男方家后,婆婆在楼门口给新娘一条新筒裙,新娘把这条筒裙和第一次婚礼时母亲给新郎的上衣叠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后永不分离。送亲者们则同女方家一一清点和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并立字为凭。这亲者同时还拿出四对蜡条,让新郎新娘互相交换,以作为第二次婚礼的象征物。接下来,由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恋爱和交友的自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还要设宴款待自己交往过的男朋友们,以回忆过去的友谊,期望今后能友好相处,并接受男朋友们的祝贺。这时候,新娘和男朋友们都以歌声来问答和交流,并伴有铮铮的琴弦声,使婚礼充满别具一格的情趣和韵味。
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各住一处,并不同房。第二天鸡叫头遍的时候,新娘和女伴悄悄来到新郎的住处,推醒新郎,并带上早已准备好的东西,一起匆匆来到女方家。这时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楼门口,见女婿来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给女婿。新郎则取出两支用芭蕉叶裹好的腊条插在门上,作为结婚的象征。新婚夫妇进入房间后,女方家早已宾客满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见,并接受老人们的祝福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