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儿由于听力障碍,存在语音不清晰的现状。语音清晰度是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广大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康复训练对于提高聋儿语音清晰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有些老师和家长过于急功近利,只要求聋儿把话说清楚,走进了康复训练的某些误区。本文针对训练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求实现聋儿语言康复的有效性。
误区之一:重视“说”,忽视“听”
能够开口说话一直是家长和老师对聋儿的期望,所以语言训练成了聋儿康复的重要任务。有的孩子家长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你就教我们家孩子说话,其它的都不重要。”这种期望的结果必然导致了重视口语的表达,而忽视听觉的训练。然而,听力障碍是聋儿最本质的残疾,他们在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电子耳蜗以后,虽然可以听到声音,却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以及这种声音的意义,更不知道如何分辨声音。因此,要把听力训练作为首要的任务来完成。
建议:听觉优先,听说结合。听觉优先在听障孩子的康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因为我们需要让听障孩子通过听觉的渠道来学习语言而不是靠视觉或其他感官。有研究也证实了:聋儿掌握语言的情况与听力训练效果是成正比的,通俗的讲,聋儿听到的声音越多,声音分辨能力越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也越快越好。在康复训练中先听后说,听说结合才能完成康复目标。
误区之二:重视结果,忽视原因
作为康复教师会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诉说:“老师啊,我们家孩子怎么说不清楚啊,我还能听懂一点,其他人都不知道孩子说什么。”有的家长会问老师:“我们家孩子zh、ch、sh发不清楚,怎么办啊?” 孩子的发音是否清楚,别人是否听得懂,这是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的话题。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结果。而不考虑我孩子的听力补偿如何、康复时间有多久了、近期的康复目标是什么、目标达成多少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很少深入思考。
建议:目标发展,循序渐进。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音清晰度会随着听觉、语言、认知训练的不断提高的。家长反映的声母发音不清楚是聋儿语音不清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声母的习得是有一定顺序的。根据黄昭鸣博士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各声母音位的习得具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一般来说,声母m、b、d、h在 2~3岁之间习得;p、t、k、g、n在 3岁习得;f、j、q、x在 3~4岁之间习得;l、s、r、z在4~5岁之间习得;c、zh、sh、ch、c在 6岁习得,发音时舌尖部位靠前的声母早于发音部位靠后的声母,塞音早于摩擦音,鼻音早于非鼻音。因此,可根据上述规律,制定聋儿训练目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误区之三:重视单一正音,忽视引导与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让孩子能够把语音说清楚,在康复训练中非常重视正音。但是正音不是反复地听与仿说。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或者老师为了纠正一个音,不厌其烦地重复五遍、十遍,甚至更多次,结果孩子越说声音越小,越说越不耐烦,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也许还是把“姑姑”还是发成“嘟嘟”。
建议:加强构音与发音训练,正音方法要多样性。其实在教发音时,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帮助聋儿掌握发音的方法和发音的部位,运用游戏的方法做发音诱导。比如发“P”音之前可以玩吐葡萄皮、放鞭炮的游戏;发“h”音之前可以玩对着镜子做哈哈笑的游戏,然后将发音方法迁移运用,避免发错音再来纠正。即使在正音时,也要在给聋儿正音之前,明确在发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例如,要知道哪些音是发音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而造成的语音问题,哪些音是听力补偿不足引起的,哪些音是共鸣问题产生的等等,然后寻找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帮助矫正。正音时必须避免单纯地正一个音素,而应该与词汇、句子结合起来练习,做到“音不离词,词不离句”,最好运用孩子游戏和活动的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正音带来得消极情绪。
误区之四:重视课堂,忽视家庭训练
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会问:“老师今天教了什么啊?”孩子根本不予理会,因为孩子也许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学校也会对老师的备课、记录、康复档案整理提出许多严格的要求,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督导。其实,聋儿语音清晰度的提升,聋儿康复的成败,不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家庭肩负的重担。有些家长以自己不会教为理由来推卸责任。但是,国内外的聋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家庭因素在聋童教育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议:加强家长意识和家长培训,家校合作康复。首先要加强家长的康复意识,让孩子把话说清楚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必须肩负的重担,老师的康复训练方法只是个例子和引子,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是短暂的。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多于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学说话,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境是最真实的,最利于孩子自主地获得语言、运用语言,并且使用语言的机会更多,更有效。实际中,家长的确不如老师专业,因此,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康复知识,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就显得势在必行。有许多康复中心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多为基本常识,不能满足聋儿康复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交流沟通,针对自家孩子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康复方案。教师也有必要对家长进行督促、指导。只有让家长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家长这个教育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康复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听清楚、说清楚”的共同愿望。
误区之一:重视“说”,忽视“听”
能够开口说话一直是家长和老师对聋儿的期望,所以语言训练成了聋儿康复的重要任务。有的孩子家长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你就教我们家孩子说话,其它的都不重要。”这种期望的结果必然导致了重视口语的表达,而忽视听觉的训练。然而,听力障碍是聋儿最本质的残疾,他们在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电子耳蜗以后,虽然可以听到声音,却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以及这种声音的意义,更不知道如何分辨声音。因此,要把听力训练作为首要的任务来完成。
建议:听觉优先,听说结合。听觉优先在听障孩子的康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因为我们需要让听障孩子通过听觉的渠道来学习语言而不是靠视觉或其他感官。有研究也证实了:聋儿掌握语言的情况与听力训练效果是成正比的,通俗的讲,聋儿听到的声音越多,声音分辨能力越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也越快越好。在康复训练中先听后说,听说结合才能完成康复目标。
误区之二:重视结果,忽视原因
作为康复教师会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诉说:“老师啊,我们家孩子怎么说不清楚啊,我还能听懂一点,其他人都不知道孩子说什么。”有的家长会问老师:“我们家孩子zh、ch、sh发不清楚,怎么办啊?” 孩子的发音是否清楚,别人是否听得懂,这是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的话题。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结果。而不考虑我孩子的听力补偿如何、康复时间有多久了、近期的康复目标是什么、目标达成多少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很少深入思考。
建议:目标发展,循序渐进。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音清晰度会随着听觉、语言、认知训练的不断提高的。家长反映的声母发音不清楚是聋儿语音不清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声母的习得是有一定顺序的。根据黄昭鸣博士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各声母音位的习得具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一般来说,声母m、b、d、h在 2~3岁之间习得;p、t、k、g、n在 3岁习得;f、j、q、x在 3~4岁之间习得;l、s、r、z在4~5岁之间习得;c、zh、sh、ch、c在 6岁习得,发音时舌尖部位靠前的声母早于发音部位靠后的声母,塞音早于摩擦音,鼻音早于非鼻音。因此,可根据上述规律,制定聋儿训练目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误区之三:重视单一正音,忽视引导与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让孩子能够把语音说清楚,在康复训练中非常重视正音。但是正音不是反复地听与仿说。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或者老师为了纠正一个音,不厌其烦地重复五遍、十遍,甚至更多次,结果孩子越说声音越小,越说越不耐烦,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也许还是把“姑姑”还是发成“嘟嘟”。
建议:加强构音与发音训练,正音方法要多样性。其实在教发音时,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帮助聋儿掌握发音的方法和发音的部位,运用游戏的方法做发音诱导。比如发“P”音之前可以玩吐葡萄皮、放鞭炮的游戏;发“h”音之前可以玩对着镜子做哈哈笑的游戏,然后将发音方法迁移运用,避免发错音再来纠正。即使在正音时,也要在给聋儿正音之前,明确在发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例如,要知道哪些音是发音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而造成的语音问题,哪些音是听力补偿不足引起的,哪些音是共鸣问题产生的等等,然后寻找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帮助矫正。正音时必须避免单纯地正一个音素,而应该与词汇、句子结合起来练习,做到“音不离词,词不离句”,最好运用孩子游戏和活动的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正音带来得消极情绪。
误区之四:重视课堂,忽视家庭训练
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会问:“老师今天教了什么啊?”孩子根本不予理会,因为孩子也许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学校也会对老师的备课、记录、康复档案整理提出许多严格的要求,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督导。其实,聋儿语音清晰度的提升,聋儿康复的成败,不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家庭肩负的重担。有些家长以自己不会教为理由来推卸责任。但是,国内外的聋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家庭因素在聋童教育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议:加强家长意识和家长培训,家校合作康复。首先要加强家长的康复意识,让孩子把话说清楚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必须肩负的重担,老师的康复训练方法只是个例子和引子,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是短暂的。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多于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学说话,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境是最真实的,最利于孩子自主地获得语言、运用语言,并且使用语言的机会更多,更有效。实际中,家长的确不如老师专业,因此,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康复知识,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就显得势在必行。有许多康复中心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多为基本常识,不能满足聋儿康复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交流沟通,针对自家孩子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康复方案。教师也有必要对家长进行督促、指导。只有让家长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家长这个教育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康复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听清楚、说清楚”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