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学文科的人天生对技术会有排斥感和恐惧感。以前,我认同这种说法;而今,从事20余载中学语文教学的我,开始越来越愿意接受和喜欢网络技术了。
曾记得一位同行说过:从事十几年、二十几年教学工作的教师往往都会有职业倦怠感。面对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的重复教学,教书成了一种“熟练工种”,对职业的新鲜感和激发创新的活力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消弭。连教师自己都厌倦了教书,怎么能要求学生热爱你的课堂呢?如何让我心爱的语文教学始终保持创新的生命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由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几天的观摩与研讨让我眼界大开,信息技术及时、互动、多维等优势令我怦然心动,而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空白则更激发了我“吃螃蟹”的兴趣与勇气。
次年11月,我开始尝试借助计算机网络对本校高三学生进行临考集中式、密集型网络作文辅导实验,找寻作文教学的新起点。高考在即,各学科都在尽可能多地占据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如何在临考的有限时间里保证有效的作文训练?如何触发学生有感而发的写作动机?我利用学生网站开辟网上作文“实验基地”,建立实验网页,创设多条师生交互渠道,力图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作文教学由情趣激发与启动,到情趣传递与交流,最后到情感反馈与评价的完整过程。我每周在网上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学生通过网络提交,我可以及时在线进行一对一的“面批”。令我感动的是,有些学生半夜了还在要求上传、递交作文,有些学生经过我在网上一对一的“面批”后,依然兴致不减地对原文进行一改再改……这些现象是以前传统作文教学所看不到的,我分明感受到每个学生从网络写作中体验到快乐、成就和充实,他们对美好的精神生活又多了一种自觉追求——我相信,这才是写作的本源!
积累了高三集中性、密集型网络作文经验后,我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渐进性、常规型作文教学紧密结合。于是,我又开始另一个“超文本作文与网络自主评析研究”的新型整合实验,并以活动作文为切入点,重点放在规定作文步骤及呈现方式上。当代学生在信息中生活,在技术中成长,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数字化进程,势必对其交流方式、阅读方式、欣赏方式、表达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现代图景使他们这一代人更加倾心于多元化、立体化的表达方式。于是,我鼓励学生用各种创新的设计来呈现“超文本”的活动作文。收作业的时候,有几篇特殊的作品令我喜出望外——一个个用摄像镜头截取的精彩画面,配以美妙的音乐,耐人寻味的文字,处处给人以新鲜而强烈的震撼!惊喜之余,我开始思考如何讲评这次作文。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是文字为主,图片为辅,采用传统的分类讲析法即可达到讲评目的。而这几份作业是一个纪实性短片,声色兼备、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的冲击力非一般作文可比。于是,我设想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即时互动的环境,使观看、感受、赏析、抒发“四位一体”,在一个及时交互的网络平台上使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让“讲评”真正取得普遍性的最佳效果。新的教学方法又一次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大家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创造性火花随处可见,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目前我正在进行的另一项教学实验研究是利用网络平台支持经典阅读教学。我以鲁迅的经典作品《药》为切入点,借助网络平台的在线讨论,让学生将个性化对经典的解读转化成具有个性色彩的再度创作,采取新的叙事思路和方式,开展“我与鲁迅先生合写《药》”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同样非常精彩!
只有根植于学生心灵的教学才是卓有成效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亟待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潜能亟待开发,教师的创新教学亟待加强,这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而获得新的启示,探寻到新的路径。
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够找到网络技术这种手段,实现我的教学理想,创新我的教学实践,突破眼前的教学“瓶颈”,并唱响心中永恒的求索之歌,使我的教学生涯重现新的生命力。
(执笔人:邓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