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

来源 :星火·中短篇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renl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让手腕上的指针停下来,再拧紧

所有的水龙头,让岁月发不出

滴滴答答的响声。然后拉上窗帘

把太阳和月亮统统关在门外,叫光明

与黑暗永不见面。时空多么静阔啊

一个人一生的欲望和罪恶,尘埃和喧嚣

統统消遁了。只记得

有一口巨大的缸,空空荡荡

弃置在四十年前的村庄

白公智,曾在《诗刊》《诗歌月刊》《星星》《延河》《中国诗歌》《绿风》《诗潮》《山东文学》《河南诗人》《四川诗歌》等报刊发表诗歌千余首。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村居笔记》《与子书》及《纯诗九人行》(合著)。

其他文献
我的新家在巷口那栋全新的大楼,地理位置不错,生活很方便。附近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发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
政务公开实行多年,成效值得肯定,但毋庸置疑,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譬如,从公开的目的看,有的为公开而公开,为图形式而公开;从公开的内容看,或千篇一律,或避重就轻,或隔靴搔痒,报喜的多,报忧的少,而作为公开重要内容的“政误”更是难觅踪迹,公开墙或公开栏成了一些地方、单位的“光荣榜”。究其原因,恐怕一些人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陈腐观念在作怪,飘飘然高高在上,过于看重了自己的“形象”和“政绩”,
离开鄱阳的前一天,我们决定去个野洲。  野洲具体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坐一阵车,穿过一个渔村,再坐装有马达的小铁船。小船突突突在湖面划出三角形,三角形边上冒着浪花。  浪花看上去也很冷。大概有4℃?不冰,又可以禮貌地谢绝人,刚刚好。不同尺寸的气泡,按照物理规律出现一下,再慢慢划走。同昨天去“正经”草洲看候鸟时遇到的认真翻腾的大浪花不一样,和天水中间灰褐色的一条线,和冰凉的略带腥味儿的空气是一套。 
陆地上的动物是怎么睡觉的  1、长颈鹿  长颈鹿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动物,能长到4至5米高,因此它不可能躺下来睡觉,只能将它那两米长的脖子曲卷着睡觉。  这样奇怪的睡姿看着都觉得会颈部痉挛。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长颈鹿一般会睡4~6个小时。由于天生长脖子,长颈鹿不止睡觉很麻烦,连喝水都很麻烦,他们在喝水时必须将双腿分开,以尴尬的姿势弯下腰去。因此,它们选择从所食植物中汲取水分,并且几天才喝一次水。  
我曾在4.8平方米的房子里用一块花布把逼仄的房间隔成一室一厅我在卧室这边整理衣服男友在厅堂里用辣椒爆炒田螺辣椒味与夜色一起弥漫着我们一边打喷嚏,一边享受这狭小而呛口的幸福后来我们跑到走廊上去数星星数着数着就数到了中年我已眼花缭乱,他也两鬓染霜在新居的書房里,他看书码字我坐在厨房里剥着蒜头小儿子蹲在阳台上捕捉着一闪即逝的镜头黄色的菠萝,正向上攀爬我闭上眼睛,似乎有泪要流出来生活之美,一直都是如此的细
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自然中的事物,常常引发我良久的沉思,哪怕只是一株小小的植物。  ——题记  生命是什么?是雪化后萌芽的新绿,是泥沼中挣扎的蚂蚁,还是地震中坚强的母亲?我不知道,但那一株已经被人遗忘的仙人掌竟让我蓦然读懂了生命。  记得许多年前,家里养了一盆仙人掌,自打我有记忆时便在那里了吧。它显得卑微,仿佛被遗弃在窗台外,风吹日晒,无人问津。  在我的印象里,仙人掌生长的花盆里泥土时常龟
“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近日,选修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封由授课老师苏湛发来的邮件。邮件由文言文写就,言辞犀利。苏湛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  在很多大学生印象中,选修课大多是走走过场而已,鲜有较真的老师。这22例抄袭,经过苏老师的检索、寻找原作者、仔细比对,都有确凿证据。这些作业中,有的是整篇抄,甚
世间万物都在按照自然规律默默运行且都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无声无息。尘世之中有太多的繁琐之事,何不先放一放,让灵魂休息一下。  清晨,一缕缕晨光跑进屋子,四周亮起来;清脆的鸟鸣和着自然的节拍奏着一首首奇幻而又美妙的乐章,沁人心扉。城市还在沉睡,只有少许人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城市渐渐苏醒,喧闹的汽笛声替代了美妙的鸟鸣,任它们吵闹,心里的静才是真正的静。用餐后,独自坐在阳台上,迎着阳光的拥抱,身心的疲倦
《阿迅》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迅的随笔集,记录了她从出国到归来、从童星到清洁工、从花瓶到花旦、从“海归”到“接盘侠”的悲欢记忆。  北京姑娘朱迅15岁“触电”,17岁离开北京留学日本,清苦的打工读书生涯结束后,在NHK初绽芳华,成为日本主流媒体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大陆人。十几年后又回到北京。清零战绩,海选进入央视,工作至今。  《阿迅》全书以朱迅在每个人生阶段中被人称呼的名字作为回忆的书签,“三儿、
“较之于挤牛奶更喜欢打山鸡的农场主,不可能不喜欢山楂树……喜欢猎杀浣熊的猎人不可能不喜欢椴树……猎杀鹌鹑的猎人绝对不会厌恶豚草……”这段话,道破了人类固有的思维特点: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甚至在面对恩如生母的大自然、情同手足的动植物时,也是如此。  我们中的一部分曾滥猎狼群,只因其对鹿群垂涎三尺而大大影响猎人的盈利,难以塞满永不知足的囊袋;但,我们中的那一部分忘却了山中坐立不安的灌木——过度繁殖的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