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非遗文化,我们想到的都是古老和神秘,数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沉淀下来的其实就是尘封的岁月,不管是喜还是悲,也不管是愚昧还是曾经的辉煌,在数千年后的今天,这份存在的流传就形成了所谓的文化。
梅葛,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梅葛,是一种说唱艺术,同时《梅葛》也是云南楚雄彝族的一部创世史诗,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姚安、大姚、永仁、牟定等县广为流传。在彝语里“梅”是“说”的意思,葛是“古”的意思。梅葛就是把远古的故事说出来。
张翔,一个简单的名字。早些年出现在大家视线里的他是记者身份,因为他的很多深度报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个印象是主持人身份,记不清是从何时起,他出现在各种电视晚会及户外大型活动的主持现场,阳光、干练、睿智是他显著的主持特色;一天,大家突然发现他不仅能主持,歌声也不错,于是一些歌唱现场他又成了歌手。所以在很多年前就有采访他的念头,可我一直无法给他定位是主持人还是歌手,亦或是资深记者?再了解他还远不止这些,幕后的大型晚会导演、策划、执笔都有他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该定什么主题来约访他。2015年,我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因为张翔转身去做了一件没有人看好的事,去做非遗文化传承项目,而且他真的做到了把尘封千年的非遗文化——梅葛引入了时尚的、前卫的夜场娱乐会所,他用他自己的眼光认知着什么叫非遗文化,用他的理解来做着别人不认可甚至不看好的事。
夜色下的春城昆明妩媚娇羞,坐在我面前的张翔阳光、干练,还是那么帅气,极具彝族特色的蓝布衫上红色的彝绣马樱花显得格外醒目,这样一身随意的打扮让他显得很有彝族范,让我一时无法把舞台上那个睿智的形象和他联系在一起。当我说出我之前无法把他身份定位时,他笑呵呵地说:“我就是一个心灵打工者,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他就是一个心灵的行者,天马行空地想象着自由着,也为之拼搏着、努力着。他喜欢家乡的大山,喜欢在火塘边听彝家老阿爹讲故事,更喜欢彝家汉子吼梅葛时山谷里回响的声音,他说那是全世界最美的声音。梅葛这个词对于张翔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在彝山长大,早就耳濡目染,只是由于离家较早一直生活在昆明,逐渐地身上多了些城市的气息。用他的话说是城市把他熏陶成了双面人,骨子里还是喜欢自然、随意,而钢筋水泥束缚他如风的思维。于是,他一个念头就驱车离开昆明,回到彝山,他要把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艺术变成一种时尚,这似乎有些异想天开,更有些幼稚。可他就是这样开始了人生的另一种文化之旅。
作为非遗文化的梅葛,对张翔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为概念上的梅葛是彝族的一种唱腔,传唱时没有文字,都是用彝语,而且每一个村寨的彝语都有区别,别说听懂,连说话交流都很困难。说熟悉是他打小就听过,说陌生是他从来就没听懂过。可他啥也不顾,开始行进在彝山村寨,一去就是大半年,不间断地采风、聆听、感受,愉悦着也放松着,更多是享受着。他说我不是一个学者,他只是用他的心灵和眼光来打探、来认知,所以听不懂也并不重要,因为他要摄取的是非遗文化中的一些精髓,而不是收集整理。一个能够保留沿袭几千年的乡村民族文化,它有精髓就有糟粕,习惯性传播的东西未必都是优秀的文化,它只是在某个时间段特定的区域和环境中存在。他用他的方式来诠释他心目中的乡土文化,用其的理解和思维来演绎梅葛,至于算不算传承,那不是他的事。这,就是独行者思维的张翔。
在昆明的夜场活跃着一支最有名的舞队,名叫CC舞队,他们引领着昆明高端娱乐会所的时尚和前卫。2015年的夏天,热心观众发现CC舞队的时尚中有了彝族梅葛元素,而且独领风骚,展示出另类的时尚美。这个创新就是张翔奔波大半年的成果,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舞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梅葛演艺团。他说,梅葛是彝族文化的根谱,可谓包罗万象,彝家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所涉及,但如果我们把原生态文化搬到时尚前卫的舞台就好比把西餐搬到彝家人的火塘边,肯定是不搭。然而要把民族元素融入到时尚尤其是商业高端娱乐场,也并非易事,因为这是娱乐夜场的大忌,没有哪个商家敢做这样的尝试,但张翔用他独到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意成功地做到了,当然期间的辛苦和付出不言而喻,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很多觉得不可能的事,被他演绎后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文化没有界限,不同的人的眼中有着不一样的梅葛。在张翔的眼中,梅葛文化是多元的,多元到生娃、娶亲、恋爱、盖房等等,可谓雅俗共赏。在他眼里,彝家人的羊汤锅、骨头生、苦荞粑粑等一大批都是令都市人垂涎欲滴的生态美食,也就是梅葛中的饮食文化。还有独特、夸张、大胆、色泽鲜明、内容丰富的彝族服饰。他说,彝族服饰的个性鲜明到令全世界有名的服装设计师都叹为观止,他们的颜色搭配火热、泼辣,就像彝家人的性格热情、粗犷。彝家人离不开歌和舞,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他们跳起来可以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喝酒有酒歌,恋爱有情歌,放羊有山歌。在我眼里,张翔是享受的,他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他是用心来体验来感受不一样的彝家生活。他说,彝家人挺会生活,快乐和开心就是梅葛文化的主要元素,他们逢年过节可以射弩、舞龙、赛马、爬刀杆、跳火海,这每一项都让山外人目瞪口呆。张翔侃侃而谈,双眼充满了希冀。
作为彝族梅葛,它的神秘和古老一直是学者们探究的主题,千百年来,它的传说故事被无数人传唱,其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彝族先民崇拜的偶像。五十年代,梅葛传承人把梅葛唱进了中南海,还漂洋过海唱到了日本等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授马克不远万里来到彝州,他被来自天籁的梅葛所吸引,随后多次采风,将梅葛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上,并在多个国家进行介绍。应该说是国内开花香飘国外。张翔是大胆的,应该说他又是痴迷的,他的野心是有一天把梅葛演艺团打造成为彝族梅葛艺术顶尖的演艺团体,依托演艺团把彝族的刺绣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神秘的祭祀文化介绍到全球。我无法想象,因为张翔跟我说的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只是充满了好奇。由他设计打造的梅葛彝绣网络展示销售平台已经上线 ,并且在大姚、永仁、牟定几个县的彝族聚居区建立了彝绣基地,组织山寨的上百名绣娘成立彝绣协会,把她们平常自己绣的衣服、挂包、布鞋等展示在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大山里的精彩。张翔还筹划着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投资排演大型原生态舞台剧《梅葛》,他希望通过《梅葛》,让这些久居深山无人问的彝家文化瑰宝走出放羊的牧场,走出彝家的草楼,走向全世界。成为彝族人民智慧美的精神化身、形象大使。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我们来造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我们来造地……”正如梅葛里唱的,张翔以造天造地的勇气,让梅葛文化跨越深山,走出国门,迈上国际大舞台,在世界文化艺术的殿堂中绽放光彩。
梅葛,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梅葛,是一种说唱艺术,同时《梅葛》也是云南楚雄彝族的一部创世史诗,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姚安、大姚、永仁、牟定等县广为流传。在彝语里“梅”是“说”的意思,葛是“古”的意思。梅葛就是把远古的故事说出来。
张翔,一个简单的名字。早些年出现在大家视线里的他是记者身份,因为他的很多深度报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个印象是主持人身份,记不清是从何时起,他出现在各种电视晚会及户外大型活动的主持现场,阳光、干练、睿智是他显著的主持特色;一天,大家突然发现他不仅能主持,歌声也不错,于是一些歌唱现场他又成了歌手。所以在很多年前就有采访他的念头,可我一直无法给他定位是主持人还是歌手,亦或是资深记者?再了解他还远不止这些,幕后的大型晚会导演、策划、执笔都有他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该定什么主题来约访他。2015年,我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因为张翔转身去做了一件没有人看好的事,去做非遗文化传承项目,而且他真的做到了把尘封千年的非遗文化——梅葛引入了时尚的、前卫的夜场娱乐会所,他用他自己的眼光认知着什么叫非遗文化,用他的理解来做着别人不认可甚至不看好的事。
夜色下的春城昆明妩媚娇羞,坐在我面前的张翔阳光、干练,还是那么帅气,极具彝族特色的蓝布衫上红色的彝绣马樱花显得格外醒目,这样一身随意的打扮让他显得很有彝族范,让我一时无法把舞台上那个睿智的形象和他联系在一起。当我说出我之前无法把他身份定位时,他笑呵呵地说:“我就是一个心灵打工者,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他就是一个心灵的行者,天马行空地想象着自由着,也为之拼搏着、努力着。他喜欢家乡的大山,喜欢在火塘边听彝家老阿爹讲故事,更喜欢彝家汉子吼梅葛时山谷里回响的声音,他说那是全世界最美的声音。梅葛这个词对于张翔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在彝山长大,早就耳濡目染,只是由于离家较早一直生活在昆明,逐渐地身上多了些城市的气息。用他的话说是城市把他熏陶成了双面人,骨子里还是喜欢自然、随意,而钢筋水泥束缚他如风的思维。于是,他一个念头就驱车离开昆明,回到彝山,他要把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艺术变成一种时尚,这似乎有些异想天开,更有些幼稚。可他就是这样开始了人生的另一种文化之旅。
作为非遗文化的梅葛,对张翔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为概念上的梅葛是彝族的一种唱腔,传唱时没有文字,都是用彝语,而且每一个村寨的彝语都有区别,别说听懂,连说话交流都很困难。说熟悉是他打小就听过,说陌生是他从来就没听懂过。可他啥也不顾,开始行进在彝山村寨,一去就是大半年,不间断地采风、聆听、感受,愉悦着也放松着,更多是享受着。他说我不是一个学者,他只是用他的心灵和眼光来打探、来认知,所以听不懂也并不重要,因为他要摄取的是非遗文化中的一些精髓,而不是收集整理。一个能够保留沿袭几千年的乡村民族文化,它有精髓就有糟粕,习惯性传播的东西未必都是优秀的文化,它只是在某个时间段特定的区域和环境中存在。他用他的方式来诠释他心目中的乡土文化,用其的理解和思维来演绎梅葛,至于算不算传承,那不是他的事。这,就是独行者思维的张翔。
在昆明的夜场活跃着一支最有名的舞队,名叫CC舞队,他们引领着昆明高端娱乐会所的时尚和前卫。2015年的夏天,热心观众发现CC舞队的时尚中有了彝族梅葛元素,而且独领风骚,展示出另类的时尚美。这个创新就是张翔奔波大半年的成果,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舞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梅葛演艺团。他说,梅葛是彝族文化的根谱,可谓包罗万象,彝家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所涉及,但如果我们把原生态文化搬到时尚前卫的舞台就好比把西餐搬到彝家人的火塘边,肯定是不搭。然而要把民族元素融入到时尚尤其是商业高端娱乐场,也并非易事,因为这是娱乐夜场的大忌,没有哪个商家敢做这样的尝试,但张翔用他独到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意成功地做到了,当然期间的辛苦和付出不言而喻,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很多觉得不可能的事,被他演绎后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文化没有界限,不同的人的眼中有着不一样的梅葛。在张翔的眼中,梅葛文化是多元的,多元到生娃、娶亲、恋爱、盖房等等,可谓雅俗共赏。在他眼里,彝家人的羊汤锅、骨头生、苦荞粑粑等一大批都是令都市人垂涎欲滴的生态美食,也就是梅葛中的饮食文化。还有独特、夸张、大胆、色泽鲜明、内容丰富的彝族服饰。他说,彝族服饰的个性鲜明到令全世界有名的服装设计师都叹为观止,他们的颜色搭配火热、泼辣,就像彝家人的性格热情、粗犷。彝家人离不开歌和舞,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他们跳起来可以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喝酒有酒歌,恋爱有情歌,放羊有山歌。在我眼里,张翔是享受的,他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他是用心来体验来感受不一样的彝家生活。他说,彝家人挺会生活,快乐和开心就是梅葛文化的主要元素,他们逢年过节可以射弩、舞龙、赛马、爬刀杆、跳火海,这每一项都让山外人目瞪口呆。张翔侃侃而谈,双眼充满了希冀。
作为彝族梅葛,它的神秘和古老一直是学者们探究的主题,千百年来,它的传说故事被无数人传唱,其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彝族先民崇拜的偶像。五十年代,梅葛传承人把梅葛唱进了中南海,还漂洋过海唱到了日本等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授马克不远万里来到彝州,他被来自天籁的梅葛所吸引,随后多次采风,将梅葛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上,并在多个国家进行介绍。应该说是国内开花香飘国外。张翔是大胆的,应该说他又是痴迷的,他的野心是有一天把梅葛演艺团打造成为彝族梅葛艺术顶尖的演艺团体,依托演艺团把彝族的刺绣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神秘的祭祀文化介绍到全球。我无法想象,因为张翔跟我说的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只是充满了好奇。由他设计打造的梅葛彝绣网络展示销售平台已经上线 ,并且在大姚、永仁、牟定几个县的彝族聚居区建立了彝绣基地,组织山寨的上百名绣娘成立彝绣协会,把她们平常自己绣的衣服、挂包、布鞋等展示在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大山里的精彩。张翔还筹划着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投资排演大型原生态舞台剧《梅葛》,他希望通过《梅葛》,让这些久居深山无人问的彝家文化瑰宝走出放羊的牧场,走出彝家的草楼,走向全世界。成为彝族人民智慧美的精神化身、形象大使。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我们来造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我们来造地……”正如梅葛里唱的,张翔以造天造地的勇气,让梅葛文化跨越深山,走出国门,迈上国际大舞台,在世界文化艺术的殿堂中绽放光彩。