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八点,不见不散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周的周一至周三晚上8点,童心家园的一群人都会相约在云上,开启1小时的“共读”学习。这是自疫情以来我们“在一起“的一种独特方式,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了10周、30天,它还将一直延续……
  这个人群有些独特,独特之处在于参与者都有相同的双重身份:在工作岗位上是恩济幼儿园的教职工,而在家中均已为人父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妈妈老师、爸爸大厨。每天晚上我们相约在一起,通过读书、通过思考,共同学习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成为智慧父母……
  这项活动的创立源于对“教育者”和“养育者”两种角色的现实思考。常常会听到有些妈妈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自己的孩子比教育一群孩子还难。我们常常和家长沟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但是回到家中面对自己的孩子,还是‘一地鸡毛’,那些理性地提给家长的建议、方法好像不灵了,我觉得好矛盾。”
  这些矛盾引发了我的思考:
  有没有可能将“教育者”和“养育者”两种角色进行更多的连结;有没有可能从面对自己孩子成长的“养育”过程中,真实而深刻地触及“教育”的现场和规律;有没有可能将“理性的教育思考”和“感性的养育经历”在现实中打通……带着这些思考我发起了线上共读活动,得到了这些具有双重身份的妈妈老师、爸爸大厨的积极响应,于是很多个夜晚,分布在各自家中的20多位爸爸妈妈8点准时在“共读”群中签到,开始我们的成长之旅!
  共读的流程简洁轻松,主要包括4个基本环节:创意签到、语音听读、问题互动、结束寄语。
  “创意签到”让共读学习充满快乐期待
  每一次“共读”的热身环节都起始于创意签到,这是一个让分散四处的我们从各自的生活状态抽离,自然转化为学习状态的有趣且有效的方式。签到内容每天都会各不相同,不一定局限在养育主题,可以是生活感悟、热点话题等等,每个人围绕当日签到主题各自表达,无关对错,重在聚焦注意和连结彼此。分享两个有趣的签到主题。
  其实每一天的主题都非常有趣,这个富有吸引力的“创意签到”环节让大家对云上共读充满了期待,让我们每天的学习起点都拥有着轻松、快乐的Style。要特别感谢“创意签到”的发起者茜茜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永无止境的创意想象!
  “语音听读”让共读学习同频共振
  这个环节是我将每天共读的章节录成一段段的语音,让大家通过聆听语音的方式聚焦每天的学习内容。现实中虽然我们无法面对面,但是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尽可能保持学习节奏同步。一边听语音,一边认真翻看书上文字,很多老师还在书上圈圈畫画做着笔记。这种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学习中的方式,大概是对成年人非常有帮助的一种学习样态。意想不到的惊喜是,语音的方式借助声音的传播很自然地扩大了学习群体,有的老师在家中还邀请爱人一同聆听,有些甚至请爷爷奶奶一起参与听读,有时孩子们也会自然地在旁边加入……全家人一起参与学习成为这次共读的一大新收获。
  “问题互动”将共读学习引向深入思考
  这个环节是在听读之后,通过提出一些和本章节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并尝试着把书上的观点和我们自己的行为建立起联系,从而内化养育知识,促进反思与改进。如在某一章节学习后提出了以下问题:“读到本章节中提出的‘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工作坊中或现实生活里均可。”
  一位妈妈说:和孩子讨论了这个问题,孩子说“赢得”是和他沟通,赢取了他的信任,我们之间是朋友的关系;“赢了”是我的命令,我们之间是敌对的关系,关系不友好,像猫和老鼠……
  另一位妈妈说:有一天爸爸要求乐乐再练习两遍拉长弓,乐乐不情愿,没有动手练习,只是用双眼看着爸爸,爸爸严厉地说“你再盯着我……”然后乐乐没再说话,又勉强拉了两遍长弓,这就是典型的“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
  这种互动方式帮助我们完成书本理论和生活实践的对接,让学习不再停留在“认知”层面,让“养育”从书本、从概念、从认同更好地走向生活,成为我们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行为。
  “结束寄语”将鼓励进行到底
  最初设计这个环节时就是想对今日共读做个结语、记录,因为想把“共读”做成一件长久的事情,所以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我们在一起一天一个脚印踏实前行的步伐,渐渐地内容和当日所学所感自然连结,用正向鼓励的话语为身为父母的我们打气鼓劲。没想到这一环节深受大家喜爱,每次小小的分享居然带来了很多有趣的思考和家中行动,举两个小事例。
  茜茜老师说:我对这一天的“结束寄语”印象最深刻——“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在尝到甜头之后。”这句话对我特别有触动,最近自己在读书,坚持阅读确实带给我很多“甜头”;我还马上分享给了孩子,她正在坚持通过早起跑步锻炼“减肥”,女儿也说“是的,坚持了一个多星期,瘦了3斤,尝到甜头了,继续努力”。
  张晴老师说:在共读26天结束寄语时,园长妈妈提到“家庭会议”中的规定适用于全家每一个人,包括爸爸妈妈……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陪伴孩子一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自身的成长和不断完善成为更加关键的一环。
  之前我家很少开家庭会议,而且提到要开家庭会议,感觉气氛就变得很凝重,似乎要开一个批斗会。经过这次学习知道了家庭会议的正确流程和很多细节,最近两周正式开了两次家庭会议,没有把家庭会议开成“一言堂”,而是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发表自己的建议。因为辅导孩子学习时我总是控制不住生气发火,女儿在会上指出了我这一点需要改进,还说道:妈妈如果没做到可是有惩罚的!最终决定如果我还是控制不住情绪发火的话,就惩罚给我化妆。好吧,因为一次不经意,我被化了一个“大浓妆”。我们都很喜欢用这种方式去讨论家庭中遇到的一些事情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每次共读的4个基本环节的分享,创意签到、语音听读、问题互动、结束寄语,每一个都用心设计,每一环都精彩连结。   在共读过程中,作为发起人的我,也不断收到来自“读友”的积极反馈。有的妈妈兴奋地分享:每晚的共读就像一剂“能量棒”,目前幼儿园尚未开园,自己在家中办公,孩子在家中学习,一天下来,没有“距离和空间感”的紧密相处,让自己在情绪和方法上常常遭遇“警报”。这1个小时,关上房门、打开书本、聆听语音、认真反思,每天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就好似白天刚刚发生过的场景和挑战,每当共读结束,打开房门时都觉得自己元气满满,好有信心地投入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现实中……
  有的妈妈说:过去上一天班,回家后就忙着洗衣做饭,很少学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孩子心中对我的定义更多时候就像一个厨娘或者总是在唠叨、提醒、指责的人。这次坚持学习,孩子看到我每晚拿起书本,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对我的形象认知好像都有所改变,再和他交流时,对抗的情绪明显有了变化。我很享受做一名“学习者”。
  有的妈妈说:过去孩子学习时我总是在旁边提醒认真点、专心点,孩子表面上应和着,但好像总有些隐隐的不耐烦。这次共读,每晚我认真学习,顾不上“教导他”,没想到结束后,看到他反而自己很专心地做自己的功课,“身教、榜样”这些原来常常给家长们提的建议,这一次在自己的家庭中尝到了“甜头”。
  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积极的暂停”“鼓励盒的运用”“家庭会议的尝试”“和孩子的秘密约定”等等这些书中的理论也渐渐成为了这些家庭中常常出现的行为。听说有的老师还在与本班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自然地分享着这些观点和做法,有的老师计划着要和本班没有参加这次线上共读的年轻老师也用这样的方式开展“班级共读”,有的老师想尝试着带领愿意深入学习的本班家长开展“共读”活动……
  我们还邀请孩子们录制了一个小小的视频,让他们说说爸爸妈妈们的变化。孩子们在视频中真诚地鼓励着家长们的努力:妈妈越来越尊重我的选择了;妈妈现在很多事情愿意和我商量商量了;我觉得妈妈现在的心态有了一些改变,我和她在一起也更开心了;妈妈对我生气的次数减少了;妈妈变得不太急躁了,有时能够听得进去我的意见了;爸爸比过去有了很多耐心,由过去的“强制式教学”转变为“理性教育”;妈妈变得比过去温柔了,虽然有时候还会着急,但是频率少了很多;妈妈现在爱对我笑了;妈妈已经好久没有发脾气了;妈妈共读的时候特别认真,我们现在還在家里开家庭会议……
  看着妈妈老师和爸爸大厨们认真地学习、勇敢地改变和成长,听到孩子们对爸爸妈妈不断改变的鼓励,我也很有价值感,觉得我们在一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具有教师、父母双重角色的我们而言,“教育”和“养育”既是工作,又是生活;既需要理性的学习,也离不开感性的体验;既要完成对自己的亲子关系的建构,也需要能够和家长产生共情与分享。也许从我们自身真实的冲突、困惑、尝试、改变开始,不断去连结、打通、反省,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成长之路。
  愿意不断成长的我们,明晚8点,不见不散!
其他文献
“老师,麻烦您多给乐乐点水喝!”“老师,毅毅上火了,您让他多喝点水。”“老师,筱筱嗓子发炎了,谢谢您让他多喝点水。”……每天晨间接待时,家长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老师多给孩子喝点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能够喝一两杯水;有的孩子接了满满一杯水,却只喝一两口。为了让孩子们喝足量的水,我们想了各种办法:创设了喝水记录栏,记录今天喝了几杯水;通过故事、儿歌引导幼儿,讓他们知道喝水的重要性,培养喝水习
今天下班送完最后一个孩子后,我刚准备坐下来喝口水,一个家长就怒气冲冲地闯进班里来,大声喊着:“老师,你怎么回事,我们孩子拉(尸巴)(尸巴)到褲子里你也不给我们换!”  我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说:“不好意思,今天白天我就看见小宝有点难受,感觉他可能想拉(尸巴)(尸巴)。可是劝了他好半天他也不去。直到快放学时我都关注着他,担心他拉(尸巴)(尸巴)在裤子里,估计离园的时候他憋不住了,我也没发现。
“我和小刚在一起做游戏,一不小心我把他绊倒在地,我急忙扶起他,说声对不起,他笑着对我说,没关系。”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带小朋友们唱这首歌,也会像歌里唱的那样引导幼儿在犯错时说“对不起”,听到道歉后说“没关系”。这一组简洁明了的对话是老师在处理幼儿同伴矛盾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只是在这样日复一日、循循善诱的引导后,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说对不起,我有理。  丁丁是中二班的小朋友。小家伙长得
提起“互联网 ”,相信大家对“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此故事是营销界的神话,刊登于1998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也称作“购物篮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沃尔玛管理人员分析销售数据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啤酒”和“尿布”两件毫无关系的物品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被同时销售),经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出现在年轻父亲身上。1993年美国学者Agrawal通过分析购物篮中的“啤酒”与“尿布”集合,
“平等爱护每一个幼儿”是每一位教育人的职业追求,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事实上很难做到绝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究竟如何做才能使我们可以更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幼儿呢?  一本名为《有力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学习的策略》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本书由三位美国教师——埃米、朱迪和夏洛特合著,王连江翻译。三位作者在美国幼教领域工作多年,对观察幼儿、与幼儿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指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
“教育诊断”栏目的专家:  您好!  近期我们中班小朋友特别喜欢玩监狱游戏,我觉得有价值,却又担心有不良影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老师偶然碰倒了音乐区小朋友们正在搭建的舞台装饰作品,一位小朋友突然开心地对我说:“要把你关进监狱。”她带领小朋友们在音乐区开设了监狱的区域,表演“老师被关起来”的节目。我看到孩子们兴致很高,就配合他们表演了。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场景,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小朋友坚持
开学了,我们班新来的文文却常常处于“溜溜达达”“呆呆发愣”的状态。吃过早饭,其他小朋友都快速奔向活动区,文文却在屋里走了一圈又一圈,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有时也会坐在那儿盯着一个角落一动不动,好像大家都不存在一样。“你干什么呢,怎么不玩啊?”小筠好奇地问他。“那么多的玩具,你想玩哪个都行,快玩吧,要不一会儿收玩具了!”晨晨也催促道。文文瞪着眼睛看了他们一下,转身走了。  我心里嘀咕着:“孩子,难道是
延庆位于北京西北部山区,是北京最偏远的郊区。近些年,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首都北京的教育阳光温暖到每个角落。延庆的教育持续得到北京城区的帮扶,我们的教师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直接受益人,在北京城区的帮扶与引领下逐渐成为具有自信的幼儿教师。同时,延庆城区的园所也在通过支教、交流等不同形式对周边农村幼儿园发挥着引领辐射作用。可以说我们延庆的教师一边享受着被帮扶的福利,一边在积极“反哺”。这样的双重身份
我园一直致力于食育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开展食育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活动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遵循幼儿兴趣生成的活动少,幼儿的参与度也受到影响。例如水果这一主题活动,教师预设了很多幼儿可能感兴趣的活动。但只有少数幼儿选择了这一区域,除了餐厅的“厨师”显得比较忙碌外,其他人似乎游离于游戏之外。  于是我们确立了“如何在食育主题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教研主题,希望教师能遵循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提高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实施和深化,北京市学前教育改革发生了跨越式发展,教研工作在推进幼儿园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据北京市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实际调研发现,各区学前教育质量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一些新建园、民办园、基础薄弱园教研意识不够强,教研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区域教研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