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对音乐意境处理的效用r——以《巴蜀之画》为例

来源 :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ug_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钢琴教学关于作品音乐意境的处理,学界目前的研究仅停留于从学生心理、认知、演奏技巧等表层教学方法上的讨论.而教学实践中,如何从“表层”描述进入到“深层”作品音乐意境的阐释,是高校钢琴音乐教师在教学法层面从“传统走向现代”应以探索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当代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结构多元,教学过程中将其知识结构与冥想能力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作品音乐意境的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该文以作品《巴蜀之画》为例,对其予以讨论.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人才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密切相关.但应用型高校由于建设时间、自身特点等原因,在改革推行进程中也存在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师资建设等不完善的问题.文章围绕学校、学生、社会和教师四个维度,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模式,但其在资源建设、教学模式、社会需求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该文提出了基于精品课程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重构了课程体系和内容、系列化建设程序设计类课程理论课开放课程;建设了系列化层次化情境化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实施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与虚实结合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完成了立体化程序设计类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从课堂教学质量、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来看,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良好.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的有益尝试.该文在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的基础上,从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教学设计及过程、资源建设及作业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过程管理分析,总结双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有效地推进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以课程论为基础,梳理了外语课程思政元素表,从顶层设计层面架构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并基于形成性评价,从定量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思政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检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方式,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落实提供范式参考.
“金课”作为学科教育培养研究的热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探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如何构建英语翻译金课,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和交流,利用同伴互评模式,调动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成长,这些都是打造英语翻译金课的基本途径,亦是提高英语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而如何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打造英语翻译“金课”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法和数理分析法等科研方法,探讨基于健康体适能的PBL模式融入大学体育课教学对促进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与批判思考能力的干预效果.通过在两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班级中各选取两个班,分设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健康体适能的PBL模式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与批判思考能力,从而验证了学生日常身体活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策略干预达到目标.
新时代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所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建构主义视域下,突出学习者的主动性,结合创新体制推动人才体系建设,这是国内高校不断完善与建立“第二课堂”相关制度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近年来,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逐渐成型,结合新时代新特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强化以自主学习成长为指导的建构主义课程创新模式,对于高校实践育人体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课教学是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师热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在高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得以广泛开展,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创客教育理念也是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创客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围绕课堂打造全新的创造力培养新模式.探讨如何将微课教学与创客教育进行融合,意在以创客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为英语学科教学打开新的视角.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战略思想,不断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教学改革影响着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改变也必然带来教务管理工作结构上的改变.基于新的变化和挑战,对教务管理服务引导服务并行模式进行探索,做好高职院校教务工作的管理与服务.
中药学专业课程具有门数多、时间跨度大的特征,结合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基础牢、实践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并顺应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打破课程壁垒,与时俱进地重新定位学科属性,合理配置资源,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