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章阅读备考策略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98122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题时,好些考生有这样的感觉:文章读完了,意思模模糊糊知道一些,就是做起题来,无从下手,硬着头皮懵懵懂懂把题答完了,考完对答案时,迷迷瞪瞪云里雾里不知当时所云,其失分之惨可想而知。
  那么,文学类文章阅读备考有无捷径?答题有无诀窍?
  一、明确目标
  理解层面: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层面: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层面: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探究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积累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利器的过程。
  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除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本语文知识的积累外,还要了解一些有关历史、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直接应用于阅读答题的有关散文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牢固掌握。
  近几年考查的文本大都是散文(短小说可视为叙事写人散文来读);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灵活,情感丰沛,是一种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便于考察考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因此,对散文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很有必要,可以根据散文的分类进行归类整理。
  散文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的不同、标准不同,分出的类也就不同。这里仅为复习迎考之目的,给散文作粗略分类,虽不甚科学,却也便利于应试规律方法的总结归纳。
  


  三、掌握方法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能游刃有余。这“理”,就是规律。因此说,解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题,掌握了规律,你就掌握了方法。
  那么,解现代文(文学类文章)的阅读题,有什么规律可循什么方法可依呢?
  规律和方法就在历届高考试题中!研究高考试题就是研究解题规律和方法。
  (一)粗读文本,大致了解:其“人”其“体”、其“实”其“虚”
  1.读的内容
  文题、作者,开头、结尾,出处、写作时间、注释,每段的开头结尾。
  2.读的目的
  ①了解作者其人:著名的,联想旧知;不熟悉的,看文后有没有注释。
  ②了解写作背景:文后注明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文章出处等,能启发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
  ③确定文章的文体类型:文体不同则文章的写作特点不同,阅读的重点、阅读的方法也不同,考题设置的形式、内容、命题的指向也不同,答题的思路、要运用的基本知识也不尽相同。
  ④大体了解文章的“实”与“虚”:实——客观现实的什么景、物、人、事?虚——作者对景、物、人、事的主观情感态度,对社会生活、现实人生、艺术人文的看法观点。
  (二)研读重点,圈画词句:把握文脉,明确“法”“旨”
  文章叙述或描写了什么事或什么人、景、物?寄寓或抒发了什么感情?揭示或阐明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艺术技法?
  1.内容、主旨
  (1)形象:人、景、物。
  (2)思想感情: 情、理。
  2.表达方式
  (1)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形写神。
  (3)抒情: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移情于物。
  (4)议论:直接阐述、托物言志。
  3.表现手法
  铺垫、渲染、烘托、对比、抑扬、象征、联想、想象……
  4.布局谋篇
  (1)线索:明线——时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暗线——“物”的隐喻对象,心理、情感发展变化过程。
  (2)结构:总分,平列,递进。
  (3)其他:过渡,伏笔,照应,详略……
  5.修辞方式
  (1)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通感。
  (2)结构类:对偶、排比、顶针、反复。
  (3)语意类:反语、双关。
  (4)语气类:反问、设问。
  (三)审读题干,领会暗示;细读句段,寻找答案;分项分点,书写答案
  高考真正的考官是谁?命题者,阅卷者。命题者是眼冷心热的“观音”,一弹指一眼神均藏玄机,心领神会者自然能安度劫难,愚顽不灵者“苦海无边”。阅卷者是心烦气躁的“苦工”,工程浩大,酷暑难熬,一杯冷水,一袭凉风,一语体贴,他心平气和,念你体恤,再苦再累,也要干得让你满意。
  读题干找答案写答案时,你要念着这两个人,你要揣摩透他们的心思,你要让他们满意,自己才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1.审读题干,领会暗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确保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题题干的设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命题的意图。创设的情境、设问的角度是显性的,而意图则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最准确的。而这命题意图是融于创设的情境和设问的角度之中的,所以,揣摩命题意图就得细心分析情境、角度。
  例如:“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2005年全国卷《一日的春光》第15题]
  题干审读如下: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揣摩“命题意图”,首先明确“设问角度”,根据“角度”抓住“创设情境”中的关键词——命题者给的暗示语,然后依据赋分的多少估摸“意图”有几个要点。
  一般地说,题干中常有以下暗示语:
  联系全文——意指文章整体思路(结构)或文章主旨、作者感情;
  文章开头——意指下文或全文: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文章结尾——意指上文或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引人思考、意蕴深刻。
  题干表述时用“这样”复指前文——意指强调前文(如上例)
  其次,某些设问的角度有一般的“命意”规律。
  词语的含义——不答本义,答“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以及附加义(作者的思想、情感)
  句子的含义——先分析句子本身有什么特点(从结构上看有几层表意,是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把句子放到所在区间联系上下文确定这几层表意在文中又是何义,别忘了思考其“附加义”。
  结构——联想基本知识:铺垫、对比、伏笔、照应等。
  哪几个方面、角度——不能答文中的具体的点,而应根据这些具体的点、按其不同的“共性”分类概括。
  为什么(原因)——由果推因,其“关口”当然在“果”中,别忘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主体形象、思想感情等。
  技巧(表现手法)——问技巧,答“技巧+效果”。“效果”则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①问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A内容,句意+文意(主题或情感等);B形式,句子的结构(句式整齐、文趣),在文中起的结构作用。②文所用材料在文中的作用,答A内容,观点、哲理、情感、人物形象+充实、丰富;B形式,行文结构……
  好处(作用、效果)——问作用,也答“技巧+效果”;“效果”则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细读句段,寻找答案。审读完了题干之后,根据题干设问的角度、创设的情境、命题的意图,在文中确定细读区位,即生成试题答案的词句语段,然后边读、边联想(根据所找到的文本内容联想散文的有关基本知识)、边圈画(关键词语、句子)、边思考(答案要点)。
  ①所找到的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
  文章或段落的开头——引出下文、总领下文(全文)、点题、开宗明义;文章或段落的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转换话题;文章或段落的结尾——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尤其注意议论抒情句,往往与文章主旨有关:点明(揭示、深化)主题、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③所找到的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铺垫——为后文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作准备。作用:引出后文,曲径通幽;照应——对前面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呼应。作用: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渲染——重复的多方面的铺叙,突出人物或环境的特点;烘托(衬托)——即侧面描写。突出……特征;对比——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抑扬——突出强调作者所肯定(先抑后扬)或所否定(先扬后抑);象征——蕴含深刻,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有接近联想(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作用:或烘托、或对比,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生动、形象;想象——较之联想,想象是虚的,联想是实的。作用基本上与联想相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蓄蕴藉、意味悠长;托物言志——托物述怀,情有所托,含蓄蕴藉;托物说理,理有所依,生动具体。
  ④所找到的内容使用了哪一种人称?
  第一人称——便于议论抒情,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真切生动感人;第二人称——亲切诚恳,增强感染力。尤要注意文中突转的人称。
  ⑤所找到的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生动形象地描绘(突出)……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对偶——句式整齐对称,突出强调;排比——增强语势,感情强烈;顶针——环环紧扣,说理则谨严周密,抒情则情感强烈,状物则条理清楚;反复——节奏感强,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反语——或辛辣讽刺,或表亲昵感情;双关——以幽默风趣,含蓄曲折;反问——加强语气,表强烈感情;设问——引人深思。若只问而不答,意味深长。
  3.分项分点,书写答案。
  答案是写给评卷人看的,但评卷老师代表着命题人,因此说是写给他们两个人看的!
  ①所写即所问:问什么答什么,不拖泥带水、风马牛不相及。②言简意赅:写出关键词。③分项分点按次序写:重点写前,次要的写后;评价写前,分析写后。④书写整洁:工整,不涂改。■
其他文献
<正>"新常态"是一个新鲜的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个词后,新常态的表述逐步被系统化,在中国有了特别的涵义,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新常态"来
为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更加科学、更加绿色环保,本文对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道路交通改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首先解答了绿色交通的理念的基本内涵,而后列举道路交通改善规划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试验检测工作是保证公路质量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主要依据,重视试验检测工作质量控制能够有助于公路建设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公路试验检测工作质量保证因
<正>“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语文教师在失去“教教材”这根传统意义上的拐杖后,陷入了教学内容虚无的困境,想要“用教
【正】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朝时为我国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达到其鼎盛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第
新形势下,贵阳市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面临着来自人口规模控制、生态环境建设、产业规划布局、土地和水资源底线、交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挑战.本文基于贵阳向
本刊讯由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纤维板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纤维板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12全国纤维板工业发展研讨会于2012年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于每个人(学生或教师)对语文材料的解读与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就要突破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局限,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就必须拒绝模式化。    一、关于发展论的语文课程的理解    对发展论的语文课程的理解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两方面。  (一)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它主要体现在对语文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上。  一是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创
春寒料峭的3月,小兴安岭的积雪尚未消融,气温也较往年明显偏低。而此时,朱彩芹和王学堂已来岛451嘹望塔,开始了又一个春季森林防火期的通讯嘹望工作。海拔584米的珠山是沾河林区
【正】 目前,人们一般地把剪刀差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混为一谈。一种观点认为剪刀差是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因而主张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来消灭剪刀差,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