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跋涉者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生蔬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就有栽培记载。特别是早熟花藕、水红菱、两熟茭以及太湖莼菜、南荡鸡头等“水八仙”在国内闻名遐迩。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承和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水生蔬菜产业,已成为发展苏州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各级对水生蔬菜产业的重视,不断加大投入,使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苏州水生蔬菜产业的大发展,与一个人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他就是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鲍忠洲老师。
  他是一位与“苏芡”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从他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水生蔬菜产业的挚爱,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期盼。他就像一粒种子,奉献社会、无怨无悔,他的经历是众多勤奋踏实的农业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与“苏芡”结下不解之缘
  出生在苏州的鲍忠洲自幼在乡下小镇度过,那时的他对蔬菜栽培就有所接触和喜爱。1960年,带着幼时的美好憧憬,他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五年制),1965年毕业他被后分配到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工作,1978年随爱人转业调回苏州市蔬菜研究所,一直从事蔬菜育种、栽培、加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人生没有设限,未来更没有上限,正是本着心中对蔬菜研究的热爱,对农业科技事业的关怀,选择了这条无悔的科研人生路,在这条路上他择善而固著,将全部精力与心血都献给了这一片锦绣天地。
  1984年因所里原从事水生蔬菜的副所长调离,水生蔬菜科研无人接替,而当时苏州是全国水生蔬菜种类和优良品种最多的地区,根据江苏省农科院的要求,蔬菜所应该侧重水生蔬菜研究,而鲍忠洲老师刚好接任副所长,分管科研,加上大学里多少学过一些水生蔬菜栽培,这样他责无旁贷地接手了水生蔬菜的科研工作。
  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芡实为睡莲科植物,以食用其种仁为主,有的地区则以食用叶柄、果柄为主,我国芡实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山东等省区,其他地区亦有出产。
  我国芡实品种分成“刺芡”(又称“北芡”)和“苏芡”(又称“南芡”)两类。“刺芡”遍布全国,为野生、半野生种,种壳薄,仅1.2mm左右,但籽粒小,质粳,多为一次性采收,作药用或磨成粉加工糕点;“苏芡”产于苏州,据地方志记载,至今己有500多年的栽培史,是国内外唯一植株基本无刺、米仁大、质糯的品种,可根据加工产品要求的成熟度不同分批采收,产量高,经济价值高,多作滋补品或烹饪用,因此深受芡农和消费者的欢迎,但其缺点是种壳厚达3.5mm以上,且周边厚薄不匀,机械剥壳困难。
  1984年在调查、收集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时,鲍忠洲老师和刚分配到所里的小青年骑车到吴江东太湖找到了当时苏州仅剩的一株“白花苏芡”,这个发现让他们非常振奋。
  “也许是搞育种人的本能吧,第二年就将‘紫花苏芡’和‘白花苏芡’进行了互为父母本的杂交,1986年经芡农试种、测产,杂种一代比主栽品种‘紫花苏芡’果实大、籽粒大和米仁大,增产15%,杂种优势是明显的。结果还未等我们去采集留种,都己被周边芡农抢摘一空,然后自选、自留,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芡实育种群体,由于其籽粒大、米仁大、品质糯,至今仍为‘苏芡’的主栽品种之一。”鲍忠洲老师说。
  90年代初,为改善“苏芡”种壳厚且不均匀的缺点,便于加工,鲍忠洲老师又选择了“紫花苏芡”为母本,“紫红花刺芡”为父本进行了杂交,经过了6代分离稳定,育成了4个植株性状与“苏芡”一致、但壳较薄的新品种,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在苏州市仅推广了种壳厚2.5mm左右、米仁大小与主栽品种“紫花苏芡”一致、单果籽粒数多、产量高、种壳为红色和黄色的2个新品种。
  到2004年,退休返聘不久的鲍忠洲老师总感到当时的芡实生产种不是种壳偏厚,就是米仁粒还不大,总想再次杂交,进一步改善芡实性状,提高产量。由于当时芡实资源己有所增加,而相对时间充裕、身体健康,他己熟练掌握杂交技术,因此再次进行了“紫花苏芡×紫红花刺芡”和“(紫花苏芡×白花苏芡)稳定后代×(紫花苏芡×紫红花刺芡)稳定后代”两个组合的杂交。
  尤其到了2007年,蔬菜所计划参加全国(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接手项目后,鲍忠洲老师调整了芡实育种目标,面向全国各地的消费习惯,分别选育①壳薄中等、粒大、米大、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以加工“冻鲜米”和“干米”为主;②壳特薄、粒较大、米较大、质糯,宜加工“壳芡”等休闲食品为主;③叶柄和果柄表皮易撕(“苏芡”不易撕),植株无刺、便于收割,以加工“鸡头菜”为主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新品种。
  育种专家 心系三农
  在成功面前,鲍忠洲老师不敢陶醉,他目光定格的地方,便诞生对周遭深沉的思考。
  经过20多年的芡实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生产上除仍有少量原地方品种“紫花苏芡”外,其他都用了杂种后代,如20世纪80年代中杂交选育的“紫花苏芡×白花苏芡”的后代和90年代初杂交选育的“紫花苏芡×紫红花刺芡”的后代,它们均植株无刺,以食用米仁为主,前者米仁直径10~11mm,质糯,但种壳厚3.5mm以上,单果籽粒数少,后者米仁直径9.5~10mm,籽粒数较多,种壳厚2.6~3.0mm,它们均比“紫花苏芡”增产15%左右。
  而第三次杂交育种,经过育种团队全体成员多年努力,至2012年已分别育成了植株无刺,果实大小、籽粒数量、米仁大小、种壳厚度不等、种壳颜色各异,适合加工“干、鲜米”、“壳芡”和“鸡头菜”的稳定新品系10余个,其中己经省区试和鉴定命名的新品种4个,分别为“姑苏芡1号”:植株无刺,壳薄1~1.2mm,米仁直径7.5~8.5mm,黄籽,宜分批采收,加工成“壳芡”;“姑苏芡3号”植株无刺,壳薄1~1.2mm,米仁直径8.5~9.5mm,青籽,宜分批采收,加工成“壳芡”,也可加工成“干,鲜米”;它们比对照“紫红花刺芡”均增产50%以上,同时,它们也都可以用来加工“鸡头菜”。“姑苏芡2号”植株无刺,壳薄2~2.5mm,米仁直径9.5~10.5mm,红籽,宜分批采收,加工成“干、鲜米”;“姑苏芡4号”植株无刺,壳薄2.5~3.0mm,米仁直径10~11mm,单果籽粒数多,红籽,宜分批采收,加工成“干、鲜米”,它们可比对照“紫花苏芡”增产15~25%。   问到从芡实杂交育种中他最大的收获和体会,鲍忠洲老师说:“芡实杂交和其它作物一样,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好品种的特征、特性,根据育种目标选对亲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快而准。同时,杂交时还必须认真细致,芡实是睡莲科水生植物,雌雄同花,白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并存,其叶片贴水面生长,花蕾在水面下形成,当雌蕊和雄蕊成熟时其花冠伸出水面,开放,周边环形雄蕊花粉散落到中心雌蕊盘上,完成自花授粉,亦有昆虫在花间采蜜而实现异花授粉,当花粉散落到雌蕊盘上后,花粉管萌发,受精后花闭合,再入水中,其过程持续时间为1~2天,正常天气情况下,从开花到授粉仅数小时,因此芡实人工杂交必须切实掌握好去雄、授粉时间,一般清晨6~7时就要做杂交,去雄要彻底,人在水里走动要轻,杂交后要把花固定,防止水进入花盘里,杂交失败。做杂交的花应选择植株的第4、5朵为佳,以提高种子质量,一般30~35天即可采收果实。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每次杂交均一次成功,杂交率100%。由于芡实植株很大,每亩仅种120~140株,育种圃占地面积很大,加上水深在35厘米左右,芡实一生又要分10~12次采收,其杂种后代的分离、选育和每次采收后的考种调查工作量都很大,必须和同事一起,不怕艰辛,持之以恒,只有当选育出新品种、并被广大芡农所接受后才会感到最大的欣慰和快乐,同时也会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想法……”
  事业理想常在,人生之树常青
  很多年来,国内有很多同事跟鲍忠洲老师说起,王莲的叶片边缘上卷,观赏性很强,秋季生长期比芡实长,果实内籽粒数很多,但很小,而芡实则春季耐寒,种得早,米仁大,杂交后能否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值得试一试,但他们将芡实和王莲进行过杂交,均未成功,希望他试试看。2007年,本着增强芡实的抗逆性、延长采收期、增加果实内籽粒数和提高产量,鲍忠洲老师试着以“紫花苏芡×紫红花刺芡”F4为母本,以克鲁兹王莲为父本进行了远缘杂交,杂交后连续两年没有见到与芡实有什么明显区别,第三年才出现了“偏心”、“叶脉呈螺旋状放射”和“叶片边缘上卷”等新的性状,尤其果实、种子、和米仁的大小,种子颜色及熟性、抗逆性等均有更多的变异,从而增加了选种的余地,经过5年的系统选育,己出现了多个更接近于芡实性状,种壳特薄、米仁更大的优良株系,并经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多样性评价得到了佐证,有望近两年内推广。
  近年来,随着芡实杂交新品种及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中亩产20~25千克干芡米,至今亩产可达40~50千克,尤其“苏芡”剥壳机初步研制成功后,“苏芡”栽培己从种植3~5亩的一家一户向种植百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发展,种植地区快速向全国扩展。据估计,目前,国内“苏芡”栽培面积有10~15万亩,约占全国芡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苏芡”的集散地在苏州,但当地主销“冻鲜米”,“干米”传统转销福建、广东,销量有限,因此如不能及早开发芡实深加工产品,必将滞销伤农,鲍忠洲老师认为必须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建立“苏芡”原产地保护和研发基地:为了防止“苏芡”种质资源的流失和变异,应在原产地苏州(具有气候、土壤、水质及传统栽培技术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种质资源保存圃和传统“苏芡”栽培技术保护基地,并开展“苏芡”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
  2、加快“苏芡”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向全国各地推广,提高芡实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3、进一步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和新材料的研发,加强芡实栽培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
  4、开展“苏芡”耕作和深加工机械的研制和推广,进一步节约劳动力,提高效率。
  5、强化芡实的深加工产品研制,促进芡实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市场,进而稳定芡实产地,确保销售渠道畅通,增加芡农收入。
  “作为我个人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同志们一起,力所能及地进行多个水生蔬菜作物的育种,尤其新一轮的芡实育种,改善芡实品质;开展芡实深加工产品研制,除米仁类外、进一步开发休闲类、滋补保健类、方便蔬菜类等系列新产品:继续搞好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加快芡实的产业化步伐。此外,在水芹,茭白等作物上探讨新的周年生产、周年供应技术,为我国的水生蔬菜发展贡献微薄之力……”鲍忠洲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科教兴国,在过去的30多年里,鲍忠洲老师一直坚持在蔬菜科研的第一线,现在他早已是在家颐养天年的年纪,然而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使他对水生蔬菜事业念念不忘,为了农业科技的发展,他仍不遗余力,满腔热情。
  事业理想常在,人生之树常青,鲍忠洲老师一直在做着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他用半个世纪的坚毅脚步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东晋、南朝以来,荆江分流多次南下干扰澧水水系,从而导致澧水下游河道的剧烈变动。尤其道光以降,虎渡、藕池、松滋纷纷河决南下,冲入今安乡境内,将澧水主泓迫往西南。安乡水患从此多发,堤垸也开始大批修筑。由于荆江来水含沙量巨大,每年洪水退后留下大量淤泥,不利于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的存活;此外,在堤垸修筑后少经溃垸的区域,长年开垦破坏了钉螺的生存环境,使得安乡县成为滨湖诸县市中血吸虫病爆发最迟、疫情最
摘要:为探究PPP项目关系性规则对合作行为的内在作用机理,本文构建以信任为中介变量,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为情境边界条件的研究模型。对参与PPP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研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信任在关系性规则与合作行为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计算型信任的中介效果显著大于关系型信任;(2)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关系性规则与信任之间的关系,并且负向调
我成長于一个非常喜欢吃鱼鲜的家庭,我父亲祖籍是江苏,老家离东海滨和长江不远,祖上做着和盐有关的买卖,因家境尚可,海里江里的鱼鲜都是父亲从小的家庭菜,即使来到台湾后也一样喜爱家乡风味。我记忆中自己大概从四五岁起就挺会吃鱼的,当时吃得最多的是黄鱼,父亲几乎三五天就会做一尾大黄鱼,烹调的手法不同,最常用鱼身做蒜子红烧黄鱼,鱼头鱼尾用雪菜笋片煮大汤;碰上黄鱼特别大时,还可以三吃:肚膛部分红烧,鱼背的肉剔下
古语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时代风向的顺逆与个人成才的关系远非简单的正比例关系,顺境固然有利于成长,逆境却也能造就人才。无法选择社会际遇的个体,只要能勇于探索、自强不息,自然也会有一番作为,挥写出人生的华丽篇章。这是陈宗麒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中生物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对农业生产发展威胁极大。化学农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农业病虫害的水平,但是长期使用化
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贾国治和常凯研究员等人巧妙地通过超声波辅助阳离子交换反应合成CdSe/ Bi2Se3核壳结构量子点,实现了量子点形貌和尺寸的控制。阳离子交换反应是一种快捷的、容易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所需结构和尺寸的纳米颗粒。他们结合现在量子点成熟的制备技术,制备出了高质量不同层厚的、以Bi2Se3为壳层的复合结构量子点,并系统研究了其光热转换:转换效率达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如果要形容一下周建新,我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他的理想,他的追求,都在这勇往直前的执着里。  他的名字,与华铸在一起  1993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一直是激励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基于互动合作视角,以208家企业产学研问卷调查数据为例,运用SEM方法构建模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绩效;(2)产学研协同创新供给型、环境型政策促进产学研互动合作(情感型互动合作、任务型互动合作),需求型政策对产学研互动合作无显著影响;(3)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供给型
本刊记者 高慧娟五月的古城西安,鲜花格外娇艳,阳光格外明媚。记者一行来到了绿树掩映的西安工程大学,采访了该校艺术工程学院的学术带头人段炼孺教授。段教授出生于1963年,给人的印象是:年富力强,才思敏捷,思想成熟,儒雅脱俗而又谦逊好学。他的学术观点高屋建瓴,深邃而又高远。他是当今一位难得的爱国敬业,道德高尚,满腹经纶的优秀学者。  负笈十五载 以设计为志业  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是一所位于日本京都的私
2013年,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的“浮托年”。这一年,他们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创建了海上油田超大型平台浮托技术体系。这一年,他们载誉而归,频繁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亮相,并因“海上油田超大型平台浮托技术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浮托”,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在中海油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上树成了一面旗帜。经此一役,中海油已经明确亮出了他们的态度: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
“化石就是在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给我们留下的特殊的文字。”在《化石趣谈》通识课上,刘建妮这样告诉学生们。  风过留痕,雁过留声。透过一块块“死去的石头”,她看到的却是万年、甚至亿年前的生命体。她与它们对话,将穿越时空的生命讯息一一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它们曾如此诞生过、繁盛过、绝灭过……  一道门和一扇窗  “生物”和“古生物”的差别是什么?  不是一个“古”字,而是一个女孩曾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