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学生的写作兴趣依然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目标要求过高、缺乏积累、教学方法不切实际、激励机制不够等,本文在分析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寻求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响应对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希望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兴趣;积累;教学方法;评价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2-00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25
写作是表达的一种基本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习作就是说话。为了满足生活上的需求,把自己要说的话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写作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乐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动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教学中,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一提到作文,很对学生都感到头疼,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要么七拼八凑,要么缺乏真情实感,言之无物。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才能使他们乐于动笔,发自内心地爱上写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一)目标要求过高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作文写作都提出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3-4年级的学生能运用平时积累的字词进行书面表达,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增强写作的自信心;5-6年级的学生要养成观察和积累的习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表达准确,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阶段性目标知之甚少,作文教学出现“超纲”“拔高”的现象,有的教师以高年级的写作标准来要求中低年级的学生,比如要求“语句通顺、内容生动、要写出真情实感”甚至要求“每篇作文不少于400字”,教师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写作训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感到“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逐渐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二)缺乏积累
学生害怕作文,写作文感到“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虽然他们也有一些难忘的经历,但是却写不出来,只能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完成教师的任务,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积累,一是阅读的积累,二是生活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并注重积累词汇和好词佳句,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但是,很多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作文指导上,注重教学生怎么样写,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他们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对学生积累素材的指导。不注意观察生活以及积累写作素材,就相当于“无米之炊”,即使掌握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缺乏生活积累也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无法将生活中难忘的经历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库”,如果经常写一些超出他们认知特点的作文,就会使他们渐渐出现抵触情绪。
(三)教学方法传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每一学期都能按照教学任务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但是对于作文教学却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作文教学随意性很强,可操作性差。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作文知识、写作技巧、审题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指导,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的作文训练,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满堂灌”“一言堂”的作文教学形式使学生不堪重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评价方式不恰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被肯定,学生更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作信念和热情比什么都重要,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评语都是千篇一律的“语句通顺”“中心思想突出”“情感真挚”等,这些评语单调、重复,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没有任何意义。有一些“认真”的教师,在学生的习作本上画满红叉、红圈和红线,将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使学生最初的表达欲望和对写作的热爱受到重创。就像叶圣陶说的“只顾到学生的作文,却忘了写作文的学生”,呵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本身得到肯定,激发他们用母语表达的欲望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独立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够用感官获取写作的素材,让自己写作有素材、有话可说。学生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无话可说。实际上,学生写作的素材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练习,这样的素材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首先,要重视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脱离课堂的局限去感受生活,观察自然现象,还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观察周围的人、物以及每天发生的事情,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的观察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这一习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任务,如观察某个特定的人,关注某件事情的发展等,使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习惯一旦养成还要持之以恒,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观察的魅力,使观察逐渐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虽然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开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是由于不懂得观察的方法,不会全面细致地加以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静态的事物要观察各个部分、如颜色、数量、形状等;观察动态事物要注意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各个阶段出现的特点,还需要长期追踪,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方法主要有方位观察法、主次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分层观察法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是阅读积累的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二者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形成作文能力。
要让学生热爱阅读,教师首先要爱读书,以身示范,教师不仅要多读经典作品,还要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使学生都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建立班级图书角,并定期更换,通过开展“故事大赛”“读书汇报会”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从教材中走出来,解放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纸质图书延伸到电子媒体,使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鸟儿有了翅膀才能自由飞翔,作文有了想象才更生动形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生的想象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所想象的内容通常以直观的材料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不同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让学生针对具体的事物展开想象;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例如可以依托课本,通过续写、补写、扩写等写作训练,还可以设计专门的想象作文训练,如科学幻想作文和童话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小学作文中,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要展开想象,就要勤于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积极鼓励,调动快乐情绪
评语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段好的评语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教师对学生的评语要以鼓励为主,多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要委婉地加以指出,并且放大其闪光点,鼓励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感和挫败感,乐于写作,爱上写作。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通过作文表现出来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评语不一定是对学生习作本身的冷峻评价,而是对学生内心情感的理解,只有与学生心意相通的评语才能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够被人理解时,才体会到作文的价值,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写作空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素材;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宋适忠.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4).
[2]张大玲.创新评价手段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10).
[3]劉金娥.作文教学应遵循的几项原则[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7).
[4]刘金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责任编辑 窦伊沙]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兴趣;积累;教学方法;评价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2-00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25
写作是表达的一种基本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习作就是说话。为了满足生活上的需求,把自己要说的话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写作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乐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动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教学中,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一提到作文,很对学生都感到头疼,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要么七拼八凑,要么缺乏真情实感,言之无物。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才能使他们乐于动笔,发自内心地爱上写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一)目标要求过高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作文写作都提出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3-4年级的学生能运用平时积累的字词进行书面表达,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增强写作的自信心;5-6年级的学生要养成观察和积累的习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表达准确,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阶段性目标知之甚少,作文教学出现“超纲”“拔高”的现象,有的教师以高年级的写作标准来要求中低年级的学生,比如要求“语句通顺、内容生动、要写出真情实感”甚至要求“每篇作文不少于400字”,教师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写作训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感到“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逐渐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二)缺乏积累
学生害怕作文,写作文感到“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虽然他们也有一些难忘的经历,但是却写不出来,只能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完成教师的任务,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积累,一是阅读的积累,二是生活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并注重积累词汇和好词佳句,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但是,很多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作文指导上,注重教学生怎么样写,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他们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对学生积累素材的指导。不注意观察生活以及积累写作素材,就相当于“无米之炊”,即使掌握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缺乏生活积累也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无法将生活中难忘的经历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库”,如果经常写一些超出他们认知特点的作文,就会使他们渐渐出现抵触情绪。
(三)教学方法传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每一学期都能按照教学任务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但是对于作文教学却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作文教学随意性很强,可操作性差。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作文知识、写作技巧、审题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指导,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的作文训练,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满堂灌”“一言堂”的作文教学形式使学生不堪重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评价方式不恰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被肯定,学生更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作信念和热情比什么都重要,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评语都是千篇一律的“语句通顺”“中心思想突出”“情感真挚”等,这些评语单调、重复,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没有任何意义。有一些“认真”的教师,在学生的习作本上画满红叉、红圈和红线,将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使学生最初的表达欲望和对写作的热爱受到重创。就像叶圣陶说的“只顾到学生的作文,却忘了写作文的学生”,呵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本身得到肯定,激发他们用母语表达的欲望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独立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够用感官获取写作的素材,让自己写作有素材、有话可说。学生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无话可说。实际上,学生写作的素材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练习,这样的素材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首先,要重视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脱离课堂的局限去感受生活,观察自然现象,还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观察周围的人、物以及每天发生的事情,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的观察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这一习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任务,如观察某个特定的人,关注某件事情的发展等,使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习惯一旦养成还要持之以恒,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观察的魅力,使观察逐渐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虽然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开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是由于不懂得观察的方法,不会全面细致地加以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静态的事物要观察各个部分、如颜色、数量、形状等;观察动态事物要注意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各个阶段出现的特点,还需要长期追踪,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方法主要有方位观察法、主次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分层观察法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是阅读积累的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二者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形成作文能力。
要让学生热爱阅读,教师首先要爱读书,以身示范,教师不仅要多读经典作品,还要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使学生都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建立班级图书角,并定期更换,通过开展“故事大赛”“读书汇报会”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从教材中走出来,解放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纸质图书延伸到电子媒体,使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鸟儿有了翅膀才能自由飞翔,作文有了想象才更生动形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生的想象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所想象的内容通常以直观的材料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不同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让学生针对具体的事物展开想象;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例如可以依托课本,通过续写、补写、扩写等写作训练,还可以设计专门的想象作文训练,如科学幻想作文和童话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小学作文中,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要展开想象,就要勤于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积极鼓励,调动快乐情绪
评语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段好的评语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教师对学生的评语要以鼓励为主,多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要委婉地加以指出,并且放大其闪光点,鼓励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感和挫败感,乐于写作,爱上写作。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通过作文表现出来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评语不一定是对学生习作本身的冷峻评价,而是对学生内心情感的理解,只有与学生心意相通的评语才能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够被人理解时,才体会到作文的价值,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写作空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素材;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宋适忠.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4).
[2]张大玲.创新评价手段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10).
[3]劉金娥.作文教学应遵循的几项原则[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7).
[4]刘金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责任编辑 窦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