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有表面的热闹,更要有课堂实效,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结合教学实例,从对话作者、鼓励争鸣、提炼升华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可有效引导学生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的共鸣之处,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入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1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也在不断改变着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更显生机勃勃。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出现了“变质”,不注重课堂实效,只追求形式的热闹,类似这样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怎样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让整个课堂有序发展,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教师应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深入教材、揣摩教材,让阅读教学更有嚼劲和趣味,引导学生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的共鸣之处,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
一、对话作者,走近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作,唯有聆听作者的心声、走近作者,才能原汁原味地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文本中透露的独特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话作者,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促进学生发现文本更多的精彩,实现深度阅读的教学目的。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以融情入境的写法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教学中,我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潜心品味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促进学生与作者的深度交流,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比如在分析“三味书屋”的内容时,作者虽然描绘了三味书屋的“严”,但对其相关情景的描写也并非一味地枯燥乏味。通过文本中的“园戏图”“读书图”“课嬉图”等,都能读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眷恋与回顾之情。对此,我通过“在如此严肃的学习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童趣和快乐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让学生感受身处儿童时代的作者对知识和大自然的热爱,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紧扣题眼,对话作者,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深挖更多的言外之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促进学生对语篇的深度理解。
二、鼓励争鸣,主动求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课堂争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百家争鸣”中让学生发现“不一样”之处。因此,教师应摆设擂台,让学生对垒论辩,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这样的阅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孔乙己》,这是一篇有着深刻主题和值得欣赏玩味的小说。在自主探究阶段,我发现有学生对文本中描述的“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感到困惑,认为鲁迅说的这句话是病句,“大约”与“的确”存在矛盾。围绕这样的问题,我适时鼓励学生借助有关阅读资料,大胆地从课文的疑问处深挖开去。有的学生解释道:“鲁迅不能确定孔乙己是否真死了,大约这个词代表的就是可能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在饥寒交迫中,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落魄书生,能活多久呢?他的死是必然的。”还有的学生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科举制度深深毒害了孔乙己,他行尸走肉,活着和死了并没什么区别。”
课堂成了学生追求真知的乐园,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塑造人物的匠心和主题的深邃。
三、个性阅读,提炼升华
个性化阅读必不可少。教师应改变教学原本的狭窄空间,多给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自我生成空间,鼓励学生多提炼升华,丰富思维情感,积累阅读经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在课堂结尾阶段,我放手让学生就写作艺术、语言表达、文本思想等方面进行自我归纳。有的学生从“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着手去剖析作者的写作用意。作者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旨在告诉我们,一旦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都以金钱来衡量时,便会失去亲情本应有的意义。有的学生则从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指出作者描写之“细”,寥寥数语却极其深刻,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可见,个性化的阅读就是一种创造和生成,多给学生自由深思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可以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内容,拓宽阅读眼界。
总之,高效的阅读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逐层深入,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能吮吸书香,读出不一样的精彩,在深入阅读中收获“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之处。
(责任编辑 罗 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入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1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也在不断改变着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更显生机勃勃。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出现了“变质”,不注重课堂实效,只追求形式的热闹,类似这样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怎样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让整个课堂有序发展,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教师应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深入教材、揣摩教材,让阅读教学更有嚼劲和趣味,引导学生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的共鸣之处,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
一、对话作者,走近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作,唯有聆听作者的心声、走近作者,才能原汁原味地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文本中透露的独特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话作者,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促进学生发现文本更多的精彩,实现深度阅读的教学目的。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以融情入境的写法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教学中,我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潜心品味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促进学生与作者的深度交流,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比如在分析“三味书屋”的内容时,作者虽然描绘了三味书屋的“严”,但对其相关情景的描写也并非一味地枯燥乏味。通过文本中的“园戏图”“读书图”“课嬉图”等,都能读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眷恋与回顾之情。对此,我通过“在如此严肃的学习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童趣和快乐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让学生感受身处儿童时代的作者对知识和大自然的热爱,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紧扣题眼,对话作者,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深挖更多的言外之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促进学生对语篇的深度理解。
二、鼓励争鸣,主动求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课堂争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百家争鸣”中让学生发现“不一样”之处。因此,教师应摆设擂台,让学生对垒论辩,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这样的阅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孔乙己》,这是一篇有着深刻主题和值得欣赏玩味的小说。在自主探究阶段,我发现有学生对文本中描述的“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感到困惑,认为鲁迅说的这句话是病句,“大约”与“的确”存在矛盾。围绕这样的问题,我适时鼓励学生借助有关阅读资料,大胆地从课文的疑问处深挖开去。有的学生解释道:“鲁迅不能确定孔乙己是否真死了,大约这个词代表的就是可能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在饥寒交迫中,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落魄书生,能活多久呢?他的死是必然的。”还有的学生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科举制度深深毒害了孔乙己,他行尸走肉,活着和死了并没什么区别。”
课堂成了学生追求真知的乐园,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塑造人物的匠心和主题的深邃。
三、个性阅读,提炼升华
个性化阅读必不可少。教师应改变教学原本的狭窄空间,多给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自我生成空间,鼓励学生多提炼升华,丰富思维情感,积累阅读经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在课堂结尾阶段,我放手让学生就写作艺术、语言表达、文本思想等方面进行自我归纳。有的学生从“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着手去剖析作者的写作用意。作者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旨在告诉我们,一旦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都以金钱来衡量时,便会失去亲情本应有的意义。有的学生则从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指出作者描写之“细”,寥寥数语却极其深刻,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可见,个性化的阅读就是一种创造和生成,多给学生自由深思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可以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内容,拓宽阅读眼界。
总之,高效的阅读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逐层深入,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能吮吸书香,读出不一样的精彩,在深入阅读中收获“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之处。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