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连环画发展及收藏概述
连环画是一种以多个画面连续表现故事情节的绘画形式,在中国古代的画像石、石窟壁畫、长卷绘画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熟,有的还配以相应的文字榜题说明内容。明清时期由于刻版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戏曲、小说插图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可视为现代意义上连环画的雏形。
发展到近代,俗称“小人书”“图画书”“公仔书”的连环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表现形式有线描、彩墨、木刻、剪纸、电影剧照等;根据篇幅可分为短篇(60幅以下)、中篇(60幅—100幅)、长篇(100幅以上);开本有64开、60开、48开、24开、20开、16开等;创作题材来源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百科知识等。连环画具备普及性、文娱性和知识性等特征,凭借其精湛的绘画技艺、生动的文字说明和低廉的售价,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大量读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环画大量创作、出版、发行,成为一种适应普通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普及读物。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连环图画三国志》等五部长篇连环画,封面均有“连环图画”字样,连环画因此得名。在解放区,木刻连环画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事迹,发挥了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作为一种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工具,受到宣传部门的重视,涌现出一批内容积极向上、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连环画创作步入低谷,选材极其狭窄,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人物形象程式化、概念化、脸谱化。而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基本功扎实又勇于创新的中青年画家在技法、构图、时空关系处理、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新突破。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连环画出版的泛滥导致库存堆积,再加上海外卡通动漫流入后产生的冲击,使连环画逐渐走向衰落。
这种每天营业的店铺,时间比地摊更加持久固定。店内的连环画品类齐全,包装精细,保存完好,品相也比地摊高得多,多为八品以上。摆放非常规整,多贮藏在书柜内,或用透明包装袋装好后挂置在墙上,按照具体类别和出版时间等整齐排列,封面朝外,便于寻找,也更有利于连环画的完整保存。由于品相完好,店铺内出售的连环画大多数比地摊昂贵。连环画的低价档与书摊类似,售价5—10元;普遍在几百元左右;每店都有自己的珍藏,高价在5000—20000元不等。这些店铺的店主大多在40—60岁,自身就是连环画藏家,既会不定时去地摊上淘书,也经常参加各地的连环画交易会。
(二)全国连环画交易会
此外,自2006年潘家园举办全国连环画交易会以来,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25届。交易会每年两次,主要活动有精品连环画展销、连环画拍卖会(与拍卖公司合作)、连环画专题讲座等,主要交易连环画及其创作手稿。这既为收藏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藏品的机会与平台,普及大众连环画收藏知识,也为潘家园市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2006年4月8日至4月16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连环画交易会,吸引了天津、河南和江苏等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藏家,共五十余家商户,展示连环画近11万册,成交额达数百万元,有十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07年,第四届交易会首次邀请拍卖公司参与,正式进行连环画的现场拍卖活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2010年,第九届全国连环画交易会首次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拍品,这使得连环画交易更加大众化,自此潘家园的连环画交易会上既有平时难得一见的珍品,也有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普通藏品。2018年4月,在第24届交易会的连环画精品拍卖会上,一套20世纪60年代的连环画《三国演义》创下12.5万元的价格新高,其余大多数拍品的价格从100元到500元不等。2018年11月,第25届交易会拍卖现场有394件经典连环画及原稿参与竞拍,成交率达70%,拍卖金额约50万。其中最高成交价为35000元的《打渔杀家》原稿。
截至2018年11月,每年参与交易会的藏家、商户数量和成交额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状态。除去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成交额近80万元外,每年的成交额持续保持在百万元以上。经过了二十五届连环画交易会和拍卖会的成功举办,潘家园连环画市场日渐成熟,藏家对待拍卖更为理智,收藏也更加专业,连环画拍卖方也能够根据市场及时调整定位,以保证每一届的参拍作品的质量。
三、影响连环画收藏价格的因素
连环画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蕴藏着几代人的宝贵回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许多人看完后就随意毁弃,又曾在“文革”中被大批销毁,留存下来的连环画更显得弥足珍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版权法的实施,连环画发行成本大大提高,很多作品也难以再版;创作稿费停止上涨导致很多名家不再继续从事连环画创作,使创作出现断层;国内外卡通动漫的蓬勃发展对于连环画读者群体也形成冲击。因此,旧版连环画蕴藏着较大的市场潜力,今后价格还将不断攀升。从目前连环画交易情况看,影响收藏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四、连环画收藏群体
由于连环画形式上文图兼备、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受众群体广大,且无须具备较高深专业的收藏知识,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无论是旧书摊还是专营店里,随处可见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爱好者。不同收藏者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读者出于怀旧,购买连环画用于个人或家庭的阅读和保存;有的藏家则只将其作为投资品购入,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拿出来进行市场交易,以换取更高利润;有些从事动漫和平面设计的专业人员,则出于工作需要对连环画感兴趣,希望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从年龄层面来看,多数中老年收藏者出于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收藏一些自己曾经阅读过的连环画,希望借此回忆起当时的体验和感受。而中青年收藏者有的是作为教育投资,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而购买,这类消费者只占少数;多数购买者仍是出于经济目的,等待价格上涨后售出或是用来交换等价书。如今,在书摊前很少见到少年儿童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连环画。总体来说,正如现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连环画收藏委员会主任强者所言:“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对于连环画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部分人如今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连友中数量最多的人群。”
潘家园近几年的连环画交易情况反映出:连环画从20世纪90年代作为收藏品进入公众视野開始,价位就持续走高,即便因经济危机影响各种收藏品价位下降,连环画的价格也基本保持原状。由此可见,连环画是所有收藏品中较为稳定的投资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与火热的连环画收藏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环画阅读市场连年萎缩。近年来,由于新版连环画在选题和绘画手法上偏于陈旧,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艺术手法缺乏创新和进步,导致连环画新品种类较少、艺术水准降低、印数急剧下降,无法满足读者和市场的需求。
(刘泊君/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华、蒋浩,《影响连环画收藏的因素研究》,载于《美与时代》2007年第11期。
[2] 孙瑜婕,《路有拾遗》,北京印刷学院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
[3] 李劭南,《当代北京连环画史话》,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
[4] 蒋新平,《新中国连环画传播图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5] 刘红兵、唐健主编,《名家话收藏(第二季)》,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年版。
连环画是一种以多个画面连续表现故事情节的绘画形式,在中国古代的画像石、石窟壁畫、长卷绘画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熟,有的还配以相应的文字榜题说明内容。明清时期由于刻版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戏曲、小说插图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可视为现代意义上连环画的雏形。
发展到近代,俗称“小人书”“图画书”“公仔书”的连环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表现形式有线描、彩墨、木刻、剪纸、电影剧照等;根据篇幅可分为短篇(60幅以下)、中篇(60幅—100幅)、长篇(100幅以上);开本有64开、60开、48开、24开、20开、16开等;创作题材来源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百科知识等。连环画具备普及性、文娱性和知识性等特征,凭借其精湛的绘画技艺、生动的文字说明和低廉的售价,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大量读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环画大量创作、出版、发行,成为一种适应普通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普及读物。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连环图画三国志》等五部长篇连环画,封面均有“连环图画”字样,连环画因此得名。在解放区,木刻连环画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事迹,发挥了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作为一种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工具,受到宣传部门的重视,涌现出一批内容积极向上、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连环画创作步入低谷,选材极其狭窄,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人物形象程式化、概念化、脸谱化。而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基本功扎实又勇于创新的中青年画家在技法、构图、时空关系处理、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新突破。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连环画出版的泛滥导致库存堆积,再加上海外卡通动漫流入后产生的冲击,使连环画逐渐走向衰落。
这种每天营业的店铺,时间比地摊更加持久固定。店内的连环画品类齐全,包装精细,保存完好,品相也比地摊高得多,多为八品以上。摆放非常规整,多贮藏在书柜内,或用透明包装袋装好后挂置在墙上,按照具体类别和出版时间等整齐排列,封面朝外,便于寻找,也更有利于连环画的完整保存。由于品相完好,店铺内出售的连环画大多数比地摊昂贵。连环画的低价档与书摊类似,售价5—10元;普遍在几百元左右;每店都有自己的珍藏,高价在5000—20000元不等。这些店铺的店主大多在40—60岁,自身就是连环画藏家,既会不定时去地摊上淘书,也经常参加各地的连环画交易会。
(二)全国连环画交易会
此外,自2006年潘家园举办全国连环画交易会以来,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25届。交易会每年两次,主要活动有精品连环画展销、连环画拍卖会(与拍卖公司合作)、连环画专题讲座等,主要交易连环画及其创作手稿。这既为收藏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藏品的机会与平台,普及大众连环画收藏知识,也为潘家园市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2006年4月8日至4月16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连环画交易会,吸引了天津、河南和江苏等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藏家,共五十余家商户,展示连环画近11万册,成交额达数百万元,有十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07年,第四届交易会首次邀请拍卖公司参与,正式进行连环画的现场拍卖活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2010年,第九届全国连环画交易会首次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拍品,这使得连环画交易更加大众化,自此潘家园的连环画交易会上既有平时难得一见的珍品,也有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普通藏品。2018年4月,在第24届交易会的连环画精品拍卖会上,一套20世纪60年代的连环画《三国演义》创下12.5万元的价格新高,其余大多数拍品的价格从100元到500元不等。2018年11月,第25届交易会拍卖现场有394件经典连环画及原稿参与竞拍,成交率达70%,拍卖金额约50万。其中最高成交价为35000元的《打渔杀家》原稿。
截至2018年11月,每年参与交易会的藏家、商户数量和成交额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状态。除去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成交额近80万元外,每年的成交额持续保持在百万元以上。经过了二十五届连环画交易会和拍卖会的成功举办,潘家园连环画市场日渐成熟,藏家对待拍卖更为理智,收藏也更加专业,连环画拍卖方也能够根据市场及时调整定位,以保证每一届的参拍作品的质量。
三、影响连环画收藏价格的因素
连环画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蕴藏着几代人的宝贵回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许多人看完后就随意毁弃,又曾在“文革”中被大批销毁,留存下来的连环画更显得弥足珍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版权法的实施,连环画发行成本大大提高,很多作品也难以再版;创作稿费停止上涨导致很多名家不再继续从事连环画创作,使创作出现断层;国内外卡通动漫的蓬勃发展对于连环画读者群体也形成冲击。因此,旧版连环画蕴藏着较大的市场潜力,今后价格还将不断攀升。从目前连环画交易情况看,影响收藏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四、连环画收藏群体
由于连环画形式上文图兼备、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受众群体广大,且无须具备较高深专业的收藏知识,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无论是旧书摊还是专营店里,随处可见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爱好者。不同收藏者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读者出于怀旧,购买连环画用于个人或家庭的阅读和保存;有的藏家则只将其作为投资品购入,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拿出来进行市场交易,以换取更高利润;有些从事动漫和平面设计的专业人员,则出于工作需要对连环画感兴趣,希望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从年龄层面来看,多数中老年收藏者出于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收藏一些自己曾经阅读过的连环画,希望借此回忆起当时的体验和感受。而中青年收藏者有的是作为教育投资,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而购买,这类消费者只占少数;多数购买者仍是出于经济目的,等待价格上涨后售出或是用来交换等价书。如今,在书摊前很少见到少年儿童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连环画。总体来说,正如现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连环画收藏委员会主任强者所言:“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对于连环画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部分人如今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连友中数量最多的人群。”
潘家园近几年的连环画交易情况反映出:连环画从20世纪90年代作为收藏品进入公众视野開始,价位就持续走高,即便因经济危机影响各种收藏品价位下降,连环画的价格也基本保持原状。由此可见,连环画是所有收藏品中较为稳定的投资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与火热的连环画收藏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环画阅读市场连年萎缩。近年来,由于新版连环画在选题和绘画手法上偏于陈旧,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艺术手法缺乏创新和进步,导致连环画新品种类较少、艺术水准降低、印数急剧下降,无法满足读者和市场的需求。
(刘泊君/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华、蒋浩,《影响连环画收藏的因素研究》,载于《美与时代》2007年第11期。
[2] 孙瑜婕,《路有拾遗》,北京印刷学院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
[3] 李劭南,《当代北京连环画史话》,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
[4] 蒋新平,《新中国连环画传播图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5] 刘红兵、唐健主编,《名家话收藏(第二季)》,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