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p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平时所见所闻,从四个方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和现象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同行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高潮迭起,好像我们的历史课己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其实并非如此,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我就平时听课及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和现象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同行的思考。
  现象一:多媒体代替了大脑
  毋庸置疑,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技术对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改变教师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的情况却是“课不够,课件凑”——这已经成了目前公开课上的普遍现象,既形象又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成就了公开课上新的表演。一位老师说,过去上公开课怕板书写得不好,现在有课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如一位名校的老师在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整堂课上给学生展示了约有八、九十张图片,从古到今,中国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象放电影一样放给学生看,材料极其丰富,可以看出老师确实作了精心准备,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但给人的感觉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真正应该让学生掌握的是变迁的原因和规律,这位老师却并没有让学生或者自己总结出来,纯粹图的是热闹,图的是形式。一旁听课的一位老教师针对当前教师上课普遍存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的过多、过滥的问题感叹到:“现在的老师上公开课太幸福了,需要什么样的课件都能从网上下载……”。
  但这种幸福的背后是不是暗藏着教师的懒惰与退化呢?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如果思想走不动了,教师成长的路就不会延伸太远。”
  现象二:形式代替了思考
  和课件一样,“合作讨论”也是每一节公开课上都有的“保留节目”。通常讨论的范围4—6人,讨论的内容则五花八门。但更多现象是看起来热火朝天,也许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学生的讨论就在老师的“停”字声中草草收场了。更多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主要有以下现象:
  现象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内容,读后在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问题:合作学习的目标指向不明,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显得盲目。学生抓不住讨论的要点和交流的“序”,让合作性学习流于形式,美其名曰合作性学习,而其实质是放羊式教学,自由放任,收效甚微。
  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像布鲁姆说的那样“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象一”可设置这样的合作学习环节:阅读《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内容,读后请同学讨论归纳决定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有哪些?,然后各自提炼归纳出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最后各小组同学谈谈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对当今世界有何借鉴意义。任务、要求、步骤交代得很明确:(1)自读课文有关内容;(2)讨论归纳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3)提炼出主要的内容;(4)每组出一人谈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现象二: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时教师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这次危机有什么特点?,第三次经济危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主观随意。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质量,合作次数偏多,使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契机,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那么,何时为佳呢?我认为:一是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候;二是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的时候。“现象二”中的第二、三次的合作内容没有深度,仅仅为追求合作气氛。应该在学生学习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等内容后,教师再设计如下问题:从“空前繁荣”的美国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你能得到什么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用的启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总之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实现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现象三:在许多公开课上,教师因为担心时间问题,所以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往往急于求成。教师把问题抛出后,学生独立思考还不到二分钟,就让他们投入讨论;讨论刚展开,学生刚进入激烈的思想交锋,就要他们停止,真是刚一开锣,就“鸣金收兵”。
  问题:合作学习的时间、心理准备均不充分。合作学习成了教师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性教学行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流于形式。致使讨论如无源之水,所述见解不成熟,没深度。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
  现象四:学生处于合作状态时,教师盲目地在组间巡视,这里站站,那里看看,无所事事,像一个旁观者。
  问题:教师的角色意识不强,教师只是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笔者曾听过几节公开课,都是老师预先布置好专题,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研究,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没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在下面我再重点论述这一普遍现象。
  现象一:学生为主体,教师找不着自己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时,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就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但是没有看到。
  前面谈到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意识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控,担当好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他们合作的进展情况,要揣摩他们的认识心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例如,当学生碰到学科知识问题时,老师应介入讨论,以便给予及时的点拨。还要适时地教给他们合作学习的技巧,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
  现象二:精确到秒的排练
  课改新理念催生课堂新表演,这是目前公开课上的普遍现象。“作秀、煽情、缺乏家常课的朴素真实……”一些老师反映自己并不愿意上这样的公开课。
  近年来,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上公开课与教师的考评、职称挂钩,希望借此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可结果却使得原本用于交流、研讨的公开课越来越趋向完美。老师们普遍担心在众多领导和评课专家面前,自己是否有能力驾驭如此开放的课堂?于是,为了防止意外出现,学生也不得不参加公开课的排演。有的老师给学生发“剧本”:老师提问,甭管会不会都得举手,每道题谁来答大家心理都有数,答题时间甚至精确到秒。我们从课堂上老师不时的偷眼看表就能看出来。不过,既然是表演就免不了穿帮。有一次,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的答案就已经脱口而出了。让我不由想起了赵本山的一句台词:“恭喜你,都学会抢答了。”
  真实的课堂是给学生上的,而不是给听课老师上的,更不是做给人看的。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真实的课堂,因真实而可信,因错误而美丽。真实的课堂,学生应是“探索者”,而不是“执行者”。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错误并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纠正错误。真实的课堂,应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课堂。学生表达的观点,闪烁的思想火花,应该是多彩的富有个性的,有时甚至是可笑的,而不应当是上课者和听课者很满意的“标准件”。真实的课堂,不应是学生表演的课堂,也不应是教师卖弄的课堂,应该是目标明确,方法灵活,求真务实。
  如何上好新课标课程,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新课标,认真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防止教学过程中“有形无质”的现象出现。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让我们为之共同努力吧!
其他文献
探究性学习,或称“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本学期我班实施了这一实验,本文拟从选题、实施方案与具体步骤,实验成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以及在新课改中的重要意义,并运用实例讲明了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阐明了了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综合学习等因素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宽松和谐;学习习惯;综合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确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主题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教学 突破与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的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简单的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
【摘 要】对于早期阅读,我们将其定义为在学前阶段,利用图文并茂的书籍来帮助幼儿衔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过度阶段,从思维、想象、习惯、个性等几个方面来综合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本文将通过目的、现状、方式等几个方面来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 早期阅读 目的 现状 方式    一、幼儿早期阅读的目的  对幼儿的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幼儿在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度阶段中打好基础。在幼儿
摘要: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因地制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有激趣、活动、选择、反馈等等。本文从人、事、景、物、情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 挖掘 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
【摘要】:每当我接手新一届初一学生时,都有同样的感受:孩子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可是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时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虽然都能注意听讲、认真做笔记,可是考试成绩总是不敬人意,这是非常令我苦恼的事。  我是一名有八年英语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算是老教师了。每当我接手新一届初一学生时,都有相同的感受:孩子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可是他们在英语课上时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虽然都能注意听讲、认
【摘 要】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从而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此,本文从重视朗读教学、再现形象以及结合语境和联系生活等方面就培养学生的语感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目的是想努力实现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自主阅读 语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实施好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探索,积极投身到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去,为学生学好英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文就作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归纳,希望能与同仁们进行广泛地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
【摘 要】关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育专家有许多真知灼见。本文站在学生、教师立场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明确历史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教学 思考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一个通俗而又复杂的教育命题,近期已悄然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许多教育专家都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