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描述了结直肠癌的内在病理学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了我国结直肠癌外在流行病学上的现况与发展趋势,总结了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已知危险因素与预防因素以及遗传性结直肠病变的基因突变病因。进而,分层次地总结分析了现阶段结直肠癌筛查可能用到的检查方法,并进一步从经济性、可行性、依从性等方面讨论了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可行的筛查指南。最后,对筛查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并提出了值得决策制定者与医疗工作者思考的现存问题。
【机 构】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二病区
【基金项目】
: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70031418),2019年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9M651302),2018年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项目(LBH-181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描述了结直肠癌的内在病理学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了我国结直肠癌外在流行病学上的现况与发展趋势,总结了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已知危险因素与预防因素以及遗传性结直肠病变的基因突变病因。进而,分层次地总结分析了现阶段结直肠癌筛查可能用到的检查方法,并进一步从经济性、可行性、依从性等方面讨论了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可行的筛查指南。最后,对筛查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并提出了值得决策制定者与医疗工作者思考的现存问题。
其他文献
患者 孕妇,26岁,孕1产0,孕30周,既往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及致畸病史.产前超声检查示:宫内单活胎,头位,超声生物学测量符合孕30+5周,胎儿颅内结构、颜面部、胸腹腔脏器、脊柱
为基因编辑伦理的进一步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借助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我国2015年~2020年的基因编辑伦理研究领域的254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针对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主要来源期刊、关键词聚类等多个维度分析我国基因编辑伦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结果表明,基因编辑伦理研究关注度增加,但学者、机构间合作不足;基因编辑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断深化,聚焦于人类基因编辑伦理;目前研究局限性明显,需培养前瞻性思维。
从肿瘤防治前沿问题出发,首先概述了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要作用,其是肿瘤防治行动的关键,对于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整体生存质量和生存结局具有重要影响。其次,阐述了“上医治未病”理念在肿瘤防控中的具体实施,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引导肿瘤防治工作、建立科学防治指南以改善肿瘤防治不足或过度现象、科学普及防癌抗癌理念,以及积极研发肿瘤防治新技术等方面,促使肿瘤防控事业的有效实施。最后,对近几年肿瘤防控过度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与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样本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数据伦理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简要介绍国外生物样本库的发展历史,进而对其主要类型、特点进行了分类阐述。从知情同意获取方式,研究结果返还情况,生物样本或信息的管理和应用,研究的开放、共享和交易等方面,对国外生物样本库伦理管理制度进行了分类归纳,提炼出对我国生物样本库伦理管理建设的启示,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加强伦理监管、规范使用知情同意书、加强伦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隐私保护。
通过文献回顾建立5类主要非肿瘤类疾病(终末期心脏病、肺病、肝病、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生理症状评估条目,共计42条。使用6级量表法设计专家咨询问卷,邀请国内权威安宁疗护专家20名进行信函式咨询。采用界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集中判断法构建对应的转介指标。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邀请区域内12名安宁疗护服务资深专家对双向转介服务流程进行讨论。最后,构建安宁中心-社区非肿瘤类患者的安宁疗护服务转介指标标准及服务流程,能有效地形成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对于安宁疗护服务准入评估、双向转介的共识,提高安宁疗护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
分析恶性肿瘤筛查阳性结果带来的心理影响,包括积极的心理影响和消极的心理影响。阳性筛查结果带来的生存获益可能会让患者感到庆幸和安慰,并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积极的促进健康的行为改变。部分阳性筛查结果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参与者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但不会对参与者的心理造成严重或持久的伤害。提出应当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充分的宣教,将心理痛苦筛查及干预整合入恶性肿瘤筛查过程以预防和应对阳性筛查结果带给参与者的心理负担。
探讨安宁疗护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中面对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真实体验,采用质性研究对北京市、天津市三家志愿组织的9名安宁疗护志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终提炼出安宁疗护志愿者有内部压力源、外部压力源两大主题;应对方式提炼出释放情绪、寻求支持,自我反思、内部调节,增强知识、提升能力三个主题。安宁疗护志愿者面临内外双重压力来源,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安宁疗护志愿组织和相关部门应针对志愿者的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与培训,缓解安宁疗护志愿者的志愿工作压力,增强服务满意度,提升安宁疗护服务水平。
采用CiteSpace等文献分析软件对近十年Web of Science中有关音乐治疗的核心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分析和对比国内外音乐治疗的研究状况,为我国音乐治疗未来的发展给出了参考性建议。分析发现,国外音乐治疗研究成果逐年递增;音乐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为音乐治疗研究的理论基础;情绪干预始终是国外音乐治疗的重点研究领域;生活质量、缓和医疗等近年来国外音乐治疗研究中出现的新热点可能成为未来音乐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人们对“性别”的认识不断加深,“性别认同”上的差异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首先,梳理了“性别不一致”在国内外的诊断变更历程;其次,探讨了“性别不一致”背后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基础,其中重点介绍了性别的多维和非二元特征;最后,还通过专业的精神科视角厘清了“性别不一致”与精神症状的区别。旨在呼吁普通大众和相关从业人员对“性别不一致”个体的理解和尊重,引导普通大众对相关伦理法律问题的理性思考,建议相关从业人员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诊断框架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健康服务。
医学是除社会科学之外不确定性程度最高的知识领域。临床决策过程中,对医疗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不同认识是医患之间出现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共同决策并不能减少医疗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但有助于患者对医疗的不确定性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从而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预期、选择适宜的方案。医患共同决策对医患双方及医疗卫生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医疗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提供合理的诊治策略和方法是医者的责任,而理解和接受医疗的不确定性也是患者应有的理性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