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还要检验吗?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20070601Z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单元例4,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问:“老师,作业还要检验吗?”如果我说“要”,孩子们一定会像前面一样皱着眉头嘀咕“把x等于什么代入原方程……”;如果我回答“不要”,那么孩子们可能连检验这一个重要的环节都直接省掉了。于是,我决定把“球”再抛还给学生:“同学们,解方程要不要检验?”孩子们意料之中的回答:“要!”“那大家为什么还要问呢?”“因为写起来太麻烦了,比做题还麻烦!”意料之中的回答。“大家知道解方程为什么要检验吗?”孩子们一时说不出了。随着我的解释,孩子们明白了检验的重要性以及检验方法的道理,最后我们约定在刚接触解方程的现在要坚持写检验过程。
  课上完了,但这看似简单的一问,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深思:究竟该怎样认识“检验(验算)”?又该怎样对待“检验(验算)”和“写检验(验算)”?我们在教学“检验(验算)”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以为:
  1. 对“检验(验算)”的认识应全面而
  深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传承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包含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首先,“检验(验算)”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数学的严密性不仅仅表现在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的论证和描述上,还体现在对结果的合理与否的检验或验算中。许多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在不断反思质疑中实现其严密性的,而检验或验算也正是一种反思质疑和对严密性的追求,符合良好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要求。
  其次,“检验(验算)”体现了数学的组织化、系统化的精神。关于加法、减法、乘法等运算,若从适当的观点出发,将它们组织化、系统化,则它们之间也会有某种非常有趣的联系。比如用同一种观点,能够由加法而引出乘法,而它们的逆运算分别就是减法、除法。它们是由同一种观点(反复地对同一数施行同一运算的正运算和逆运算)组织化、系统化起来的。而我们利用加减法或乘除法的互逆性来验算的根源也正在于此,这种验算也更是能够让学生体会这种互逆关系。再比如,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再算一遍的验算,用联系的观点看正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一种体现和运用。所以,对“检验(验算)”中数学的组织化、系统化的精神的深入研究,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促进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数学模型的建构。
  从以上角度来看,小小的检验或验算既包含了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还蕴藏着数量关系和数学知识间本质联系的内涵。
  2. 对“检验(验算)”的教学应保底而
  灵活
  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重方法,轻意识”的弊端,所以学生们认识不到检验的价值,从而将检验的书写当成了累赘和负担,而随着书写要求的突然降低,随之而来的又是意识的缺失和理解的
  肤浅。
  保证的底线是教学中要明确提出检验(验算)的要求并教学检验(验算)的方法,同时用联系的观点渗透检验(验算)中蕴含的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数学精神。在检验(验算)意识缺失的现状下,对检验(验算)的要求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数量关系的价值。例如:在本节课的检验方法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会“把x=40代入原方程,从而验证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这样的方法之外,还要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检验?检验的结果使等式成立说明了什么?与方程是等式这一属性有什么联系?只有充分体验到检验(验算)的这些价值,才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和意识的提高,同时抽象概括、数学模型的建構以及运算能力也得到
  锻炼。
  学生们之所以慢慢地厌烦检验(验算),很大一方面是对烦琐的书写的厌倦,所以我们的要求要相对灵活一些,如果一味地过多强调书写,而忽略了检验(验算)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明明结果是错误的,却煞有其事地代入原方程最后竟然得到结论x的值是原方程的解这样的“伪检验(验算)”屡见不鲜,其根本就是“重形式,轻实质”造成的。本节课教学的例4,x+10=50,学生得出x=40。对于x=40是不是正确答案的检验,课本例题在明确提出检验要求之后介绍的做法是:“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而教学参考书提出了规范的检验书写格式:“把x=40代入原方程,左边=40+10=50,右边=50,左边=右边,所以x=40是原方程的解。”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是对于刚接触方程的孩子来说,第二种检验方式比做题麻烦多了,于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问:“老师,还要检验吗?”其实只要学会检验的方法,理解了检验方法的实质和深层次价值,养成了检验的意识,哪种形式的检验并不重要,检验的实质要重于形式。因此,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保底任务之后灵活地选择。当然,在开始的时候写出“检验(验算)”还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学会方法,有助于理解实质,不经过“检验(验算)”过程的书写练习,也不会形成真正的“检验(验算)”意识。
  日本著名的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却能使他们终身受益。”今天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是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着手,走出执着追求形式的泥潭而向教学本质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我担任班主任已有七年,细细品味,在此期间既有酸甜,也有苦辣,这五味杂成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也促使我不断奋进,努力成长!  一、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是一个班主任管好班级的基础,只有真正地爱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教师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爱心、宽容、耐心以及责任心,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大课间,我会陪孩子们一起跳长绳,和他们比赛纸牌搭高;十岁成长仪式上,我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个大蛋糕,和全班同学一
期刊
“学习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新的学习任务中。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 以兴趣推动迁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内在动力。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在《军神》一课教学开始环节中,教师首先出示一段与主人公刘伯承及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要求
期刊
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微时代带来了新思想的涌现与繁荣,微时代下凡事都追求速度,追求精致,追求同等时间的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着眼于“微”,发力于“微”,在一点一滴的“微小”中寻得“小语世界的满园缤纷”,助推孩子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 微阅读—山雨欲来风满楼  微时代下,各种碎片化信息大量袭来,微阅读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其文本的短小、迅捷营造出
期刊
当众多的课外阅读材料进入语文课程的时候,不少教师感觉被陡然增加的阅读“量”捆住了手脚。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使学生成长为一名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 爱读,从推荐适合的书开始  1. 本本迁移。在讲解课文中的人物、景物、情感描写及作品风格或语言特色时,可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阅读和迁徙阅读。如学习苏教版第九册《伊索寓言》后,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中国神
期刊
教师要学会充分巧妙地运用课堂评价,把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乐趣,让快乐充满数学课堂。  一、 注重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爱上课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喜欢上它并学以致用,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
期刊
前不久,听了我校特级教师杜义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者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探索,唤醒分数概念的直观感知,适时引导建立分数概念的正确表象,在回顾反思中抽象、升华“分数”的本质属性。这节课,学生亲身经历分数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节简约而有价值的好课。  片段一:实施有效操作,初步感知概念  用涂色或描点的方法表示分数。  分米 个饼 平方分米 千克  8个圆圈的 12个三角形
期刊
时下的阅读教学,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朗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节课中学生朗读的遍数、人数不少,但最终效果甚微;教师经常让学生读出“喜悦的感情”“赞美的语气”等,实际却只有朗读“要求”,缺乏朗读“指导”;即便是实施朗读指导,也过分看重概念(如某个词语读重音,某个字拖长读等),孤立强调朗读技巧;朗读评议往往流于空泛,缺乏具体的指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的朗读都提出了清晰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
期刊
“容积”就是指容器(箱子、仓库、油桶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由于执教六年级多年,我对《圆柱的容积》一课非常熟悉,上起来也是轻车熟路。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在学生学习完“圆柱的体积和容积”内容后,我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求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物体的容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猜想、测量、计算、验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容积的概念,感受容积的大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
期刊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  养呢?  一、 注重真“合作”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老师们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不再流于形式。小組合作的形式也不仅仅是小组围坐为主,而是针对班级孩子的特点,合理分组,组内同学分工明确,当有需要合作的任务时,由小组成员协同完成。在练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同伴互助。这其实对学生的协作能力、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应当完成经典诗文160篇的背诵目标,以便在背诵、理解、运用的过程中逐渐迸发出对祖国文字的深厚热爱之情,并真切感受到经典诗文背后所蕴含的重要社会、人文内涵。”那么,如何才能优化小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而切实将新课标关于经典诗文背诵的效果真正落实到实处呢?  一、 精心挑选合适的内容是优化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要想切实优化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