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品种选择 应选择早熟、抗病、优质、高产的荷兰豆品种,如永盛303、雄王等。
2. 整地、施基肥 尽量不要与其他豆类作物连作,一般1~2年应进行1次轮作。播种前要深翻土壤,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000~2000千克、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锌肥0.8千克,将以上肥料充分混匀后施入,然后深耕整平做畦。夏季播种的宜做成高畦,防止雨季畦面积水,种植采用单排单行,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保证豆荚色泽鲜艳。
3. 播种
①时间。我县一般分为3个播种阶段:3~5月、6~8月和10月至12月初。
②方法。采用直播方式。选择粒大、整齐、健壮、无病虫害的种子,要求播前晒种2~3天。每畦播单行,开沟后按株距2~3厘米点播,行距1米,播种后覆土1~2厘米厚。每亩需种子3~4千克。
4. 田间管理
①中耕锄草。幼苗出土后要抓紧浅耕锄草松土1~2次,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幼苗生长。雨季应增加中耕次数,防止土壤板结。
②浇水。从播种至植株抽蔓开花前,视天气和土壤墒情适当浇水。在抽蔓发棵时要浇透水,一般每周浇水1次,开花后3~4天浇水1次。植株进入结荚期后不能缺水,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茎叶生长和豆荚膨大所需水分。注意开花结荚期排灌水要及时。
③施肥。按照平衡施肥要求适时多次追施氮肥和钾肥。同时,有针对性地喷施锌、硼、钼等微量元素肥,防止植株早衰。当幼苗长至10厘米高时,每亩用尿素3~5千克对清水浇施;抽蔓开花时追肥1次,以氮肥为主,每亩施尿素10千克;嫩荚发育初期再追肥1次,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20~25千克、尿素10千克,施后应视土壤墒情立即浇水。一般采收10次嫩荚后,每摘两次豆荚,对水追施大量元素水溶性复合肥(氮∶磷∶钾为10∶52∶10或15∶15∶30)2~3千克。针对近年来根黑腐病发生严重的情况,苗期应多施生物菌肥,如生物红钾等,每亩对水浇施5~10千克。
④支架引蔓。荷兰豆植株高,不能直立生长,在苗高达20~30厘米时应及时搭架,架高2米,每隔2米搭1个架,用细绳引蔓上架。半蔓生品种可在始花期搭简易支架,以便于田间管理,提高产量。
5. 病虫害防治
栽培荷兰豆常见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蓟马、蚜虫和斑潜蝇等。
①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②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针对不同栽培季节选用适宜的高抗、质优荷兰豆品种。二是与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科学施肥与管水,提高植株抗逆性;前茬收获后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叶残株。
③物理防治。一是黄板诱杀。利用黄板诱杀蚜虫、斑潜蝇等害虫。黄板规格为25厘米×30厘米,每亩悬挂10~20块。二是用银灰膜驱避蚜虫。根据蚜虫对银灰色的负趋性,张挂银灰色膜条驱避蚜虫。三是挂蓝板诱杀蓟马。蓝板规格为25厘米×30厘米,每亩悬挂10~20块。四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④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好七星瓢虫等天敌。
⑤药剂防治。使用药剂防治应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褐斑病: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每隔7天喷1次,连喷两次。可选用以下药剂中的一种喷雾: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6000倍液。
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磺硫悬浮剂防治,后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两次。
炭疽病:发病初期选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6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两次。
蓟马:可喷施2.5%敌杀死乳油600~800倍液,或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
蚜虫:喷45%吡虫啉3000~4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800~1200倍液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两次。
斑潜蝇:喷1.8%或2.0%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或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
防治病虫害时多种农药需交替使用,每种农药每季最多使用两次。
6. 采收
植株开花后10天左右,当豆荚籽粒形成、豆粒尚未鼓粒时即可采收。采收标准:豆荚色泽鲜绿,品质鲜嫩,无粗纤维感,长度大于6厘米,厚度为0.3~0.5厘米(以荚粒最厚处为准)。采摘时一手捏住花萼,一手拿住豆荚轻轻向上一提,豆荚便可轻松摘下,切记不可单手硬揪,以免造成机械损伤,降低豆荚商品性。一般进入采收期后,每天都要进行采收,要求当天采摘的当天出售。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通海县植保植检站 邮编:652700)
2. 整地、施基肥 尽量不要与其他豆类作物连作,一般1~2年应进行1次轮作。播种前要深翻土壤,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000~2000千克、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锌肥0.8千克,将以上肥料充分混匀后施入,然后深耕整平做畦。夏季播种的宜做成高畦,防止雨季畦面积水,种植采用单排单行,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保证豆荚色泽鲜艳。
3. 播种
①时间。我县一般分为3个播种阶段:3~5月、6~8月和10月至12月初。
②方法。采用直播方式。选择粒大、整齐、健壮、无病虫害的种子,要求播前晒种2~3天。每畦播单行,开沟后按株距2~3厘米点播,行距1米,播种后覆土1~2厘米厚。每亩需种子3~4千克。
4. 田间管理
①中耕锄草。幼苗出土后要抓紧浅耕锄草松土1~2次,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幼苗生长。雨季应增加中耕次数,防止土壤板结。
②浇水。从播种至植株抽蔓开花前,视天气和土壤墒情适当浇水。在抽蔓发棵时要浇透水,一般每周浇水1次,开花后3~4天浇水1次。植株进入结荚期后不能缺水,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茎叶生长和豆荚膨大所需水分。注意开花结荚期排灌水要及时。
③施肥。按照平衡施肥要求适时多次追施氮肥和钾肥。同时,有针对性地喷施锌、硼、钼等微量元素肥,防止植株早衰。当幼苗长至10厘米高时,每亩用尿素3~5千克对清水浇施;抽蔓开花时追肥1次,以氮肥为主,每亩施尿素10千克;嫩荚发育初期再追肥1次,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20~25千克、尿素10千克,施后应视土壤墒情立即浇水。一般采收10次嫩荚后,每摘两次豆荚,对水追施大量元素水溶性复合肥(氮∶磷∶钾为10∶52∶10或15∶15∶30)2~3千克。针对近年来根黑腐病发生严重的情况,苗期应多施生物菌肥,如生物红钾等,每亩对水浇施5~10千克。
④支架引蔓。荷兰豆植株高,不能直立生长,在苗高达20~30厘米时应及时搭架,架高2米,每隔2米搭1个架,用细绳引蔓上架。半蔓生品种可在始花期搭简易支架,以便于田间管理,提高产量。
5. 病虫害防治
栽培荷兰豆常见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蓟马、蚜虫和斑潜蝇等。
①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②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针对不同栽培季节选用适宜的高抗、质优荷兰豆品种。二是与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科学施肥与管水,提高植株抗逆性;前茬收获后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叶残株。
③物理防治。一是黄板诱杀。利用黄板诱杀蚜虫、斑潜蝇等害虫。黄板规格为25厘米×30厘米,每亩悬挂10~20块。二是用银灰膜驱避蚜虫。根据蚜虫对银灰色的负趋性,张挂银灰色膜条驱避蚜虫。三是挂蓝板诱杀蓟马。蓝板规格为25厘米×30厘米,每亩悬挂10~20块。四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④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好七星瓢虫等天敌。
⑤药剂防治。使用药剂防治应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褐斑病: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每隔7天喷1次,连喷两次。可选用以下药剂中的一种喷雾: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6000倍液。
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磺硫悬浮剂防治,后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两次。
炭疽病:发病初期选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6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两次。
蓟马:可喷施2.5%敌杀死乳油600~800倍液,或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
蚜虫:喷45%吡虫啉3000~4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800~1200倍液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两次。
斑潜蝇:喷1.8%或2.0%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或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
防治病虫害时多种农药需交替使用,每种农药每季最多使用两次。
6. 采收
植株开花后10天左右,当豆荚籽粒形成、豆粒尚未鼓粒时即可采收。采收标准:豆荚色泽鲜绿,品质鲜嫩,无粗纤维感,长度大于6厘米,厚度为0.3~0.5厘米(以荚粒最厚处为准)。采摘时一手捏住花萼,一手拿住豆荚轻轻向上一提,豆荚便可轻松摘下,切记不可单手硬揪,以免造成机械损伤,降低豆荚商品性。一般进入采收期后,每天都要进行采收,要求当天采摘的当天出售。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通海县植保植检站 邮编:65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