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文人有两副嘴脸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知”为何坍塌?“斯文”如何扫地?《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易中天新出的随笔集,从孔子时代追溯文人的源头,在对士人、学人、诗人、文人等类型的区分中,考量风骨、气节、担当、性情、学养和理想,烛照中国文人在历史和当下社会中扮演的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角色。
  两副嘴脸
  说来也不奇怪,因为文人原本就有两副嘴脸,一副叫谄媚,还有一副叫狂傲。谄媚当然没人看得起,狂傲却有吸引力。因此,坊间流传的,便多半是文人狂傲的故事。比如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之类。祢衡的“击鼓骂曹”,也为众人津津乐道。
  这类故事之所以广为传播。又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奇。所谓“传奇”,不奇谁传?但既云传奇,当然稀少罕见。这岂非反过来证明,文人当中,其实狂者不多?
  第二个原因。就是“替代性满足”了。也就是说,在民众的内心深处,至少有某些统治者,比如昏君和暴君,奸臣和阉竖,是该骂的。或者,是可以表示一下蔑视的。但当真自己来骂,尤其是骂正在台上的,又不敢。最好是有别人来骂,还骂得出彩;有别人来蔑视,最后又没出问题。这就皆大欢喜。文人狂傲的传奇,便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这当然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可惜说到底,还是一种“意淫”。
  意淫也是有快感的,故很能迷惑一些人。而且,哪怕明知靠不住,也宁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久而久之,便信以为真,把假象当成了真相。
  其实这事,应该说是“亦真亦幻”。前面说过,凡文人,皆御用,只有“在岗”和“待岗”之别。这就要“见用”。用不上,就会闹情绪,发牢骚,甚至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比如祢衡,就曾怀揣名片,奔走许都。求职不成,这才骂遍朝野。
  就连文人的“反叛”或“反骨”,也当作如是观。要知道,历史上的文人,原本就是皇帝的弄臣。当上了的如“宠姬”。没当上的如“怨妇”,但都无不“盼临幸如望云霓,展菊花似绽新蕊”。只要皇上的龙体能够眷顾,哪怕去当夜壶。皇家的夜壶。也总归是金贵的。
  如果连夜壶都当不上呢?那就破罐子破摔,由“文人”变成“狂人”。这跟后宫嫔妃为了争宠,由撒娇而撒泼,没什么两样,甚至就是“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正所谓:夜壶不能当,就去做宋江;一朝天子唤,没人不上床。文人会有两副嘴脸,原因就在这里。
  至于“新文人”,则不过换了东家。东家不定就是谁。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民众。他们自己。则既可当“五毛”,也可扮“草根”。反正,秀场就是官场,人前即是御前,都是“只有姿态,没有立场”。既然本无立场,也就无所谓“左右”。左也好,右也罢,都是“走台”,都是“作秀”。正如我在《韩寒的新衣》中所说,对于他们来说,“为民请命”和“含泪劝告”没有本质区别,只看“画眉深浅入时无”。
  三种姿态
  除了狂傲,清高也是文人的一张脸,一副牌。
  文人清高吗?当然。清高,是文人的Logo。但,也只是Logo。真正的清高,属于士人。文人,其实是表演清高,或自命清高。只不过,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有时也变成了真清高。这就正如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样的清高,也有三种。第一种是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自以为天下第一,谁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名为“清高”。实为“傲慢”。第二种是忸怩作态,待价而沽,口头上唱的是“归去来兮”,骨子里想的是“终南捷径”。这种名为“淡泊”,其实“钻营”。第三种就是演技颇高,或半真半假,甚至本有清高的一面。这就正如“三陪小姐”,未必都是“风尘女子”,也有“清纯少女”型,卖艺不卖身的。看走了眼,上当受骗,那是你自己的事。
  文人,为什么要故作清高呢?因为“卖相”较好。要知道,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古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文人也好,士人也罢,都一样。只不过,士人是去帮忙,文人却只能帮闲和帮腔。这就让其中一些也有理想抱负的,难免愤愤不平。如果连帮闲和帮腔的份都没有,更要抱怨。因此,不才明主弃,其实是“撒娇”;天子呼来不上船,则其实是“撒气”。因为李白。是并不甘心当文人的。
  撒娇和撒气。有没有用?难讲。但狂傲和清高。则肯定有利于“讲价”。人都是容易“犯贱”的,皇帝或掌权者也一样。你越是谄媚,他越是看不起。你要是摆摆谱,没准他更想要。这道理。有经验的交际花都懂。你不把银子花够,功夫做足,她决不会跟你上床。
  这就是文人的“清高”。其中,有做出来的,也有演出来的,都是姿态。至于恃才自傲,则其实是狂傲,是嘴脸,也是姿态。但无论哪种,都不敢蔑视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不但不敢得罪,还要受其荫庇,分其杯羹。所以。谄媚也是真嘴脸。
  故,古之文人,有两副嘴脸:谄媚和狂傲;也有两种姿态:狂傲和清高。但这是“老皇历”。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思想改造”,70年代“斗私批修”。狂傲和清高,是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这是连撒娇和撒气,都被不允许,谁还敢故伎重演?
  现在就更没市场。改革开放后,公民作为个人,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进入互联网时代。更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和言论。自由地表达好恶和爱憎。这个时候,如果还傲气十足,牛皮哄哄,或者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谁尿你呀?
  这就要调整姿态;而新文人的新姿态,或者说新表睛,就是“愤激”。新的表情
  调整是必须的。前面说过。凡文人,都要走台、献艺、开屏,而且是秀给别人看的。只不过,以前是秀给朝廷看,文坛看;现在则要秀给网民看,大众看。但,不管给谁看,都得察言观色,弄清楚看客喜欢什么,才能保证“收视率”。
  选择愤激作为姿态,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如今,虽然日子越过越好,却又差不多每个人都憋了一肚子气。弱势群体苦,中产阶级难,其他人也各有压力、烦恼和憋屈,可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很想“出他娘的一口鸟气”,是民众的普遍心理。这时,如果有人出来“代骂”(呵呵,不是“代驾”),肯定“大决人心”。甚至甭管骂谁,只要骂得痛快,也能让人爽。某些从不讲理只会骂人的家伙,居然拥有众多粉丝和拥趸,这是原因之一。   何况愤激也有传统。辛亥以后,革命成了主旋律,激进成了主流派。调门越高,就越是显得立场坚定、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不过,以前是一边倒地“左”,现在是分左右地“愤”。但无论“左愤”还是“右愤”,共同的特点,都是愤激、非理性、不讲道理。
  这就值得警惕。因为没有理性的立场,很可能只是姿态,或者表情。因此,他们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完全可能只是为了表态,站队,抢话筒,昭告天下,占领道德制高点,争夺公共话语权。这样的“侠义”,岂不可疑?
  何况就算他们的想法是真实的,又怎么样呢?也只能培养造就“太平天国”“义和团”。再加“革命小将红卫兵”。事实上,愤激的情绪,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它只能有一个效果,就是为走台作秀的文人增加“票房”。
  当然,国家有难,世道不公,有人出来说话,总比万马齐喑好,哪怕那人其实是作秀。不过,我更希望是“理性的声音”,而不是“正义的火气”。忧国忧民没有错,却决不等于骂爹骂娘。我们需要的,第一是理性,第二是理性,第三还是理性。
  事实上,有三种愤激:当事人的,一般人的,文化人的。第一种,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一个人,房子被强拆了,案子被错判了,血汗钱被私吞了,亲骨肉被杀害了,你还让他“淡定”,那是没有心肝。
  第二种,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因为“路见不平一声吼”。原本“见义勇为”,总不能要求人家吼得“温良恭俭让”。不过,我也愿善意提醒:最好能理性一点。至少,弄清事实。否则,弄不好就会整出“冤假错案”,那可是违背初衷的。
  至于文化人,则必须理性。他可以“愤怒”,不能“愤激”。或者说,可以怒骂,可以怒斥,可以怒吼,但一定要基于理性的判断,归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骂娘泄愤,煽动情绪。极端的情绪化,不是“士人的传统”,更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与良心”。
  混血与转型
  士人、学人、诗人、文人,是文化人的四种主要类型。所谓“文化人的分野”,便在这里。但必须再说一遍,这不是“职业类型”,无关乎“职业身份”。学者,也可能是文人;作家,也可能是士人。参加某组织或某机构,属于某团体或某圈子,也不足为凭。要知道,就连明代锦衣卫里,也有正人君子,何况“写作组”之类?此其一。
  第二,这事也无关乎私德。过去,因为公认“文人无行”,文人泡妞,大家听说都一笑了之,甚至乐观其成。但如果视“风流罪过”为文人专利,或以为风流者必是文人,则大错特错。陈独秀就很风流,并不妨碍他是士人。樊哙就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此人虽是“屠狗辈”,但这话说得很到位。
  第三,所谓“文化类型”,是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马马虎虎打个比方,类似于人的血型。只不过,文化血型,不全由天赋。而且,既可“转型”,也可“混血”。比如严嵩,原本也是士人,且“颇著清誉”(《明史·严嵩传》)。后来,替皇帝充当枪手,撰写青词(拍皇天上帝马屁的文字),便变成“文人”。最后,又变成“奸人”。这是“转型”。又比如,苏东坡,是士人兼诗人;司马光,是士人兼学人;王阳明,是士人兼哲人。这是“混血”。可见,文化血型与生理血型,并不完全相同。
  但“转型”也好,“混血”也罢,类型即血型。因此,文化类型,也会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味道,即“气味”。气味是可以感觉的。敏感的人,刚一接触,立马便知,甚至会有生理反应(想拥抱或想呕吐)。是否投缘。往往就在这感觉之中。
  比如鲁迅,是士人;胡适,是学人;萧军,是士人兼诗人;郭沫若,是诗人、学人兼文人。所以鲁迅最喜欢萧军,跟胡适和郭沫若,就不大搞得来。萧军身上,是有侠气的。一怒之下,不但会拍案而起,还可能动手。再加上诗人的真性情,故为鲁迅所喜,觉得声气可以相通。对胡适的温文尔雅,则未必欣赏,也与胡适不和。
  然而鲁迅去世后,胡适却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走张罗,十分仗义。因为胡适虽为学人,却有士人风骨。该出手时,定会出手。郭沫若后来也赞美鲁迅,但我总怀疑那是“奉旨填词”。好在郭老同时还是诗人和学人。其成就和境界。仍为一般文人不敢望其项背。
  总之,人是复杂的。个体,也会有差异性。而且,人既“多面”,也“多变”,未必终其一生都是一种类型。类型之间,也并非水火不容,也可能水乳交融。何况还有伪装,还有误读。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谁要把人看死了。也是犯傻。
  骨气与酸味
  士人的气质,总体上是阳刚的。因为士人的特点,是有担当,有气节,有风骨。故士人之气,为“骨气”。骨气的来源,主要是正义感,再加上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谓“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所谓“舍我其谁”,便都有一股牛气冲天的精气神。显然,士人之气,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它的特点,是“至大至刚”。有此大气之人,甚至会产生强大的气场,让人折服,给人鼓舞。当然阳刚。
  但这与性别无关。一位女学者,或一位女作家。也可能有此“阳刚之气”,却同时仍是贤妻良母。贤妻良母,是她们的家庭角色;至大至刚,则是她们的文化性格。所以,她们也往往被尊称为“先生”。比如资中筠,是“资先生”;龙应台,是“龙先生”。当然,这里的“先生”,有“老师”的意思。但称为“先生”,还是比一般地叫“老师”,更为敬重。
  何况担当这事,也未必只属于“爷们”。实际上,女人往往比男人更有决断,更有肩膀。余太君挂帅,穆桂英出征。国之兴亡,都担在女人肩上。还有什么话说?
  摘自《文汇周刊》
其他文献
喜欢安静了,不怎么爱热闹了,小孩都开始叫自己爷爷、奶奶了。  遇到不公的时候,会告诉自己,社会就是这样,似乎已看破了红尘。  我知道,我们已经老了……  1.从在网络上出现的顺序来讲,先有“80后”,后有“60后”;从辈分来说,先有“60后”,再有“80后”;从血缘上说,部分“80后”产自“60后”。  2.一直以来,不知道一把年纪是什么意思,当有一天审视自己手上的老茧时,突然明白了。  3.“6
(一)  —辈子活下来,常常是,在最有意思的时候,没有有意思地过,在最没意思的时候,想要有意思地过结果却再也过不出意思。  或者,换一种表述就是,在看不透的时候,好看的人生过得不好看;看透了,想过得好看。可是人生已经没法看了。  这句话说得并不绕。其实,人生比这个绕多了。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场游戏:在欲望浮沉中,把生命扔到很远很远,最后,只为了找到很近很近的那个简单的自己。  (二)  有一年,到
他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问题;他带领全体村民填沟平地,让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他出资兴学,为家乡培育人才;他铺路架桥,为改变家乡面貌孜孜不倦地努力:他不断创新,奋力拼搏,创造财富,回报社会;他把公路修到了非洲欧洲,为国争光;他仍然保留着农村人朴实的本色,不善言辞,却充满真诚;他的拳拳赤子心,全部化作对于故乡人民的深情厚意……    苦涩的童年    1964年,刘跃出生在山西省阳曲县棘针沟村一个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菏泽市牡丹区交通局始终以“三个服务”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千方百计兴建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改造与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在牡丹区交通人多年的艰苦努力下,全区道路交通面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形成了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村相通的交通网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保畅通、促和谐,道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全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
“这几年进入第二轮的院士候选人,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被投诉的,但从比例来说,坐实的投诉少。”  2013年11月,刚过80岁生日的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沈国舫向他任职多年的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退休要求。  沈国舫的人生带着浓重的时代印痕。1951年,18岁的他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远赴前苏联学习,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年后出任该院副院长。他将“院士”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80%以上取决于女主人。  偶尔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写出来,值得女人去思考:在好友的聚会上,一个35岁的女人,中等姿色,学历也不高,却嫁了个气宇轩昂的好老公,据说是硕士,后来做家具生意发了家,结婚10年,有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儿,好多人特别是女人半妒半羡地感叹,嫁到这么好的男人,这个女人真幸福。我笑着不说话,想来她的故事不会这么简单,这个女人名叫明依。  幸福能力1:会做菜,会煲汤,会
赵忆宁:之前读过您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几个关键词十分引人注目:比如美国要人民民主专政,不要互相否决制;美国政治制度的天然缺陷;美国引以为豪的三权分立已经发生了变异;美国需要民主专政,不需要党派斗争;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美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力与美国的民主体制——三权分立发生冲突表明什么?  福山:美国的建国者们专门设计了一整套制衡的系统以避免专权的出现。时至今日,美国人仍然更加喜欢一个小政
世界各地有许多美妙离奇的冰冻结晶形式,其壮观和美丽令人惊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奇迹般的景象可能将永远消失。一起来看看
5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3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和我的未来。试图找到我周围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希望通过“从政
走进河南卢氏县委大院,1957年建成的一排排土坯平房依然熟悉。县委常委的办公室,依然是寝办合一。但卧室无法引进自来水,只能打水洗脸。县委大院依然没有配备专职保安。与此形成对比,山区农民上楼忙,3万多农民进了城,城区而积扩大一倍,接近8平方公里,10层以上的高楼达到37幢。近几年,卢氏县先后投入30多亿元,改造舊城、建设新区。(8月27日《人民日报》)  在政府办公楼争相“比贵”“比豪华”的当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